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嫄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205)
鄉村文化是我國傳統農業文明凝結的璀璨瑰寶,是推動鄉村社會不斷發展的內生動力,它既能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又能凝聚人心、鼓舞人心,還是推動鄉村產業、人才、生態、組織等振興的思想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屬性決定了它與鄉村振興具有天然的緊密聯結,因此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也是高職院校應盡的社會責任。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積極立足自身辦學特色,充分發揮人才優勢,積極探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路徑,全力推動鄉村振興[2]。《湖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指出,要著力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文明素養,推動荊楚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繁榮鄉村文化事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鄉村振興“軟實力”。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武漢鐵院)作為一所“立足鐵路,服務湖北”的“雙高建設”高職院校,自2021年對口幫扶湖北省十堰市關防鄉沙溝村以來,不僅致力于該村經濟振興,而且探索出了一套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經驗。本文以武漢鐵院助力沙溝村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為例,探討高職院校助力荊楚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路徑,為荊楚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經驗支持。
1)荊楚鄉村文化振興具有經濟價值引領作用。鄉村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通過開發文化資源可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增加村民經濟收益。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塑造了極具地域風格的鄉村文化,如起源并廣泛流傳于湖北省農村的木蘭文化、端午文化,就是依托湖北省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和人文社會環境形成的優質文化產業資源,通過充分開發可成為推動湖北省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2)荊楚鄉村文化振興還能發揮思想引領作用。鄉村文化蘊含了樸素的農耕文明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充分挖掘其中的深刻內涵,對鄉村生態振興能起到思想引領的作用。同時,鄉村文化中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鄉規民約也包含了美麗家園、鄉風文明、獎懲措施等內容,是鄉村文化思想引領的重要部分,對鄉村治理具有積極作用。
農耕文明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綿延不絕的根基,荊楚鄉村文化蘊含了湖北省農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一代代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傳統文化“活”的教科書。然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西方文化的不斷滲入使傳統的農耕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根基仍在廣袤的農村大地。因此,推動荊楚鄉村文化振興,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保障。
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變,隨著物質條件的滿足,農村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這為鄉村振興事業提出了新的課題。然而,從總體看,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建設水平還不高,鄉村文化設施及管理能力還亟待改善,尚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湖北省也面臨這一典型問題,因此實現荊楚鄉村文化振興是當前湖北鄉村居民的現實需求。
湖北省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在飲食風俗、衣著服飾、傳統禮儀上都獨具楚風特色,構成了荊楚大地瑰麗奇異的人文景觀。同時,湖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也造就了荊楚鄉村文化中獨特的人文情懷和文化特色,是湖北人引以為榮的內在精神品質。鄉村是中國的基石,鄉村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荊楚鄉村文化的振興有助于農民增強民族自信,凝聚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鄉村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它創造并延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精神動力。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湖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得到改善,相較而言荊楚鄉村文化的發展卻仍面臨不少困境。
當前,社會各個層面正在發生巨大變革,鄉村經濟水平逐步提升,但對精神文明建設重視程度還不夠,很多農村從物質上雖已全面脫貧,但村民精神生活卻相對貧乏[3]。在不少欠發達的湖北省農村地區,村民仍然對物質追求較高,對人文文化傳承意識較低,甚至存在重度忽視。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廣大鄉村社會只有以鄉村文化振興為精神動力,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才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愿景。
1)由于對鄉村文化資源缺乏開發及利用意識,文化產品和文化體系的開發不夠完善,鄉村文化品牌的打造成熟性不高、系統性不足,鄉村文化產業化建設遭遇瓶頸期,不利于其長遠發展[4]。例如,在湖北省很多鄉村,文旅產業都是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由于村民本身對鄉村文化內涵的挖掘程度不深,只是停留在其表面含義上,導致游客文化體驗感不強。2)鄉村文化產業建設千篇一律,同質化較嚴重。湖北省鄉村文化豐富,各地民風民俗、自然風光特色不一,但在很多地區由于缺乏文化創新意識,忽視自身的特色民俗文化,照搬照抄他地經驗而陷入同質化發展的窘境。
