徐曉梅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廣大一線教師開始進行各式各樣的線上教學。面對疫情的挑戰,在大數據技術取得巨大進展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更好地進行線上教學。
下面談談對大數據背景下初中英語線上融合教學的一些見解及做法。
大數據是近年來IT行業的熱詞,又稱巨量資料,指所涉及的數據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腦甚至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最早提出大數據概念的是詹姆斯·麥肯錫(James O.McKinsey)教授。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梅德明教授在《大數據時代在線教育模式發展趨勢探討》報告中表達了對大數據的重視,并分析了大數據在教育中的作用,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張麗 2014)。2015年,“互聯網+”首次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5月16日,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作為一線教師,特別是中學英語教師,作好了準備,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更好地幫助學生線上學習、線下鞏固,培養其研究性學習能力。利用新時代的人工智能,讓學生不再反感、畏懼英語,發自內心地想要學習英語,自覺、主動地學習英語,給其以成就感。這更好地體現了英語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從而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學習能力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試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教育部 2020)。學習能力是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條件。有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進行自我調試,自我監控學習行為。初中生大多是13—15歲的少年,缺乏對自我學習成效的有效把控能力,同時在家進行課前預習時很難發現自身的學習困難。網課或視頻課大多采用大班化教學模式,加之班內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差距較大,導致教師很難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指導。另外,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的評價更多是主觀性的,客觀性、專業性不足。
線上教學是學生以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為工具的學習,即網絡化教學。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線上教學中,學生可以對線上搜集的學習資料進行分析,并與已知信息相聯系,積極思考,形成有意義的建構。所謂線上融合教學,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電子教學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參與、合作與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楊蓓 2017)。
為了更好地進行線上教學,掌握學生的基礎情況,教師在實施線上教學前,針對學生學習情況作了問卷調查和作業檢查。發現學生目前對網上學習普遍了解較少,不熟悉網絡學習軟件,使用頻率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在線上教學開始前,教師針對線上教學的相關要求和軟件的使用召開線上家長會,并組織專題培訓和線上學習動員會,以多種形式提高教師、學生、家長的軟件運用水平,及時了解學生家庭網絡和電腦、手機等的擁有情況,排憂解難,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向學校和上級領導部門報備,確保每個家庭的線上教學能夠順利開展,促使線上教學融合。
下面對在“一起中學”“班級小管家”“云視訊”等軟件上進行線上融合教學嘗試的心得與反思進行闡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線上教學同樣如此。教師通過“班級小管家”中的同步打卡作業,對學生的各項作業進行高效批閱和及時反饋,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虛擬的小紅花、點贊或獎狀獎勵。恰當使用激勵性評語和贈送小禮物的方法,讓學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得到滿足,在成就中提高自我效能感,這也是激勵他們積極投身英語學習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此外,“班級小管家”中的交互也滿足了學生渴望被認可和被關注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每天的線上教學開始前,教師打開“班級小管家”查看學生的預習情況,給予適當評價,對完成質量高的作業進行公開展示。同時,教師可以對昨天的作業情況進行分析和點評,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加強訓練。
線上名師的英語課堂精彩紛呈,教師每天在聆聽,收獲頗多。因為以同樣的方式和內容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施教,會使其在知識背景、思維方向、認知圖式上趨于雷同,所以教師必要的補充不可少。在詞匯和英語聽讀方面,教師可組織學生著重訓練。詞匯教學可以分為呈現、學習、運用三個階段。呈現主要是為學習而進行的準備工作,可以借助實物、圖片,在聽和讀提供的語境中完成。在“一起中學”中,教師會要求學生在平臺上進行形式多樣的詞匯學習和測試,并形成單詞的作業分析報告,以便在下次備課時更加關注學生錯誤率較高的詞匯,力爭采用更好的教學方式,幫助其理解和掌握目標詞匯,使課堂詞匯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詞匯教學要從認知出發,最后落實在靈活使用上。學生只有在認知語境中應用,才會使學習過程生動而有意義。基于大數據報告,教師可以全方位掌握動態學情,實現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機智,以便更科學地進行下一步的教學決策。
根據教育相關部門發布的線上教學課表,學生每天早上七點起床進行打卡早讀,在班級QQ群里在線讀書、背書,由教師進行在線抽查,并督促他們。在學習完網絡或者電視上的統一課程后,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和班級學情,使用“云視訊”補充學習內容并幫助學生鞏固,答疑解惑。除了用“一起中學”的常規方式完成對文本內容的聽說訓練外,在朗誦環節還可以使用“一起中學”的課文領讀功能,豐富學生的語言輸入。學生既可以一句一句跟讀,通過逐句模仿糾正自己的語音和語調,又可以在整篇模式下邊想邊讀,在訓練朗讀能力的同時加強對文本重點知識的掌握。“一起中學”平臺上有多種形式的聽說訓練任務。教師除了布置與書本配套的聽說練習以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外,還布置了許多其他拓展性任務,如趣味配音、音標計劃等,讓他們利用所學文本知識給電影動畫進行配音,達到在智能情境下內化目標知識語言、完成從語言輸入到輸出的飛躍。由于活動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線上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提高課堂評價的有效性,發揮形成性評價對激發其興趣和促進其發展的積極導向作用。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除了利用“一起中學”的同步聽說功能輔助課堂教學外,還利用微課、教學助手等功能錄制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微課,供他們課后鞏固和自學。同時,讓學生更積極和主動地通過線上多種形式的聽、說、讀、寫訓練及測試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是當今世界教育的重大課題。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Lindgren)認為:“學習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學會知識與技能,而且是形成交往合作的關系。”線上融合課堂正是促進學生能力及發揮其個體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經過兩個月的線上教學,學生陸續返校,回歸線下教學,線上學習成果初步顯現。在返校后,學校對教師、學生和家長實施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聽說能力有所提高,在課堂上更愿意發言,且對英語歌曲和影視作品的關注度提高了,還會主動關注英語文本及視聽材料,初步形成了國際視野。
第二,學生與家長熟悉了線上教學軟件,使用方式更加多樣化。
第三,線上教學軟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另外,教師通過問卷調查、考試數據分析發現線上線下教學切換不順暢。在返校后,由于部分學生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有限,家長逐漸減少手機、電腦等硬件的使用。線上線下教學的切換不順暢也反映出“互聯網+”教學和傳統教學之間的融合不夠,軟件需要在輔助課堂教學的功能上進一步優化,避免學生沉溺其中。成績、作業統計數據要進一步細化、優化,方便教師分析與運用。教師還需要精心篩選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將輸入的材料有效內化,為其搭建更好的自主學習平臺。教師只有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拓寬知識界限,提升個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深化大數據與英語課程的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和協調者。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和“互聯網+”大數據與教育融合的發展機遇,人工智能+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英語教學的亮點。在線上教學階段,以相關學習軟件為抓手,從而達到了提高初中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切實貫徹落實了“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思想。將教學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真人教師與人工智能相結合,不僅能夠解放教師,還能有效幫助學生突破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時空限制,拓寬學習渠道,隨時隨地學習英語,豐富語言體系,切實提升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線上英語融合課堂是一次與時俱進的嘗試。英語教學會在實踐中進一步與大數據融合,實現線上線下有效對接和高效聯動,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課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