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喜 SUN Wan-xi;馬鵬強 MA Peng-qiang;石娜 SHI Na
(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銀川 750011)
滾筒是一種用于皮帶機自移機尾中的重要傳動零部件,屬于傳動組件,其尺寸較大,種類較多。目前對于滾筒內孔及外圓的加工過程中,同軸度及尺寸精度存在誤差,沒有精準的工藝指導。并且,對于滾筒的組裝,是按普通軸類組裝方法進行,尤其密封部位的組裝,未達到潔凈組裝和高精度控制。滾筒、托輥用戶需求數量較多,在組裝完成后未能進行試車檢測,不能準確得到漏油及其他性能數據,經常有因漏油的不合格品返廠維修,高返修率增加了產品成本,降低了客戶滿意度。本文從加工技術、組裝技術、試車裝備三個方面進行技術分析及總結,指出了滾筒漏油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控制漏油的關鍵技術。
常見礦用滾筒結構如圖1所示。主要由螺栓、壓蓋、軸承、圓筒、油封、軸、油封、O型圈、迷宮、銷軸、堵組成。其中影響滾筒質量的主要零件為圓筒、軸承、油封,因此本文主要從圓筒的內孔加工,滾筒的整體組裝,滾筒的試車檢測三部分進行關鍵工藝探討,以保證滾筒的質量符合要求,出廠合格率達到100%。

圖1 常見滾筒結構圖
滾筒屬于轉載機自移機尾的傳動件,主要包括轉軸、軸承、密封組件、壓蓋、圓筒,它的潤滑方式分為稀油潤滑和油脂潤滑。稀油潤滑的優點有:加注稀油后每半年更換一次,平時無需維護,可放心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節約資源,降低人工成本。同時稀油潤滑對軸承起到一定保護作用,因為稀油潤滑是流動循環的不存在密不透風的現象,同時對軸、軸承起到保護作用,減小部件的磨損,延長了壽命。油脂潤滑:油脂的油脂黏比較大,使電機啟動阻力大,導致啟動電流大,對電機及變頻器沖擊大,影響電機設備壽命。同時油脂潤滑人工作業量大,比較繁瑣,平均每兩班就要停機人工加油,造成對人力和物資的損耗增大。同等狀態稀油潤滑和油脂潤滑的對比下,稀油潤滑的零部件壽命更高,操作更簡單。井下工況屬于狹小空間作業并伴有較高的安全風險因素,因此大部分滾筒采用稀油潤滑。然而稀油潤滑就對油的密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轉軸外圓與圓筒內孔的加工精度要求很高,一般情況下粗糙度為1.6,同軸度為0.02mm。轉軸的加工采用臥式車床,由于車床本身的對中性強,對于細長軸的同軸度及粗糙度很容易保證,因此軸的加工要求容易達到。而圓筒的內孔是用鏜床來加工,當工件旋轉后,找正一端孔與另一端孔的同軸度難度極大,通常加工誤差在0.03-0.06,已超出圖紙技術要求,圓筒內孔同軸度差就會造成滾筒高速運行時間隙增大,存在漏油風險。
滾筒的傳統組裝工藝和普通軸類組裝方法一樣,所有零部件運往工作場地,立軸、裝軸承、裝圓筒、裝密封件、緊固、倒個、裝另一端。在此過程中零部件的外表面存在臟污、骨架油封未使用工裝胎,用銅棒敲擊時易損傷油封;軸承組裝時多數用銅棒敲擊,未使用軸承打套,敲擊過程中有銅銷掉入內腔,并且敲擊軸承時,受力不均勻,導致軸承未組裝到位,當滾筒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由于鐵屑、間隙、油封的損傷導致漏油現象發生。
滾筒在組裝完成后,直接與皮帶機組裝,只是整機對裝,而未進行傳動試驗,也就是未進行試車檢測。
圓筒的種類及不同種類的加工方法:
常見滾筒主要分為圓柱面滾筒和錐面滾筒。圓柱面滾筒指的是,內部結構為空心,外圓為圓柱面的滾筒;錐面滾筒指的是,內部結構為空心,外圓為錐面的滾筒。對于不同結構的滾筒,其加工方法也存在不同。
圓柱面的特點及加工方法:
圓柱面的滾筒如圖2所示,正常圖紙要求B尺寸的同軸度為0.05mm,對于此類滾筒,通常的加工方法是外圓直面利用車床刀檢,內孔因為伸出懸臂過長及內腔過小,無法車床加工,只能利用鏜床加工,鏜床加工一端內孔后,旋轉工作臺180°,完成另一端內孔的加工。由于內孔與外圓不是同一基準下加工的,因此在工作臺旋轉180°后,存在了較大偏差,同軸度跳動達到了0.06mm。在這種情況下,兩端內孔在鏜床加工后,誤差累計達到0.06-0.08mm。尺寸的不合格就會導致裝配誤差,裝配誤差的累計就會影響軸承及油封壽命,最終出現漏油現象。

