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星,劉 潤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地理學以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為研究對象,以研究各圈層、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文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為重點,顯示出學科的區域性與綜合性。區域性通過地理分異以“格局”來表現,“地理過程”則顯示出地理現象的時空演變,耦合“格局與過程”是研究地理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1],顯示出從時間和空間的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及其規律的重要性。高中課程改革的深入,明確了地理學科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培養方向,即構建以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為主體內容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更加注重挖掘學科本質?;诹⒌聵淙说牡乩斫逃繕?,需培養學生“空間—區域”的地理思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完成從思維意識、關鍵能力到實踐行動的素養提升。時空綜合思維是認識地理事物的核心角度,把握好時空綜合的探究運用,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路徑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的完整實現。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城市的輻射功能”這一節要求落實課程標準:“以某大都市為例,從區域空間組織的視角出發,說明大都市輻射功能。”本文著眼于思維素養,基于時空綜合的視角,結合“城市的輻射功能”的內容,試圖探尋時空思維探究應用于教學的新途徑,旨在更好地通過綜合思維的視角,落實地理教育教學的課程目標。
尺度思想在地理知識構建、學科能力、思維方法和地理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2],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和滲透其思想與地理課程探究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將具體研究對象與時間尺度、空間尺度相匹配,能反映出地理事物中的“人—地”系統的動態結構,更好地解決地理問題。培養和滲透尺度思想,可利用地理空間與地理時間相結合的動態表述模式,觀測分析地理事象的變化特征,探究各類地理事物相互作用的原理。在尺度思想的引導中,尺度因維度不同而使知識習得效度及深度有所差別,空間尺度上的格局和時間尺度上的單位是從地理尺度思想層面理解分析區域發展的核心支撐點。地理空間的結構通過一定的空間形態表現出來,不同空間等級的結構和產生原因存在差異,規模、等級和關系是相互作用的尺度構成要素。[3]空間尺度的匹配選擇是分析的關鍵,地理事物在與之對應的空間格局中呈現不同的尺度效應。聚焦“格局”進行空間綜合分析離不開時間上的剖析,時間尺度表現出周期變化過程,在地理學科課程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由此可見,尺度思想下的時空維度對地理學科的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思維引導,有利于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綜合分析問題。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綜合思維具體體現在運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的分析思路,以綜合的思維觀念認識地理環境,解決地理問題?!盵4]時空綜合顯示出既關注地理事物或現象在空間上的差異,也關注時間上的發展變化,即整合時間演變過程和空間分布規律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展和演化。[5]根據地理課程目標的要求,識別地理事物,要求學生以發展的眼光,運用時空組合條件下的相互關系進行區域性、系統性分析,即運用動態性時空觀念解釋區域的發展。時空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存在著內在邏輯關聯,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結合要素綜合和地方綜合,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地理世界。[6]在整個綜合思維的審視下,利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特點,從時間角度和空間角度進行具體區域的整體特征分析是較為完整的過程體系內容,如圖1所示。時空思維的培養貫穿整個高中地理教學階段,地理學科的思維特性既強調時間維度,也要求從空間——區域的視角探究分析地理問題。由此可見,時空綜合是在地理的探究學習過程中整合形成的一種重要思維觀念,是認識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具體區域案例的探究隨課程內容的深入呈現出綜合性、整體性的特點。地理要素在不同時空條件下產生多元效應,綜合決定著區域的形成與發展。時空綜合思維在實際的培養與運用過程中,能幫助學生觀察地理事物現象的分布及其發展變化,更好地構建區域知識。基于尺度思想的維度整合以及綜合思維審視下的時空綜合,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時空思維素養培養的探究思路。
