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立基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大桂山林場,廣西賀州 542800)
林場建設是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關鍵任務。近年來,我國林場普遍將植樹造林與林業生態保護作為工作重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1]。基于此,林場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模式得以廣泛推廣應用,此模式不僅可增加林場營林面積、提高森林資源儲備量,還可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造林工作,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但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模式涉及多方主體,在發展期間易產生許多問題,如何有效應用林場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模式,成為當前廣西各大國有林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關注問題。
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是我國長期實施的一項促進生態修復、建設的政策,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聯合區人民政府頒布的《關于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的決定》都為廣西場外租地造林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2]。國有林場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支持,充分發揮林業專業技術優勢,積極展開場外造林。林場作為植樹造林工作實施的基礎保障和重要主體,其特征是經營性造林,在獲取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改善生活環境,如凈化區域空氣、避免水土流失等。因此,積極開展場外租地造林對推動廣西經濟發展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我國華南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土壤類型多元(紅土、磚紅壤及赤紅壤等),優越的氣候條件為廣西林業的開發與經營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礎。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林業發展,支持國有林場引進國內外企業的大量投資,使場外租地造林的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基本成熟[3]。
場外租地造林模式的應用,在拓展廣西國有林場面積的同時,也提高了林場的經濟效益。以廣西高峰林場為例,截至2020 年,其營林總面積達到8.7 萬hm2,場內林地面積僅3.6 萬hm2,而場外達到5.1 萬hm2;桉樹林總面積為5.3 萬hm2,場內僅1.6 萬hm2,場外達到3.7 萬hm2;2021 年,總營業利潤為4 496.00萬元,占全年預算總額的291.77%,同比增加28.58%;總收入10.19 億元,占全年預算總額的64.87%,同比增加了20.86%。由此可見,場外租地造林有利于擴大造林面積,增加林業產業的經濟收益,促進廣西林業可持續發展[4]。
承包造林指的是國有林場租用農戶的林地進行造林,和國有民營承包造林方式相近,林場經過全方位調查研究后和農戶商定租金與租期,并建立造林基地。林場在內部職工中選擇優秀的承包造林人員,由林場與承包造林人員商定林地最低生產價值,由承包造林人員向林場借款完成造林目標[5]。承包者依照合同撥付地租、承擔利息、管理生產及銷售木材,依照經濟收益比例分配利潤,項目產生的虧損則按照相應的比例共同承擔。通過明確的利益關系,國有林場能投入最佳的生產資料,增加單位面積的投資量,和農戶之間建立穩定長久的合作關系。
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即土地租賃工序復雜,林地管理工作無法落實到員工個人身上,不能有效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同時,農戶在沒有分紅的情況下,缺乏林地保護意識,可能會對林木亂砍濫伐。就經濟收益而言,農戶普遍是虧損方,部分農戶目前尚不具備造林能力,只能將林地租賃出去,而當其擁有造林能力后,則不再具備林地的使用權,這種矛盾導致農戶增收緩慢。
聯營造林模式指國有林場與鄉鎮聯合造林,國有林場負責供應造林的資金與技術,鄉鎮負責提供土地及勞動力。雙方簽訂合同,共同養護、管理外租林場,協商完成后,集體以合同證書的形式將林場的使用權統一交付給國有林場,林場在獲得林地使用權后,開展造林規劃設計、施工設計、投資成本估算,建立林場和集體的聯營數據庫,由林場、鄉鎮及農戶簽訂三方合同,明確各方職責、承擔的風險及享有的權益。國有林場可在合同中明確自身對林木的使用權,包括決定林木砍伐時間、方法,木材消費者的挑選,運輸途徑及定價等。聯營造林獲得的收益按合同約定比例分配[6]。
聯營造林模式不需要林場直接支付土地租金,節省了林場的投資成本,且林場擁有林木的所有權,能自由、完全地控制造林規模、投資總量及木材銷售等工作[7]。同時,因為鄉鎮負責協商各個農戶林地所屬權的有關問題,也幫助林場租地工作精簡了部分工作環節,降低了場外租地造林的工作難度。農戶的經濟收益主要源于木材銷售獲取的純利潤,這有助于提高農戶參與森林養護的積極性及自覺性,有效避免了盜林毀林現象。國有林場支付給農戶的報酬較地租更高,一定程度導致林場利益受損,但也代表農戶需投入更多的勞動參與生產造林的不同環節。聯營造林背景下,林場需要在造林地區附近村莊投資修建林區公路,并完善電纜、電話線等基礎設施,為當地民眾的生活提供便利。若林場采用聯營造林的方式,需保證生產與銷售過程中的所有環節做到公開透明,主動接受鄉鎮與農戶監管,保證各方參與主體的經濟利益。
