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艷,蔡銀珠
泌尿系結石是全球常見疾病,在泌尿系統疾病中,發病率僅次于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疾病[1]。在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占居首位[2]。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亞洲各國發病率為1%~5%,我國成年人泌尿系結石的發病率約6.5%[3],10年復發率高達30%~70%[4],是世界上結石三大高發區之一[5]。泌尿系結石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威脅著人類健康。泌尿系結石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與自然環境、代謝異常、泌尿系統疾病、生活方式有關[6]。其中,自然環境、代謝異常、泌尿系統疾患屬于不可控性危險因素,而生活方式屬于可控性危險因素[7]。泌尿系結石是腎臟的慢性病變過程,與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堅持低風險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50%以上結石發病率[8]。我國有不少針對泌尿系結石病人個別生活方式的調查研究,但相關研究[9-11]普遍缺乏針對泌尿系結石病人的較為全面的生活方式評估。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是Pender等[12]在健康促進模型(health promotion model,HPM)的基礎上,結合實踐調查提出的一個較為全面的生活方式,是健康促進行為從生活方式角度出發而組成的一種行為模式。目前已經有針對冠心病、2型糖尿病、頸椎病、哮喘和腦卒中病人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13-14]。但針對泌尿系結石病人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目前尚無報道。因此,本研究旨在以Pender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為理論框架,構建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Urolithiasis patients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cale,UHPLS),探索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現狀和影響因素,為泌尿系結石病人有意識地培養和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參考。
1.1 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2020年6月—2020年12 月在無錫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因泌尿系結石首日住院病人375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34例,女141例;年齡≤50歲196例,>50歲179例;地區為城市133例,農村242例;有宗教信仰79例;已婚90例,未婚/離婚/喪偶285例;月收入≤1 000 元7例,1 001~3 000 元160例,3 001~5 000 元125例,>5 000 元83例;勞動性質為腦力勞動 63例,輕體力勞動202例,重體力勞動110例;醫療費用支付方式自費34例,醫保199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42例;體質指數(BMI)為低體重59例,正常222例,超重94例;學歷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中專63例,專科64例,本科及以上218例;職業為工人/農民65例,個體/職員174例,事業單位96例,其他或者無業40例;有遺傳史92例,有腎臟病史54例,復發164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及以上;②所有病人予以泌尿系B超檢查,部分病人進一步進行泌尿系X片、CT檢查,符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手冊 (2014 版)》泌尿系結石診斷標準;③自愿參與研究并能夠正常交流。排除標準:①不能進行語言溝通者;②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③不愿參加研究或因某些原因不能參加研究的病人。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根據研究目的自行設計,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地區、宗教信仰、婚姻狀況、月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BMI指數、學歷、職業、泌尿系結石遺傳史、是否有腎臟病史、是否泌尿系結石復發。②UHPLS量表:經過文獻回顧、德爾菲專家咨詢、課題小組討論、預調查以及項目分析和信效度檢測,形成了最終量表及整體問卷。量表共32個條目,問卷包含飲食(A)、飲水(B)、體育運動(C)、健康責任(D)、壓力管理(E)、人際關系(F)、精神成長(G)7個維度,各維度條目數分別為10條、5條、4條、3條、3條、4條、3條。7個維度均為等級評分,采用李克特(Likert)4級評分法,“幾乎從不”“很少”“經常”“一直”分別賦值“1~4分。為便于比較得分結果,將各維度得分進行標準化,計算公式:標準分=各維度實際得分/各維度滿分×100。
1.2.2 樣本量計算 按照量表問卷條目的5~10倍估計樣本量,考慮10%~20%的樣本流失,要求樣本量為178~400例。本研究共發放問卷4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獲得有效問卷375份,有效回收率為93.75%。
1.2.3 調查方法 在問卷收集階段,通過面對面發放紙質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人員向病人講解研究目的和方法,采用統一指導語進行問卷調查,做好記錄。研究對象在充分理解并自愿的前提下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問卷由病人本人完成。

2.1 UHPLS量表的構建及信效度檢驗結果 函詢專家10人,其中男6人,女4人;年齡30~39歲3人,40~49歲6人,≥50歲1人;學歷本科5人,碩士5人;職稱為中級1人,副高級6人,高級3人;泌尿科工作時間為10~19年4人,20~29年5人,≥30年1人;所屬領域為醫療7人,護理3人;職務為護士長1人,主任2人,副主任2人,其他5人。整體問卷Cronbach′s α系數和再測信度分別為0.908和0.914;飲食攝入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和重測信度分別為0.951和0.878;液體攝入和排出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和再測信度分別為0.889和0.752;運動和健康意識維度Cronbach′s α系數和再測信度分別為0.923和0.900;整體問卷平均內容效度為0.869,各條目水平內容效度為0.80~1.00。通過探索因子分析提取3個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9.663%。
2.2 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調查結果 375例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總得分(94.59±11.02)分。各維度得分經標準化后比較,由高到低依次是健康責任(D)、飲食(A)、精神成長(G)、人際關系(F)、飲水(B)、體育運動(C)、壓力管理(E)。見表1。

表1 泌尿系結石病人UHPLS量表得分情況(n=375) 單位:分
2.3 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性別、學歷以及是否有宗教信仰對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2.4 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多因素分析 以泌尿系結石病人UHPLS總分作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情況:性別(男=1;女=2);宗教信仰(否=1;是=2);學歷(初中及以下=1;高中/中專=2;專科=3;本科及以上=4),進行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結果顯示,性別和學歷是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P<0.001)。見表3。