現代社會高速發展,城市區域進一步擴張,鄉村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古樸的鄉村文明式微,村民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有所降低。相較于對經濟價值的追求,村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較低,為發展經濟破壞鄉村文化中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化景觀和遺址的事件時有發生。而且,在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部分鄉村過分追求打造城市風格建筑,反而喪失了自身特色。例如,部分地區將傳統的古建筑改造成西式洋樓以迎合現代風格,部分地區甚至在改造過程中犧牲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遺跡,這對傳統鄉村文化根基造成了極大沖擊。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但相比較而言,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公共文化發展空間弱化。1)鄉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村民需要未能得到根本滿足。2)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流于表面,服務供給效能低下。很多鄉村文化站雖然修建完善,但在推廣宣傳、組織安排、制度管理等方面未得到足夠重視,出現了公共文化基礎服務設施供給不足與資源閑置并存的尷尬局面。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關防鄉沙溝村與陜西省旬陽縣仙河鎮毗鄰,素有“一腳兩省、朝秦暮楚”之稱。美麗的仙河貫穿腹地,天然形成了紅巖灣、河東灣、河西灣、柯家灣、牛心石灣5 個地勢開闊的河灣,沿岸田園風光旖旎秀美,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具有荊楚文化特色的典型湖北鄉村。2021 年7 月,武漢鐵院開始對沙溝村進行對口幫扶,積極探索有效路徑,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
湖北省許多鄉村歷史悠久,代際傳承下來許多特色文化資源,都蘊含了當地獨特的荊楚傳統文化。只有深入挖掘這些文化資源,加以合理開發并形成品牌效應,才能促進荊楚鄉村文化產業化發展。沙溝村天藍、地綠、水清、人和,擁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底蘊,是開展休閑旅游、度假康養的好去處,但其在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武漢鐵院結合這一困境,為沙溝村量身打造了鄉村振興“智慧教室”。通過開班授課、指導培訓,舉辦“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融合”為主題的培訓班,培訓村民當地農家菜做法技巧、農家樂裝修風格、民宿配套設施建設等,幫助村民將當地的鄉村文化特色與旅游產業相配套融合。同時,充分利用手工作坊加工制作獨具當地風土人情的文創產品,實現產業創收和旅游文化緊密結合,打造特色文旅產品,幫助村民挖掘當地特色荊楚文化內涵,推進沙溝村主導產業、休閑農業、美麗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的融合發展。
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村民更需要通過參與公共文化生活表達自己的文化訴求,豐富自身精神世界。沙溝村雖設有紅色驛站、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但在建設規模、管理服務上都還有欠缺。
結合自身教育幫扶優勢,武漢鐵院幫助沙溝村完成了紅色驛站、農家書屋、幼兒園改造提檔升級,并捐贈圖書和繪本4 000 余冊,擴大了公共文化設施規模,改善了管理服務水平,方便村民享受公共文化基本服務。依托紅色驛站書屋,在鄖西縣關防鄉政府支持下,武漢鐵院駐村工作隊還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助力鄉村振興”等活動,將服務效能落在實處。
高職教育具有天然的社會服務功能屬性,“三下鄉”活動就是服務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方式。通過高職師生“文化下鄉”活動,村民不僅能接觸到最新的文化知識、文藝作品、文化理念,還進一步加強了對鄉村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了文化素質,激發了文化創新活力。
2021 年以來,武漢鐵院持續組織大學生志愿者赴沙溝村開展暑期夏令營支教活動。志愿者團隊根據學生興趣及發展需求,設置素質拓展、手工制作、趣味英語、中華傳統文化節目等課程,給鄉村孩子帶來別開生面的文化體驗。馬克思主義學院、公共課部等教學單位也根據自身特點,選派師生赴沙溝村開展“書香潤心靈,讀書伴成長”讀書分享會等活動,為鄉村文化振興增添新動力。
荊楚大地人杰地靈,湖北省許多鄉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但鄉村文化主體缺失嚴重,文化價值表現不顯著,鄉村文化的影響式微[5]。高職院校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這一社會服務功能,應發揮其優勢擴大鄉村文化影響力,通過“互聯網+”信息科技手段打造文化資源庫,開展鄉村文化傳播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村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沙溝村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但在文化傳播方式上還有提升空間。武漢鐵院針對沙溝村鄉村社會發展需求、村民生產生活現實需要,組織開展了“互聯網+農村扶智培訓助力鄉村振興”等活動,向村民培訓公眾號維護、短視頻拍攝和直播帶貨技巧等內容,使其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豐富了人文知識,既能為鄉村經濟建設服務,又能為鄉村文化振興出力。
鮮明的人文情懷和文化特色構成了別具一格的荊楚鄉村文化,荊楚鄉村文化的振興是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助推力,可以為增強鄉村凝聚力、提振鄉村綜合實力提供強大的精神內核。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教育培訓作用,利用專業特長和人才優勢,挖掘荊楚特色鄉村文化資源,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廣泛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堅持創新鄉村文化傳播渠道,積極探索助力荊楚鄉村文化振興的新路徑,促進湖北鄉村文化的新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