一般情況下,場外租地造林多跨市、縣,造林點多、面廣且各點間距較遠,導致管理難度大、管理成本高。以廣西國有大桂山林場為例,場外租地造林面積達5 832.1 hm2,租地造林點包含廣西梧州市藤縣金雞鎮、同心鎮、埌南鎮、天平鎮及象棋鎮等15 個鄉鎮。由于各鄉鎮肥料運輸成本、地租成本等都存在顯著差異,且局部地區場外租地造林投入成本過高,導致不同地區的經濟效益存在一定差異;新租林地的地質環境各不相同,部分地區海拔較高,而部分地區土層稀薄,有較大的林地經營風險。
1)租賃雙方的利益沖突。部分土地所有者和國有林場簽訂場外租地造林協議后發現通過土地資源發展林業獲得的經濟效益在不斷增加,社會各界關于林業的重視程度及投資力度也在持續增長,自身的市場意識得到強化,便開始增加土地租賃價格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8]。國有林場在開展土地租賃期間,已經和土地的所有者簽訂土地租賃協議,獲得土地的經營權,但部分鄉鎮或農戶則利用各種不合理的理由向林場尋求補償,使得林場需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源及時間解決糾紛,造成國有林場經營困難,限制了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模式的普及與發展,打擊了各個林場開展場外租地造林的積極性。
2)林場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利益沖突。國有林場積極開展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旨在提高自身經濟實力,推動國民經濟進一步增長。因此,我國積極提倡與扶持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模式的推廣應用,如在林場制訂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戰略期間,國家提供相應的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但地方政府的高效運行需要以財政稅收為保障,因此許多地方政府私自減少對林場生產經營部門的財政支持,稅收減免力度較低,未能配合林場及時開展場外租地造林活動,限制了廣西國有林場的進一步發展。
1)確保林地租賃工作順利開展。林場需組建負責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工作的專業領導小組,負責林地租賃、林木采購等工作,且結合林木發展現狀,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獲得全面且有價值的數據報告。場外租賃造林的基礎條件是土地類型必須達到Ⅰ類地與Ⅱ類地標準,并具備優秀的交通運輸條件,承包年限不可低于12 年,林地成片總面積不可小于33.33 hm2,坡度在35°之內,土層厚度不低于80 cm,肥力理想。2)盈利空間。目前Ⅰ類地累積凈現值可達12 112 元·hm-2,內部經濟收益率可達21.58%,而Ⅱ類地可達7 543 元·hm-2,內部經濟收益率可達17.8%,較財務基準收益率(9%)更高。不僅如此,Ⅰ類地平均盈利比Ⅱ類高37.72%,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領導小組應優先選擇Ⅰ類地作為場外造林租地場所。3)經營管理。林場的經營理念應從強調量轉變為強調質,積極引進精細化及集約化的經營管理方法,不斷健全現行的營林生產管理制度,制訂行之有效的獎懲措施,以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
1)在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期間,林場需定期開展林地清潔、開挖植穴、施肥、除草等多項工作,并根據林場營林質量標準及有關規范,加強對場外租地造林工作的監管;在營林施工、生產期間,林場需派遣專業的技術人員,及時解決營林生產期間產生的問題。2)造林各項工作完成后,監理部門需遵循《營林技術規程》,嚴格開展驗收工作,在確認各項參數均滿足指標后允許林場開展后續工序。3)林場應派遣專業人員開展檔案管理工作,保證檔案信息完整,并建立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年終時將電子檔案全部匯總,并按照檔案管理的相關要求進行保存。針對紙質檔案,則需要采用獨立、專用的文件盒進行保存,按照指定的編號方式進行排序,方便后續的檔案檢索。
有效處理利益糾紛是保證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順利開展的基礎,同時是保證有關主體經濟利益的有效措施。1)落實相關責任。當發生利益糾紛時,林場的相關負責人員需直接介入糾紛,分析糾紛產生的根本原因,并與其他利益主體進行協商,尋找最佳解決方案,詳細瀏覽每個季度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的總結報告,結合報告內容部署后續工作。2)構建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林場應構建一套有效的糾紛調解流程,保證調解流程的標準化及程序的合法化,可依靠山林糾紛排查上報制度、綜合治理制度及工作保障制度等,有效調解利益糾紛。3)主動調和糾紛。出現利益糾紛問題時,林場應積極配合林業調處部門的工作,在保證和鄉鎮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充分溝通交流的前提下,力爭獲得縣級以上政府調處部門的幫助,提高利益糾紛處理效率,保證林場自身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林場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可有效增加林場收益,推動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強化林場綜合能力。因此,林場應積極應用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模式,分析租地造林模式可能面臨的問題,通過完善林地利益糾紛處置方案及做好林地監督與撫育管理等措施,保證速豐桉場外租地造林順利開展,推動林場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