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承琪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00)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地區(qū)間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流動人口規(guī)模逐漸擴大。近年來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增長趨于平穩(wěn),2015年起,我國的流動人口數(shù)量已經(jīng)由長期快速增長時期開始轉入調(diào)整期[1]。但由于此前流動人口數(shù)量已形成較大基數(shù),且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國的老年流動人口已經(jīng)成為一個規(guī)模較為龐大的群體。考慮到流動老人兼具年老與流動雙重屬性,環(huán)境適應能力更差,尤其是受身體不好等因素影響而被動流動的老人,他們流入時間一般較短,無法主動做出留返選擇,社會融合程度一般較低。在健康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背景下,探討老年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情況對其健康狀況產(chǎn)生的影響,通過改變社會融合程度改善老年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意義重大。
流動人口作為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特殊群體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但是對該群體老年人的研究較少,研究開始時間也較晚,2012年以前幾乎沒有針對老年流動人口的研究,近年來研究主題主要包括留居意愿[2]、特征[3]、城市融入[4]等。
相關研究中,部分學者關注到了老年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并探究其影響因素,如宋全成、武玉等人研究了老年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發(fā)現(xiàn)流動強度、流動方向、流動模式、性別、戶籍等對流動老人的健康狀況有顯著影響[5~6]。溫笑笑立足重慶市老年流動人口,研究了其自評健康狀況,發(fā)現(xiàn)流動老人自評健康狀況較好,年齡、本地朋友數(shù)量、流動主因、小病就醫(yī)、鍛煉時長、醫(yī)保參與類型等因素均影響十分顯著[7]。謝瑾等進一步發(fā)現(xiàn)多元的社會交往和對流入地的正面情感有利于其自評健康[8]。但是,盡管有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社會融合對健康狀況有一定影響,開展老年流動人口相關研究時,專門針對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情況及其對健康狀況影響的仍然不多。因此,本文試圖從社會融合視角出發(fā),分析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情況對健康的影響,使老年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流入地,享有更好的健康狀況。
本次研究所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diào)查數(shù)據(jù)(CMDS),共有樣本169 989個,因研究目的是探討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情況對其健康狀況的影響,結合不同學者給出的老年流動人口定義,選擇樣本中年齡在6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剔除1957年之后出生人口,共獲得6 478個樣本。
本研究試圖分析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情況對健康的影響,其健康狀況包括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二者均為二分類變量。因此,選用二元Logit回歸方法進行研究,模型表示為:

核心因變量選擇主觀的健康自評指標,即CMDS問卷中401題“您的健康狀況如何”,將回答“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賦值為1“健康”;回答“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賦值為0“不健康”。參考國內(nèi)學者普遍贊同的分類原則,即陸淑珍與魏萬青提出的“心理融合、文化適應、社會交往、經(jīng)濟適應”四維度[9],以及悅中山、李樹茁等提出的“文化、經(jīng)濟、心理融合”三維度[10],將自變量確定為“文化、心理、生活、經(jīng)濟”四個社會融合維度。結合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選擇的控制變量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流遷動因、流動時間、流動范圍和戶籍所在地,具體變量賦值見表1。

表1 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N=6 478)
為研究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情況對自評健康狀況的影響,將建立五個模型,探討社會融合的不同方面對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首先,建立模型一,以自評健康狀況為因變量,納入文化融合變量;其次,建立模型二,以自評健康狀況為因變量,納入心理融合變量,模型三、模型四也同樣以自評健康狀況為因變量,分別納入生活融合以及經(jīng)濟融合變量;最后,建立模型五,仍以自評健康狀況為因變量,將社會融合四個維度全部納入自變量,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情況對健康狀況影響的logist回歸結果
由上述五個模型二元Logistics回歸結果可知,社會融合對于老年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是有顯著影響的。在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的前提下,老年流動人口的文化融合情況大于0.05,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的心理融合、生活融合以及經(jīng)濟融合對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影響顯著。當把四個維度全部作為因變量納入模型,心理融合維度失去了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生活融合和經(jīng)濟融合依然顯著。其中,生活融合對于老年流動人口的健康影響為負,經(jīng)濟融合與健康狀況則是正相關。
加入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流遷動因、流動時間、戶籍所在地及流動范圍這些控制變量后,生活融合以及經(jīng)濟融合對老年流動人口的健康仍然具有顯著影響,具體回歸結果見表3。生活融合仍對健康狀況產(chǎn)生負面影響,而經(jīng)濟融合與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呈正相關關系,且經(jīng)濟融合的Sig.值小于0.01,較生活融合的影響更加顯著。

表3 控制變量下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對健康影響的回歸結果

續(xù)表
回歸結果也驗證了其他控制變量對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的影響。由表3可見,除婚姻狀況外,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流遷動因、流動范圍、流動時間以及戶籍所在地均對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有顯著影響。老年流動人口中,男性健康狀況比女性較好一些。80歲及以上年齡段,年齡與自評健康呈現(xiàn)負相關,這也與日常認知相符,年齡越大,健康狀況越差。受教育水平也與自評健康負相關,受教育水平越高,自評健康狀況越差,這有可能是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清晰,對自身健康狀況也更加關注,更容易察覺身體不適。
社會融合對老年流動人口健康狀況影響顯著,較高的社會融合可以提高流動老人的自評健康率,因此應積極促進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體系建設。社會融合不僅指的是心理上對于自身所處環(huán)境的適應與認同,還包括能夠獲得必要的資源和平等的機會,能夠參與正常社會生活。應重視生活融合與經(jīng)濟融合對老年流動人口起到的不同作用,一視同仁地保障流動人口就業(yè),對于已經(jīng)退休、沒有工作的老年流動人口,應落實退休金、養(yǎng)老金以及其他老年福利的發(fā)放,提高老年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經(jīng)濟融合程度。
當前老年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程度較高,老年流動人口中有將近一半是由于家庭需要才離開戶籍地,來到外地居住,這部分人或流遷時間較長,或與家人朋友接觸密切,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流動后的生活環(huán)境。雖然從思想文化角度來看,老年群體安土重遷觀念強于年輕人群體,但是家人朋友的陪伴能夠大大減輕流動后的不適感。近年來,國家致力于社會保障全國統(tǒng)籌,老年流動群體在外地也能夠享受政府給予的各項優(yōu)惠政策,以至于絕大部分老年流動人口覺得自己已經(jīng)是本地人了。應繼續(xù)推行社會保障全國統(tǒng)籌,讓流動人口能夠在戶籍地外方便地享受各項社保政策,繼續(xù)維持老年流動人口的較高社會融合程度。
了解不同老年流動群體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促進其社會融合程度。例如,因家庭需要而流動的老年人口通常有家人朋友陪伴,但研究結果卻表明這類群體健康狀況差于其他類型流動人口。一方面,與外出工作或經(jīng)商的流動老年人口相比,這類流動的老人年齡一般較高,身體狀況較差;另一方面,因家庭需要而流動的老人很多是離開戶籍地照顧自家小孩,來到陌生的地方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又要承擔照顧孫輩的勞累和壓力,自評健康狀況更差。針對這類群體,可以從老人子女入手,提醒他們關注自家老人心理及身體狀況,工作之余盡可能地陪伴老人,幫助其融入新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