表3 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1 UHPLS量表的信效度檢驗結果分析 泌尿系結石的發生與生活方式有關。為對各個不同方面的生活方式在該類病人中的分布結構進行研究,本研究對本院就診的泌尿系結石病人就飲食、飲水、體育運動、健康責任、壓力管理、人際關系、精神成長7個維度進行了問卷調查。本研究選取10名專家進行函詢,對UHPLS量表的信效度進行檢驗,最終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0,再測信度為0.868,表明問卷信效度良好,可用于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現狀調查。
3.2 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調查結果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泌尿系結石UHPLS量表飲食維度得分10~40(31.27±5.03)分,處于中等水平。柯卓麗等[15]的調查結果中同樣顯示我國70%的結石病人鈣攝入量不足。這可能與國人的認知誤區有關,認為應減少含鈣食物的攝入以避免結石形成,但低鈣飲食通過促進腸道草酸鹽的吸收引起高草酸尿,導致泌尿系結石的形成;進食柑橘類水果(檸檬、橙子、葡萄柚等)、選擇低鹽飲食,限制腌制食品(臘肉、果脯、話梅和蜜餞等)攝入少 ,可體現出大部分國人不健康的蔬菜、水果類使用習慣及過高的鈉鹽攝入量[16]。因此,護理工作中應當加強病人飲食知識教育。同樣處于中等水平的還有病人的健康責任意識,該研究結果提示泌尿系結石病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不高。推測原因可能是患病人群中中青年群體占比最高,中青年群體的健康責任感普遍較弱,認為現有的生活工作方式、就醫習慣對健康狀態不會產生影響[17]。導致中青年群體不主動采取健康促進行為,形成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臨床護理人員應增強宣教,提高他們的對自身健康的責任意識,提升維護健康生活習慣的積極性。本研究中泌尿系結石病人的飲水維度和體育運動維度平均得分均處于中低水平。李金蓉等[18]對泌尿系結石復發病人的飲水習慣調查發現,泌尿系結石復發病人存在的主要問題就包括不能有效衡量飲水量和夜間補充水分不足,可能是我國群眾對飲水與疾病的關系認識不足,飲水僅被視作解渴手段,而非健康促進、緩解疾病、提高生命質量的方法;同時,飲用綠茶或檸檬水,限制碳酸類飲料(可樂、雪碧、芬達等)、濃茶及咖啡的攝入等情況較多,表明絕大多數病人在飲水類別的選擇上存在認知盲區。張翼飛等[19]發現37.11%的泌尿系結石病人完全不運動;而龍艷芳[20]發現僅有5.44%的泌尿系結石病人知道適量運動能夠預防結石。因此,宣教正確飲水知識,以促進病人形成有意識、有規律、有選擇的良好飲水習慣,加強相關健康宣教,幫助病人制定合理的個性化運動方案,都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本研究統計結果顯示人際關系、精神成長和壓力管理維度得分均處于低水平,提示泌尿系結石病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樣值得高度關注。這里的壓力管理是指個體是否能夠積極有效應對壓力[21]。本研究中30~50歲年齡層人數最多,該年齡階段人群的壓力來自事業、經濟、父母健康問題和子女教育問題等方方面面,但欠缺對壓力的合理釋放及有效管理是國人普遍存在的問題[22-23]。相關調查結果已明確表明人際關系緊張是引起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24],而與他人的健康相處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成長維度評分低反映該類病人欠缺對自我價值的積極認知的方法或能力。由此可見,針對泌尿系結石病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護理工作中應加強關于壓力管理、人際交往和精神成長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宣教,以促進病人身心健康的全面提高。
3.3 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歷、性別是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主要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學歷越高的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得分越高,這與夏曉紅等[25]對中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相似,該研究認為學歷是影響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在臨床工作中應根據病人的學歷情況給予合適的健康教育,應重點給學歷低的病人宣教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理念,促使病人樹立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觀念,提高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執行力。唐蕾等[26]在高校學生干部中進行壓力管理能力研究,發現男性的壓力管理能力顯著高于女性,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女性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壓力,女性除了承擔工作壓力,還要承受職場性別歧視的壓力,以及家庭的壓力,同時男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高于女性。此外,男性的飲水率和水攝入量大于女性,因此,臨床在面對不同性別的泌尿系結石病人時,更要注重差異化管理,使宣教更具性別個性化。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中顯示宗教信仰也可對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產生影響。研究中發現宗教信仰對相關人群生活方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飲食和人際交往方式上,具有特殊信仰的病人往往具有較好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這與池上新等[27]針對宗教信仰與居民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宗教文化中最常見和最重要的禁忌是飲食禁忌,尤其對于飲酒、食肉、吸煙等方面[28],宗教飲食禁忌相對于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來說,更有利于身體健康。宗教具有強烈的凝聚力,信徒一般有共同信仰,互相之間有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29]。因此,在臨床宣教過程中,相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更要側重對無宗教信仰人群的宣教,提高他們采取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積極性。
3.4 小結與展望 UHPL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評估工具。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有待提高,飲食、健康責任、人際關系、精神成長處于中等水平,飲水和體育運動處于中低水平,壓力管理處于較低水平。學歷、性別、宗教信仰是影響泌尿系結石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不足:如何利用本研究結果指導泌尿系結石的防治尚不清楚,后續應重點探討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