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寶瑩, 曹 旭, 馬淑敏, 范昕雨, 陳 宇
(1.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2.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江蘇南京 210095)
水體空間是城市公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建設領域大力發展的重點內容。水體作為集中展示城市文化風貌的個性化空間,在帶給人們豐富的視覺享受的同時,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生態價值[1]。國外學者針對城市水體空間設計的研究經歷了多個階段,從水景形式、特征、美學等水體空間自身基礎特征方面逐漸衍生到景觀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生態學等多領域、多維度的水體空間的綜合研究[2]。國內學者在水體空間氣候環境變化[3]、景觀技術改進[4]、水體空間建材生態化使用[5]、水體空間親水性與參與性[6]等方面為水體空間的設計與建設提供參考。但是許多城市公園仍存在水生態退化嚴重、忽略水資源短缺形勢、缺乏整體環境的考慮、后期維護管理粗放等問題,大大降低了公園水體景觀的功能作用和利用價值,進而影響城市公園的整體發展進程。因此,如何設計集生態環境與藝術文化于一體的城市水體空間景觀,是城市公園規劃與建設的一個重要議題。使用后評價(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POE)研究范圍包含玄武湖公園水體空間所在的核心園區,分析目前該公園水體空間建設的優劣勢,結合使用者的問卷結果形成POE評價報告,可為今后城市公園水體空間設計和營建提供指導。
南京玄武湖風景區被譽為“金陵明珠”,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和唯一留存的江南皇家園林,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占地面積 513.07 hm2,是南京城內占地面積最大的城市公園。三國時期是玄武湖歷史追溯的源頭,因吳王孫權引水入宮苑后湖,這才初具玄武湖湖泊的形態[7]。由于斷層作用導致玄武湖形成了沼澤濕地的自然形態,鐘山北麓為它提供了湖水資源,湖內有五洲(環洲、櫻洲、菱洲、梁洲、翠洲)三湖(北湖、東南湖、西南湖,其中北湖水較淺、西南湖水最深、東南湖其次),湖內由湖堤、橋梁和道路連通。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成立“玄武湖管理局”,管理湖內及全市園林綠化。1928年8月19日,玄武湖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民國初期,國民政府對玄武湖的建設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10年10月1日起,玄武湖面向市民免費開放。
后評價研究法的使用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地區,是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時間后,對建筑進行系統嚴格評價的過程,形成讓設計更完善的良性反饋。20世紀70年代該技術趨于成熟,80年代后適用目標開始放大,且適用于城市公共開放空間。POE研究在國外運用較成熟,已有相關的專業和職業,但在我國一直處于初級階段,僅用于部分學科的調查研究,沒有專門的學科和行業進行POE的實施運用[8],存在一些建設工程缺少一個良性的反饋機制,導致出現一些規劃設計并不合理的情況。
以玄武湖公園為調查地點,以來訪游客為調查對象。在問卷調查與訪談的基礎上收集數據[9]。經過Excel表格軟件與SPSS數據統計分析軟件計算分析,最終得出玄武湖公園使用者的評價結果,并為同類型水體公園的建設進行優化指導[10]。
結構問卷指標的測量采用李克特量表[11]的方法,將游客對各研究項的評價分成5個測量等級,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為上述評語賦值5、4、3、2、1,以轉化為主觀評價的定距測量層次)(表1)。

表1 評估等級評分
為保證數據來源樣本的有效性,在園區中各功能區分別隨機發放問卷,當場填寫當場收回[12]。調研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85份,有效率為96.25%。
在結束調研后,使用SPSS軟件對收集的問卷結果進行數據檢驗[13]。通過分析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α)及KMO 值可得知此次問卷的信度和效度[14]。
檢驗結果表明,Cronbach’s α值為0.709,說明問卷中的20個問題具有較好的內在一致性,數據信度較好。由表1可知,KMO 值為0.788,且P<0.05,意味著各變量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數據具有較好的效度,適合作因子分析。
由表2可知,游客中男游客占比為52.42%,女游客占比為47.58%,男性比例明顯高于女性。35歲及以下的游客占比61.04%,說明青年人是游園的主力軍。入園后有41.35%的游客選擇停留 1~2 h,29.18%的游客選擇停留2~3 h,可見此園的建議游玩時長為2 h左右。省外游客僅占27.53%,說明江蘇省省內游客較多。

