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 李桂花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并觀摩了一堂思政課。他為辦好思政課進一步把脈定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勵各地高校積極開展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目前,對于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較多,但是針對中職學段的相對較少,而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任務,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以中職“4+X”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為例,希望可以形成可復制、可借鑒,具有中職辨識度的經驗成果,打造成中職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窗口。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科學內涵豐厚,全程貫通涵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整體構建等;學段貫通即整體規劃各學段思政課課程任務、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統一教材、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包括“課程思政”的育人需求,應該不斷挖掘其他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推動其他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功能。
1.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兩個大局”,我們必須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如今國際意識形態斗爭錯綜復雜,而學校是抓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必須牢牢把握主動權,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根基。教育關乎民族的未來,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需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必須用心引導和教育。當代青少年充分享受著國家快速發展的成果,他們在觀察、體驗和思考。在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門課時,不僅需要講授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傳播價值體系,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自己的青春能量。所以,思政課始終要強化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這是教育工作的主題主線。
3.新時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的需要
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育人目標是相同的,但是學生年齡、知識水平、成長規律都不相同,必須優化設計、循序漸進、有機展開,做到不同學段有機銜接、不同學科相互配合。小學階段重在培養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比如研究當前的“吃播”現象,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做到珍愛糧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就可以了;在初中階段希望學生能分析現象、查找原因、拿出對策;高中階段要從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的角度進行分析;大學階段則要從邏輯、方法論的角度加以深刻剖析。
又如某市大中小學同上一堂思政課“中國共產黨”,小學階段主題為“中國有了共產黨”,認識黨旗、黨徽、黨的生日等;初中階段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高中階段聚焦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大學階段探討如何“繼承并發揚偉大建黨精神”。思政教師要遵循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上好每一堂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中職公共藝術教學現狀調查具體情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和教學主線,確立立德樹人總目標,圍繞中職思政學科核心素養,中職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搭建開放與動態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優化“4+X”思想政治教育體系,“4”即4門必修思政課和選修課;“X”即黨建育人課程、課程思政、學生發展實踐課等。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 年版)》,原先4門課程調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基礎模塊四部分內容按順序依次開設,安排在一二年級的四個學期,每個學期按照18周、36學時進行教學安排,每周2學時,總學時為144學時。除了基礎模塊,還開設了相應的拓展模塊,如時事政策、法律法規、就業創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史教育等等,選修課應不少于36學時,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總之,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必須開足開齊開好。
1.黨建引領,思想政治教育的“紅色引擎”
將黨建融入職業教育育人全過程,創新“黨建+”工作模式,不斷推進“黨建+服務”“黨建+管理”“黨建+育人”“黨建+教學”等項目建設。由黨委書記(黨總支書記)、支部書記、黨建名師組建講師團,帶頭上思政課,開展思政第一課。例如,上學期我校黨總支書記、校長開展“強國有我·未來可期”線上開學典禮暨思政第一課,課上校長代表學校熱烈歡迎2021級新生,并寄語全體學生:成為有信仰有敬畏,有理想懂堅守,有學識敢作為、有責任能擔當的時代新人。堅持開門辦思政課,邀請“中山好人”“中山道德模范”走上思政講臺,為師生講述他們的故事。有中山市特殊學校教師巫曉丹把愛心和熱血奉獻給了身有殘疾仍向往美好生活的孩子們;有年僅21歲的消防員張昊明,以年輕的身體做墊背,成功接下75公斤跳樓男子;有擁有53年黨齡的國企退休干部李燕珍,用行動關心愛護青少年。還有本校見義勇為的梁培榮老師。課后學生表示:“他們是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從他們身上真正感受到善舉的力量,也讓自己明確了學習的方向。”
2.課程思政,挖掘蘊含的思政元素
通過主動挖掘課程中思政元素,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在專業和文化基礎課中,要將思政元素融化于無形,不貼標簽、不喊口號、不生搬硬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國工匠、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等思想觀念的熏陶與引導。思政課教師主動參與其他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共同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比如在汽修專業重點強調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在服裝專業增加培育文化自信,會計專業更強調職業道德的養成,最終使其他課程同思政課同向同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3.實踐育人,創新“行走的思政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造更多高水平的思政“金課”,就要講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激活社會“大課堂”,匯聚全社會育人“大能量”。“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生活中講 。讓“大思政課”成為行走的課堂,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圍繞地方和學校特色,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課程。如紅色研學活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歌詠比賽、“新時代好少年·強國有我”朗誦比賽、“歌舞青春夢·一起向未來”文藝匯演活動、我為二十大建言活動等。2021年上學期我校舉行了“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百米長卷繪黨史的活動,活動現場全體師生手握黨旗,齊唱國歌,服裝專業部和工藝美術部500名師生在百米長卷上盡情揮灑,以共產黨成立、發展歷史為主線,從百年黨史中擷取最具有紀念意義的畫面,重現當時的場景,串聯起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在活動現場,千名師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更加明確黨的宗旨,擁護黨的領導,也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傳統節日厚植家國情懷、培養精神家園的重要作用,我校組織舉辦了“端午誦詩會”。期間,師生們或個人朗誦,或小組合誦,深情款款,悲壯豪邁……以精彩紛呈的舞臺展示,為大家帶來一場傳統詩詞的視聽盛宴。本次活動,不僅讓學生領略到傳統詩詞的優美意境,也深刻體悟到愛國詩人的濃烈情感。誦讀傳統經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正是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
總之,我們要構建“大思政課”。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最終在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背景下,讓思政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學習生活的各方面,形成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