圖2 直面滾筒
為了消除這種找正誤差,提出了一種新的加工方法,如圖1所示,假如鏜床先加工的是左端面內孔即B尺寸,要想保證右端內孔B的同軸度,就需要在一個基準下利用百分百找正,因此呢,需要在加工Z左端內孔B時,將鏜床主軸伸入內孔輕鏜內壁一刀,當工作臺旋轉180°后,利用百分表在已加工內壁處找正,再完成右端B孔的鏜銑工作,按此方法加工后,上三坐標檢測,發現兩端內孔同軸為0.02,這個數值符合設計要求,有效地減少了累計誤差。
原錐面滾筒的特點及加工方法:
原錐面的滾筒如圖3所示,它與直面滾筒的區別主要在外圓的形狀上,由于是錐面的,在鏜床加工時,定位裝卡極其困難。同樣,這類滾筒也需保證左右兩端A孔的同軸度。那么在這種裝卡困難,且內壁較長,主軸無法從左端伸入右端的情況下,滾筒的精度尺寸要求更是難以滿足。實際加工過程中,也只是大致判斷其水平及垂直,加工后誤差往往達到了0.09mm,此類滾筒也最易發生漏油現象。

圖3 螺旋滾筒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裝卡及找正裝置——找正V型鐵,如圖4所示,該V型鐵長度為1600mm,是一體結構,對于長圓柱類滾筒可放置在該V型鐵上裝卡。在加工圖2滾筒時,可將滾筒置于找正V型鐵上,利用鏜床主軸加百分表,找正滾筒側母線。加工完左側A孔時,工作臺旋轉180°,不在找正滾筒,而是直接找正V型鐵,保證V型鐵側面與機床主軸平行,并找到零點位置,從而進行右端A孔的加工。