表2 使用者基本信息與行為特征分析
問卷的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varimax)提取因子[15]。由表3可知,各變量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5,可以被公因子表達。旋轉后,累計貢獻率為68.36%,表明5個因子可以解釋各變量[16]。各變量因子載荷值均大于0.5,得到5個因子。因子1為視覺觀賞因子,因子2為設施功能因子,因子3為生態環保因子,因子4為管理維護因子,因子5為文化活動因子。
游客對水體空間的滿意度總體均值為3.60分,說明游客對玄武湖公園水體空間較滿意,但在部分方面仍抱有更高的期望。各提取因子得分均值如下:視覺觀賞為3.92分,設施功能為3.41分,生態環保為3.63分,管理維護為3.53分,文化活動為3.50分。游客對公園水體空間的視覺觀賞效果較滿意,但在設施功能方面還抱有更高的期望。
在視覺觀賞方面,植物配置色彩豐富度均值最高,為3.98分,說明游客對玄武湖水體空間的植物顏色搭配最滿意,其中水生植物強調自然形式的配置,與水體空間巧妙結合,形成具有湖嶺野趣的水體環境,水體與植物在形態、色彩、構圖等方面相搭配,充分利用植物形態色彩在水中形成的倒影豐富水體空間形成景觀層次。
在設施功能因子中,無障礙設施得分最低,為3.38分。根據現場了解可知,雖然公園內的無障礙標識相對較多,臺階處也均設有坡道,但是門口處擺放的花盆等卻給行動不便人士的通過帶來了難題,狹窄的過道也不能使輪椅順利通過。另外,自行車、路邊攤擺放擋住盲道的現象時有發生。

表3 因子分析與效度分析
將水體空間整體觀賞性、基礎設施美觀性、植物景觀觀賞性、植物配置色彩豐富度、無障礙設施、道路交通、夜間照明系統、景觀設施、景點標識系統、噪音污染、空氣質量、水體凈化與雨洪管理、動植物多樣性與保護、衛生環境整潔度、服務設施、空間秩序管理與維護、植物景觀養護管理、安全防護設施的完善維護、城市特色風貌宣傳打造、歷史文化科普與宣傳作為自變量,將游客整體滿意度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最終景觀設施、安全防護設施的完善維護、水體空間整體觀賞性、道路交通、城市特色風貌宣傳打造、動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空間秩序管理與維護、空氣質量、植物景觀養護管理、夜間照明系統等10個變量可以解釋游客整體滿意度53.9%的變化原因。本模型通過F檢驗(F值=43.757,P值=0.000<0.05),說明模型有效,模型公式為:游客整體滿意度=0.354+0.183×景觀設施+0.087×安全防護設施的完善維護+0.211×水體空間整體觀賞性+0.164×道路交通+0.103×城市特色風貌宣傳打造+0.075×動植物多樣性與保護+0.094×空間秩序管理與維護+0.076×空氣質量+0.064×植物景觀養護管理+0.072×夜間照明系統。
由表4可知,安全防護設施的完善維護、水體空間整體觀賞性、道路交通、城市特色風貌宣傳打造、動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空間秩序管理與維護、空氣質量、植物景觀養護管理、夜間照明系統的P值均小于0.05,以上變量會對游客整體滿意度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表4 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園區內植物景觀整體效果較好,但部分區域樹木種類偏少,缺乏季相變化,冬季景觀單調。可通過適當配置常綠樹種、彩葉樹種或觀花植物,以加強景觀色彩變化[17-19]。部分區域植物景觀疏于管理,臨近水體區域草坪出現土地裸露、低矮灌木死亡的情況,遠觀會給人落敗蕭條之感(圖1)。針對以上問題,園區應在現有的基礎上對水體空間區域內的植物配置重點修復完善,注重水體公園植物群落的序列,依照水生植物、草坪、灌木再到喬木的群落模式合理配置,使水體空間植物景觀更接近于自然群落[20]。
分析結果表明,文化因子中玄武湖水體空間城市特色風貌宣傳打造對于游客整體滿意度影響較大, 呈正向影響關系。園區可舉辦形式多樣的城市特色文化科普講座及展覽, 依托明城墻與玄武湖的呼應關系,在游覽路線上設置故事展板,實現沉浸式文化游覽,集中宣傳南京特色歷史與古都文化。增設與歷史故事、名人故事相契合的景觀小品[21],選取具有南京特色的植物與景觀小品搭配,豐富水體空間小品功能多樣性,向游客展示底蘊豐厚的南京城市風貌和歷史文化[21]。
4.3.1 道路交通規劃 玄武湖公園整體軸線設計較清晰,但個別區域主園路與次園路以及游步道在規劃中的寬窄區別較小,同時園區內部水上游覽道路較雜亂,利用率較低(圖2)。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采用增設指示牌、創意噴繪等方式,對園區內各道路功能進行區分。結合鋪裝的區別,使園路級別更加清晰,游客游覽路徑更加順暢。

