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欣 申 思 易 瓊 唐 云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沙,410007)
冠心病在臨床上又被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此病的發生與心肌缺血缺氧、壞死相關。臨床研究顯示,目前冠心病的發生率、死亡率均表現為逐年升高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目前臨床上對于冠心病的治療多采用介入術、藥物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進展,降低死亡率[2]。但有研究顯示,單純給予患者常規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多數患者仍存在較高的復發風險,因此目前致力于中醫藥治療此病的研究較多,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較傳統西醫治療更為理想[3]。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通過觀察通冠宣痹湯加減聯合比索洛爾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分析其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骨保護素(Osteoprotegerin,OPG)等局部炎癥介質表達的影響,明確作用機制,為其在臨床上的應用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n=79)和觀察組(n=78)。觀察組中男37歲,女41例;年齡55~70歲,平均年齡(61.89±3.54)歲;體質量指數21.3~28.0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56±2.13)kg/m2;病程1.2~8.6年,平均病程(5.29±1.32)年;勞力性心絞痛46例,急性冠狀綜合征32例;單支病變29例,多支病變49例。對照組中男39例,女40例;年齡55~69歲,平均年齡(61.25±3.46)歲;體質量指數21~27.9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52±2.36)kg/m2;病程1~9年,平均病程(5.12±1.33)年;勞力性心絞痛44例,急性冠狀綜合征35例;單支病變27例,多支病變52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19)倫審第(58)號]。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均經影像學、臨床表現確診。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冠心病診斷標準的患者;2)年齡50~75歲的患者;3)自愿參與本研究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1)近1個月內出現急慢性感染、大型手術、創傷的患者;2)嚴重肝、腎、肺功能障礙的患者;3)嚴重心臟瓣膜病的患者;4)精神障礙的患者;5)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6)藥物過敏的患者。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1)疾病惡化的患者;2)依從性較差的患者;3)因某些原因自行退出的患者。
1.6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行臨床常規治療,給予血管擴張劑、調脂、降壓、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比索洛爾(德國默克有限公司,批號:0310281)治療,5 mg/次,1次/d,溫水送服,連續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通冠宣痹湯加減進行治療,基礎方:細辛3 g、田七(沖)、砂仁、蓽菝、半夏各10 g,瓜蔞、薤白、川芎、赤芍、紅花、檀香各15 g,丹參30 g。心動悸不得眠者加柏子仁、棗仁各10 g,驚悸心慌多夢者加磁石、龍齒各30 g,心律失常、脈結代者加苦參、太子參各10 g,胃脘痞脹者加枳實、化橘紅各15 g。水煎,取汁200 mL,早晚分服,每日1劑,連續治療3個月。
1.7 觀察指標 采集患者治療前以及療程完成后1 d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以離心半徑5 cm、轉速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分離上層血清,-80 ℃保存待檢。1)血管內皮功能評價:使用放射免疫法測定內皮素(Endothelin,ET)水平,使用硝酸還原酶比色法測定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使用彩色超聲診斷儀測定血管舒張末期肱動脈內經、反應性充血下肱動脈內經,計算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功能(Flow Mediate Ddilation,FMD),FMD=(反應性充血下肱動脈內經-血管舒張末期肱動脈內經)/血管舒張末期肱動脈內經×100%。2)血液流變學檢測:使用MVIS-2035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測定全血黏度、血漿黏度。3)炎癥反應評價: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CRP表達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sICAM-1、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OPG、YKL-40(殼多糖酶樣蛋白)表達水平,檢測試劑盒均由美國Bender MedSystems公司提供。4)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價患者中醫證候,包括胸悶、胸痛、氣短、心悸、舌苔、脈象,其中胸悶、胸痛、氣短、心悸根據嚴重程度記為0~3分(無~重度),舌苔0分表示正常,2分表示苔黃膩;脈象0分表示正常,2分表示脈澀。分數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5)近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MACE)發生情況:在患者治療結束后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統計MACE發生情況,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等。