時間和空間是學生學習發展思維能力的兩條主線,時空秩序是核心素養整合下的理想主義觀念和思維方式。[7]研究對象的有效性依賴于尺度匹配的合理性。準確把握不同時空尺度背景下的內容,需要選擇相匹配的時間和空間尺度建構學生的區域知識,關鍵要引導學生通過轉變尺度大小觀察和分析問題,以分清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共性特征和個性差異。教學探究對象的尺度應以按照“點—軸—面”的順序延伸擴大,使學生所識別到的內容愈加具體和綜合。本節重點以“區域空間的視角”和“城市的輻射功能”兩個內容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以鄭州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圖文資料拓展、城市紀錄片等信息呈現的方式引入,讓學生定位城市的空間位置,了解鄭州市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以小尺度為基礎識別城市功能,進行自然和人文要素分析。1954年,鄭州被設立為河南省省會城市,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方面的綜合功能擴大,成為跨境電子貿易試點城市和國家級互聯網直聯點城市,交通樞紐集散格局形成,至2016年,政策上正式批復形成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在此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以區域空間的視角,領悟城市在區域中的地位。
地理過程的解釋分析涉及過去演變、現存現象變化和未來演化預測方面的分析,是在一定空間上的時間演化的結果。[8]時間演化過程可以揭示空間現象及其過程的內在關聯[9],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時間的點、段及時間集合培養學生時間演化的觀念,可以從時間的定點尺度、順序演化及階段對比幾個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間變化規律,如圖2所示。利用時間演化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同一地理事物在合適的空間尺度上的現象、規律、結果和影響。
針對“紐約的發展”案例,通過年代分段展示紐約市城市發展的變化,即以時間為主線的空間演變認識地區的輻射過程及特點。自15世紀末至19世紀,紐約因優越的港口條件而建立,航運貿易的效率因伊利運河的開通而提高;至20世紀,紐約市的人口規模擴大,城市功能體現在以紐約市為核心的“波士華城市帶”城市與區域之間呈現相互依存的關系;21世紀以來,紐約依托其綜合樞紐地位,成為全球的物流樞紐和信息中心。結合政策、經濟、文化、市場和勞動力等要素綜合分析城市功能變化的原因,建立要素之間的關系結構網,逐步深入演化,引導學生關注紐約在區域的協調發展,培養空間覺察和分析能力。
區域發展方向的教學對教師教學要求更高,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整合知識呈現,創新區域地理的結構體系,發展綜合思維。[10]結合“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的相關內容,要素體現在某個城市的地形、資源、市場、交通、政策、資金、基礎設施、產業等方面,各要素之間在時空演變中相互聯系,突出地域特征及發展規律。教師需整合地理教材與綜合思維中相適應的地方加以利用以培養學生的時空思維,將其貫穿整個地理教學活動,而不是從教材提取知識點反饋時間和空間上的地理現象。根據新課標“以大都市為例”的要求,引導學生從時空綜合、區域綜合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發展過程,通過“鄭州—中原城市群”“紐約—波士華城市群”“武漢—武漢城市圈”和“上?!L江三角洲”的情境轉化,充分理解動態區域空間組織下的城市發展。教師可以通過適配情境,結合內容設計階段任務鏈,以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進行任務聯系,整體按照“識別城市區位—判斷腹地特征—分析輻射功能—歸納區域意義”的任務順序,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匹配模式分析,構建時空思維聯系,以鍛煉學生的轉換能力。
為進一步呈現時空綜合視角下的教學路徑,筆者結合本節教材課后的活動:“武漢的城市輻射功能”,利用階段任務的問題鏈,基于時空綜合的視角做具體實施過程探究,設計了如表1所示的活動內容,引導學生理解 “城市—區域”發展關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表1 “武漢的城市輻射功能”的探究活動內容設計
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高中地理課程的重要課程目標,貫穿于地理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本文結合具體課程案例,旨在探尋時空思維素養培養落實于教學中的關鍵思路。以時空綜合為切入點可以呈現不同要素在具體空間—區域上的時空聯系特征,使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建立和完善知識結構體系,增強尺度匹配與轉化的能力,推動學生核心思維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高中地理標實施的現階段,對綜合思維的培養落實于課程實踐中的方法和思路還有待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以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