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YANG Chao;宋李科 SONG Li-ke;趙國川 ZHAO Guo-chuan
(①中交城市投資(臨沂)有限公司,臨沂276034;②中交綜合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24)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行到新的存量階段,城市更新成為新時期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將城市更新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各地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陸續推動了城市更新建設,并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措施。城市更新的研究受到國內相關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但以小城鎮或者片區為例研究產業升級與城市更新之間關系的成果則相對較少[1]。城市更新進入新階段后,已不再局限于設施完善和品質提升,更多需要從產業升級維度實現城市更新的可持續發展。北京市城市更新[2]就重點提出產業升級,從產業結構、商業業態、空間品質等方面實現商業與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泉州市江南片區結合自身實際,提出可持續性的城市更新策略,以產業升級路徑,空間優化和政策創新為抓手,為類似更新項目的產業空間優化開展了積極的實踐探索。
城市更新伴隨著中國大中城市過去30年的高速發展,從最初推倒重建缺乏整體規劃的1.0時代,到追求“增量增長”的2.0時代,再到高品質物業需求驅動下從“量”到“質”轉變的3.0時代,以及我們已經迎來了以存量煥新、內涵增值為發展訴求的4.0時代[3]。(如圖1所示)

圖1 我國城市更新發展歷程
城市更新不同階段的變遷,表達的是城市居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需要,是對城市發展規律和人本主義的深度融合。
進入城市更新4.0時代后,產業升級是城市更新的基礎內核,目標是以產業集聚驅動城市更新,以產業創新激活城市再生,從而實現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從各地城市更新實踐中了解到,地方政府已經強烈意識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將產業升級規劃作為城市更新工作必須推動的前置性工作[4]。產業升級作為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復雜工作,在城市更新層面也面臨較大地現實困境。首先是對產業規劃在城市更新中的主導定位的認識,還沒有得到全面的理解,這也決定了建設運營階段的資金投入能否持續;其次是產業升級所需要的空間資源,無論從供給角度還是從建設運營角度,對空間的優化還缺乏深層次的研究和成熟的路徑。
城市更新的關鍵在于時間與空間的重塑,如何把原有空間單一的功能組合成新的功能,其本質是人居環境改善與產業升級。以產業升級為內涵的城市更新,會促進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向城市中心區集聚,同時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外遷,從而優化城市產業空間布局,進而增強城市活力,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城市更新項目產業升級的空間特征進行研究,其空間需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更加注重土地功能的融合,形成多元的產業聚合;二是要構建便捷舒適、綠色智能的交通網絡;三是要挖掘自身特色資源和文化記憶,塑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空間品牌印象。而這所有的空間需求,都不能脫離產業升級這一基礎要求,否則又容易回歸到傳統舊改的路徑上去。
城市更新階段的產業升級,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高質量的商業空間和人性化的社交空間的高度融合,從注重體驗性和生活方式等多元化社交內核,創造多元化的社交空間,滿足產業服務對象的空間需求。
城市更新的產業空間不再是單純的生產空間,更是生活和社交等功能的多元空間[5]。在過去較為明確的城市功能分區結構下,工作和生活娛樂是相對分離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空間資源低效,另一方面也給城市交通、環境等帶來巨大壓力。存量更新階段存在土地地塊小、功能復合等特征,空間結構方面一是要與周邊土地利用相互支撐,確定合理功能配比和規模;二是結合自身資源價值特征,重塑產業空間結構;三是在完善基礎設施水平的基礎上,滿足片區產業升級的空間聯系。
產業空間首先是生產和辦公的空間,通過城市更新對產業空間的重構與提升,為新產業的發展提供適宜的空間載體。但新時期城市更新更加強調消費和社會關系的融合,需要能夠促進企業、機構以及市民交流互動的復合功能空間[6]。產業升級后的空間功能復合,就是空間在不同時段、不同使用對象都可以充分利用,比如將過去空閑的辦公空間轉化為展覽空間、將分散的辦公空間集聚成孵化空間等等。結合豐富舒適的城市空間,吸引人氣與活力,提供良好的空間體驗。
存量更新區域或多或少地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問題,比如交通體系不完善、市政公用設施用地單調等。結合產業空間要求,合理地重構道路交通組織、提升慢行空間、整合靜態停車系統,將人行交通空間與產業空間融合。將各類基礎設施和公服設施空間與街道界面、街區風貌結合起來,通過一體化設計實現空間活化,與各類空間融為一體。
空間品牌與空間形象是一個片區城市更新成功的重要標志,關系到片區的高識別度和強歸屬感。要深度剖析區域歷史文化脈絡與風土人情特色,推進空間“軟條件”的城市更新[7]。一是將區域文化特色資源進行提取,創造性地用于各類空間特色塑造和片區品牌形象運營;二是對片區文化記憶空間進行分類傳承利用,給空間使用對象留下深刻印象和記憶空間;三是將片區文化特征與開放空間相融合,形成有趣的公共社交空間。
泉州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名城、現代智能制造強市、福建省經濟第一大市。江南片區位于泉州市中心,處于規劃站前大道、田中大道和國道324圍合的區域,包含烏石-展城片區、興賢片區、金鯉單元,面積約55.31平方公里。
規劃片區的城市建設明顯老舊,商業仍以傳統臨街商鋪為主,城市內部界面差,板塊特色不鮮明,空間質量不高,亟需通過城市更新提升片區空間活力。
泉州產業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傳統產業與輕工業底蘊雄厚,江南片區緊跟”泉州市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未來重點關注產業鎖定在都市特色文旅、商業服務、數字科技及文創產業。片區以打造“產城景一體、文商旅融合”的現代都市化城區為整體定位,重塑城中心文化新支點,打造總部經濟產業新生態,構建泉州品質配套新典范。
其中,烏石山片區產業升級目標,是打造集生態廊道、公共藝術、休閑娛樂、特色商業于一體的高品質生活社區。展城片區產業升級目標,是構建未來泉州新經濟的全域展示中心。興賢片區產業升級目標,是增強商業的體驗屬性,打造新型城市會客廳。
3.3.1 產業空間的結構優化
規劃采用空間句法進行片區空間分析,通過軸帶與點狀布局,銜接片區內外產業組團,激活片區產業功能。規劃形成“一軸一環三片”空間結構,“一軸”即創新產業軸;“一環”即協同發展環;“三片”即文旅協同發展片、品質生活居住片、都市生態休閑片。(如圖2所示)