4.3.2 無障礙設施 目前園區內無障礙設施未形成系統,盲道、出入口、停車場、坡道等設計不夠細致,個別部位有所遺漏,影響無障礙設施使用的連續性,有人建、無人管的問題十分嚴重(圖3)。園區應完善無障礙設施的體系構建,增強使用的連續性。增強盲道使用的安全性,清除占用盲道的設施;對出入口、停車場等重點區域的設計應充分考慮便捷性、可達性、協調性;制定無障礙設施的維護管理制度,定期對無障礙設施進行維護保養[22]。

4.3.3 照明系統 園區內夜間照明系統效果仍需提升,存在照明燈的樣式與園區搭配度不高、水體空間夜間照明亮度不夠以及無法體現水體景觀夜間優勢等問題(圖4)。建議園區做好主次景觀照明的明暗搭配和層次遞進,突出刻畫水體空間的主要景觀;注重照明系統對于游客的引導性作用,強調線性動態空間,使自然景觀與線性景觀相融合[23]。同時,根據區域功能劃分,采用不同色調、樣式的燈具對水體空間加以裝飾,豐富水體景觀的夜間使用功能;堅持安全原則,在臨水區域通過燈光提醒游客游覽區域的界線,防止發生游客落水等安全事故;建立線條流暢、美觀、細膩的光線,與水景、噴泉、小品等融為一體,營造出較好的夜間效果[24]。

本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與訪談的形式,從使用者的游覽感受出發,對南京市玄武湖公園進行使用后評價分析。從使用者行為特征來看,18~35歲的青年人是游園的主力軍,省內游客占比一半以上。從因子分析來看,園區中水體空間和植物的觀賞性是游客較滿意的方面,但關于管理服務以及基礎設施的一些方面有待提高,如景觀設施、安全防護設施的完善維護、水體空間整體觀賞性、道路交通、城市特色風貌宣傳打造、動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空間秩序管理與維護、空氣質量、植物景觀養護管理、夜間照明系統等10個方面對游客游玩感受影響最大,同類型的水體公園可對這些方面進行重點提升優化。在總體分析后,著重對玄武湖公園的水體空間植物景觀、歷史文化科普與宣傳、使用功能提出優化建議。本研究為玄武湖公園的提升優化帶來了積極意義,也可以為同類型水體公園的設計營造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