1.8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評估臨床療效,顯效: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比治療前減少>80%,心電圖顯示靜息心電圖。有效: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比治療前減少50%~79%,心電圖顯示缺血性ST段回聲≥1.5 mV,靜息心電圖未恢復正常;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2組患者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2組心功能相關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2.2 2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血管內皮功能、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水平均升高,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升高和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比較
2.3 2組患者炎癥反應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炎癥反應相關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炎癥反應指標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炎癥反應相關指標比較
2.4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2.5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6 2組患者近期MACE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近期MACE發生率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患者近期MACE發生情況比較[例(%)]
冠心病為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之一,臨床上多采用比索洛爾等藥物進行治療,比索洛爾屬于一種β受體阻滯劑,其具有穩定心率、抑制交感神經興奮的作用,減少患者體內兒茶酚胺對心臟的損傷,最終發揮其保護心臟的作用[4-5]。相關研究顯示,在冠心病發生后患者心肌細胞會聚集較多的鈣離子,此表示患者心肌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而比索洛爾可經抑制心肌細胞鈣離子的聚集,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室壁厚度[6]。但隨著臨床比索洛爾的廣泛應用,發現單純應用比索洛爾效果并不理想,多數患者近期MACE發生風險仍較高,因此尋找更有效治療此病和降低MACE發生的方法尤為重要。
中醫學認為冠心病屬于“胸痹”“心痛”的范疇,認為此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多表現為氣虛,而標實則為血瘀,臨床上認為治療冠心病應以活血化瘀、通陽宣痹為治療原則,以標本兼治,促進患者疾病進展[7-8]。中醫學認為冠心病的發生是素體陽氣不足至寒邪入侵,而寒邪之氣阻遏胸陽致心陽不宣瘀阻血脈所致[9]。通冠宣痹湯具有通心陽、宣血痹的功效,此方使用瓜蔞開胸宣痹發揮其通心陽的作用,薤白經通心陽發揮宣血痹的作用,而胸痹多因外濁上逆,用半夏具有和胃降逆化痰的作用,發揮其降逆、扶心陽的作用,丹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細辛、砂仁、蓽菝、檀香具有化濁溫通散寒的作用,而川芎、赤芍、紅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田七具有強心止痛的作用,諸藥合用可發揮通心陽、宣血痹的作用。本研究在冠心病患者使用比索洛爾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通冠宣痹湯加減方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與單純應用比索洛爾治療的患者比較,二者聯合治療的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較為明顯,且近期MACE發生率較低,此結果可能與比索洛爾發揮保護心肌的作用,而通冠宣痹湯加減發揮標本兼治的作用相關。
冠心病發生早期已經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內皮損傷現象,表現為舒張、收縮血管因子表達失衡,目前臨床上多采用ET-1、NO、FMD評價,其中ET-1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雖然其高表達在心肌早期缺血中具有心肌保護作用[10-11]。NO具有舒張血管的作用,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黏附的作用[12]。而FMD作為反映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直接指標,其水平高低與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程度正相關[13]。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比索洛爾聯合通冠宣痹湯加減治療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明顯改善,表現為ET-1、NO、FMD水平升高。臨床有研究顯示,炎癥反應貫穿于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臨床上多采用炎癥反應指標水平變化了解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情況,sICAM-1屬于一種在活化內皮細胞上所表達的內皮細胞活化標志,其具有促進內皮細胞與白細胞之前的產生黏附作用,介導單核細胞等炎癥細胞進入血液循環,損傷內皮功能,最終誘導冠心病的發生,其屬于局部炎癥的激活物[14-15]。IL-6參與冠心病局部炎癥的發生,其具有趨化并活化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的作用,可增強血管內皮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而促進其他炎癥介質的釋放,誘導局部炎癥加劇,促進疾病進展[16]。CRP屬于一種較為重要的急性期蛋白,其可經誘導血管內皮細胞上表達黏附分子,經一系列的作用增加細胞毒性[17]。YKL-40屬于一種經加速斑塊不穩定參與冠心病局部炎癥的血清炎癥介質,其與患者預后發生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18]。而OPG為分泌型糖蛋白,其具有抑制炎癥介質表達的作用,其水平高低與患者局部炎癥反應嚴重程度相關[19-21]。本研究結果顯示,通冠宣痹湯加減聯合比索洛爾治療的患者上述細胞因子表達明顯改善,原因可能與通冠宣痹湯加減、比索洛爾可抑制患者局部炎癥相關,表現為上述細胞因子表達改善。
綜上所述,通冠宣痹湯加減聯合比索洛爾治療冠心病療效更好,可明顯降低近期MACE發生風險,其原因可能與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抑制局部炎癥,促進心功能恢復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