圖4 找正V型鐵
滾筒組裝工藝:
①用細銼刀去除加工后的毛刺,各棱邊過渡光滑。
②用壓縮空氣吹干凈油孔內的鐵沫。
③用工業布擦拭干凈各配合表面,加工表面的臟物,油跡,去除油漆痕跡。
④檢查軸上有無殘余毛刺,鐵屑,氧化皮,油跡,油漆痕跡等一切臟物后,將自制的吊環螺釘,旋入該軸端面上的螺紋孔內,起重吊鉤鉤住吊環螺釘將軸起吊至組裝區,平置。
測量軸及滾筒裝軸承部位尺寸。
①將軸起吊至組裝區,一端放在膠皮墊上,另一端用枕木支起定高度,軸的配合表面均勻涂抹46#機油,以備組裝。
②將軸承1件放在軸承感應加熱器上加熱,溫度控制在(80-100)℃。
③將加熱合適的軸承熱裝在軸上,保證組裝到位。采用軸承打套將軸承壓裝到位。
④在滾筒端部對稱筋板吊裝孔內穿入吊具平穩起吊放在組裝胎上,與軸承配合表面均勻涂抹46#機油。
⑤軸組件冷卻后,用自制吊環吊起軸組件與滾筒組裝,找正位置后,取下天車鉤,用銅棒對稱敲擊軸承,軸承找平后用打套和壓蓋工裝壓裝,保證組裝到位。
①將端蓋保持水平,進口油封,“O”型密封圈分別組裝在各零件的正確位置。各結合面均勻地涂抹46#機油,保證各件的組裝質量。油封組裝時使用油封打套將油封組裝到位。
②在定位套上分別組裝型圈。
③在壓蓋上分別組裝氈圈。
④在筒上組裝端蓋組件,注意配合表面處均勻涂抹密封膠,同時注意氈圈的組裝質量。用螺釘對稱緊固定位,安裝螺釘時涂螺紋鎖固膠。
①滾筒組件端部對稱筋板吊裝孔內穿入吊具,平穩起吊至木磚地上,倒個,用同樣的起吊方法起吊另一端,放在組裝胎上,與軸承配合表面均勻涂抹46#機油。
②將軸承裝在序號6軸上,用銅棒對稱敲擊軸承,軸承找平后用打套和壓蓋工裝壓裝,保證組裝到位。
③按3.3和3.4相同方法組裝剩余部件。
按以上新工藝方法組裝,保證了滾筒內部零部件的潔凈度,同時軸承及油封均采用專用工裝組裝,避免軸承及油封損傷。合理的組裝順序保證了各零部件的正確配合,減少組裝累計誤差。
滾筒屬于細長軸類傳動件,在試車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兩種試車方法:第一種是固定軸轉動滾筒試驗法,第二種是固定滾筒轉動軸端試驗法。對于第一種方案的試驗過程與滾筒的實際使用工況相符,能有效檢測軸承在高速運轉過程中的受力、摩擦、噪音等關鍵數據;對于第二種方案的操作更簡便,便于工人實施。滾筒的需求量較大,型號較多,在試驗過程中V型架可固定不動,只需吊裝滾筒到試驗區,用壓板緊固并組裝皮帶輪后即可試驗。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節約勞動時間,便于操作。
如圖5所示,中間為電機,電機上裝有2個V型槽的皮帶輪,電機右側各部件的組合就是固定軸轉動滾筒試驗法。

圖5 滾筒組裝圖
該試驗的連接方式是電機—皮帶輪—皮帶—張緊裝置—滾筒—短壓板—V型鐵。
這種方法的優勢是能有效模擬井下滾筒實際使用工況的狀態,即兩端軸固定不動,皮帶在滾筒表面運行,能反饋出軸承受壓后,其噪音、穩定性、溫升、漏油等情況。但對于螺旋式結構的滾筒,使用這種方案試車,皮帶沒有穩定的受力點,無法進行傳動試驗。只能選擇其他方案。這就需要結合固定滾筒轉動軸端試驗法來進行動力試驗。
如圖6所示,中間為電機,以電機為分界線,左側各部件的組合是固定滾筒轉動軸端實驗法。

圖6 試車裝置
該試驗的連接方式是電機—皮帶輪—皮帶—張緊裝置—傳動輪—滾筒—長壓板—V型鐵。
這種試驗法的優勢是操作簡單,便于實施,能適用于所有滾筒的試車檢測工序。在圖示T型槽平臺上,將V型鐵置于合適位置后,固定不動,滾筒試車時,只需將滾筒吊至V型架上并用長壓板壓緊,組裝好皮帶輪后就可啟動電機進行試車。
滾筒試車裝置的兩種方法可在同一平臺,同一電機的驅動下同時進行試車檢測。工作量較小時使用第一種方案檢測,工作量較多且結構為螺旋式的滾筒可選第二種方案,或兩種方案同時進行,提升工作效率,節約勞動時間。
①通過對滾筒、托輥的加工及裝配過程中關鍵工序的控制,以及找正V型鐵和油封打套的設計,能有效保證滾筒兩端同軸度的精度要求,也能減少組裝時對各密封件和軸承的損傷,保證產品質量符合使用要求,減少滾筒、托輥漏油率并提升產品交檢合格率。
②設計了一種通用的試車裝備兩種方案來進行試車檢測,對于不同型號產品,不再編制試車工藝和設計試車裝備并對滾筒、托輥進行試車檢測。
③通過出廠前性能檢測,發現漏油問題的產品,并及時修理,保證產品交檢合格率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