圖2 空間規劃結構圖
3.3.2 產業空間功能復合
片區規劃了涵蓋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和商務等多個需求集中的新型產業空間,規劃提出混合開發用地模式,根據產業需要確定“土地兼容,混合開發”的規劃條件。新增了新興產業用地M0、物流用地W0等用地類型,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最基礎的規范支撐。在規劃中遵循城市風貌、配套設施等管控要求的基礎上,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調整規劃用地開發強度。比如對現有的低效開發土地進行重整,以塑造滿足社交化消費場景的復合空間功能。(如圖3所示)

圖3 片區空間布局圖
3.3.3 完善基礎設施網絡
片區存在與周邊交通聯系不暢的現實問題,在交通設施規劃方面,梳理骨架道路建設計劃,構建便捷有趣的慢行環境,實現完整街道設計,增設一體化智能監測設施,提高片區交通服務質量。通過挖掘路邊停車空間,在不影響道路交通組織及形象的前提下,設置“分時段”路邊停車空間。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在江南片區主要以拆舊建新的模式來完善公共配套難以實現,對于保留設施進行存量空間挖掘,探索復合式的公共服務配置,漸進提升片區的公共服務水平。一是在新建項目上集中疊加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如商業綜合體、社區鄰里中心,結合社區需要,疊加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二是挖掘片區內部產業公共空間、收購臨街底層住戶等方式,設置微型足球場、茶室、花店、書吧等,形成特色的公共服務空間,構建通透的社交空間。
3.3.4 提升品牌形象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歷史及非遺文化厚重,特別是江南片區,城市記憶特別豐富。規劃提取片區文化資源,創造海絲文化符號LOGO,從規劃到建設運營全過程的文化賦能。同時,將片區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商業歷史資源、佛教文化資源等重要空間進行維護升級,以歷史風貌建筑為切入點,打造歷史文化創意街巷,給片區留下“鄉愁記憶”空間和文化浸染場所。對區域內綠地等開放空間,進行泉州本土文化環境改造后,嵌入新的城市產業空間功能,形成復合公共社交空間,增強片區活力形象。
本文結合新時期城市更新內在要求與社會實踐經驗,總結了產業升級是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內核,并提出了城市更新階段產業空間優化的相關策略。結合泉州市江南片區城市更新項目,認為產業定位和產業發展是城市更新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城市更新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策略、產業空間功能復合策略,以及基礎設施完善和品牌形象塑造等具體內容,為類似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探索。產業升級是一個常提常新的問題,跟項目區位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具有較強聯系,把時代需求和空間優化策略緊密結合,是城市更新工作值得持續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