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資源廳信息中心 張玉俠
□長興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楊俊杰
為 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浙江省數字化改革等相關要求,聚焦礦業綠色轉型,探索礦山智慧監管。圍繞“邊坡監測、越界開采、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基于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監管需要,以解決礦產資源監管手段落后、監管不及時、部門協同監管不暢等痛點為目標,推動構建“全天候、全覆蓋、全流程”的礦山智慧監管體系。通過流程再造與制度重塑,著力打造智慧監管應用場景,將數字化技術融入問題發現、協同處置、結果反饋等礦山全流程管理閉環,確保礦產資源監管“智慧、高效、閉環”。
礦產資源目前主要采用日常巡護、動態檢測、群眾舉報等傳統人防手段對礦山開采進行監管,常態化監管頻率低,時效性不高;傳統監管手段只能發現已巡查礦山的問題,對未巡查礦山的監管隱患難以發現,只能對問題進行定性定位,無法對違法事件進行定量分析,難以全面做到早發現、早制止。
1.礦山邊坡管控難
礦山邊坡是露天礦場的構成要素之一,邊坡穩定性直接影響到礦山能否正常生產。由于露天礦山邊坡環境復雜,邊坡穩定性容易受到氣候、振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邊坡管控較為困難。傳統的人工測量方式,存在測量難度大、巡查效率低、數據更新不及時的問題,邊坡安全風險隱患無法及時發現并快速處置。因此,亟需改善邊坡監測方法,創新管理模式,加強對礦山邊坡的監測監管。
2.越界開采監管不及時
隨著各類保護區內的礦業權清理縮小礦區范圍,以及淘汰落后產能小型煤礦的關閉,部分礦山界外留下了礦產資源,受利益驅動,部分礦山存在越界開采現象。越界開采不僅盜采國家資源,而且脫離安全監管,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傳統人工巡查的技術手段和監管方式很難發現,由此導致越界開采監管的不全面或滯后性。
3.生態環境污染發現不及時
礦山生態環境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是促進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必然要求。實際監管工作中,因礦山多處于人跡罕至的地方,生態環境破壞不易被發現。大氣、粉塵、噪聲、水土保持、爆破震動強度等生態環境管控要素多,難以進行全方位監管。
一方面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意識不強,部分地方政府未落實生態保護優先的要求,思想認識不到位,生態環境保護經常為經濟發展讓路;另一方面職能部門監管職責分散,監督管理未形成合力,監管成效不明顯。礦產資源監管涉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公安、水利、林業等多部門職責,但監管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聯合打擊礦產資源違法違規行為機制不完善,部門之間各自為戰,未形成監管執法合力。同時,基層管理部門日常巡查不到位,對轄區內非法采礦及有證礦山企業違法違規行為未能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
聚焦礦產資源監管核心業務需求,以“邊坡監測監管”“越界開采監管”“生態環境監管”為切口,圍繞智能監測、日常巡查、動態監測、問題處置、協同監管等業務模塊,通過流程再造、制度重塑,分析研判主動發現問題,并預警處置,實現“精準分析、預警推送、業務協同”閉環管理流程。
針對不同業務需求,通過模型展示、數據實測、對比分析、自動判別、預警預告、協同監管、信息反饋,橫向上建立統一的礦產資源調查監測工作機制,實現各部門數據監測進程共享、問題共享、評價共享、結果共享。縱向上接入市縣級智能化礦山物聯監管模塊,實現礦區數據、環境監測等數據實時對接。在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同時,突出重點、抓準關鍵,解決堵點、難點問題,使礦產資源管理更加智慧,讓礦山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學、高效。
明確各部門協同工作職責,建立礦產資源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實現制度重塑、業務協作。建立統一指揮、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職責明確、資源共享、平戰結合、反應靈敏的監管與應急聯動機制,確保越界開采礦產資源等違法案件及時查處到位。推進法制建設,強化礦產資源監管制度保障,總結推廣現行監管的有效做法,彌補薄弱環節,明確相關部門監管職責、內容、方式等具體要求。
建立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加強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與應急、生態環境、公安、水利、稅務等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明確礦產資源監管相關部門職責,強化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內部礦產資源保護與規劃、礦業權設置出讓、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礦山生態修復、礦產督察、礦產執法等各環節監管職責,建立礦產資源數據共享和業務信息互通機制。同時,定期向礦企發布礦山開采指標預警,以促進智能化、統一的生態監管建設,實現對違法違規勘查開采礦產資源行為的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形成監管合力。
圍繞“邊坡管理、越界開采、生態環境”三個方面,著力打造巡查監管、智能監測、協同處置3 個子場景,基于“人工上報+智能感知+物聯監控”的方式,實現問題“預警、發現、核實、處置、反饋”全流程閉環管理。
▲礦產資源智慧監管總體技術架構圖
1.巡查監管子場景
打造“日常巡查”“動態檢測”“日常巡查”模塊,在以往日常動態巡查的工作機制上,依托“浙里辦”“浙政釘”,利用兩“浙”平臺成熟的用戶體系和線上辦公機制,實現巡檢問題上報、現場調查核實反饋,全程留痕輔助分析預警。“動態檢測”模塊,強化監管督查,引入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開展動態巡檢,實現檢測結果實時推送監管部門,推進礦產資源開發監管全面到位。
2.智能監測子場景
聚焦礦產資源智能化監管,打造“邊坡監測”“越界開采監測”和“生態環境監測”模塊。“邊坡監測”模塊以三維模型為支撐,快捷量算邊坡的寬度、角度、高度,通過算法計算與礦山的開發方案進行對比分析,實現動態監測預警,杜絕超邊坡開采和安全事故的發生;“越界開采監測”模塊運用礦山智慧鉆機GPS 跟蹤定位,定時計算鉆機點位到礦山采礦權范圍的距離,通過閾值對比自動判別進行越界預警;“生態環境監測”模塊通過接入視頻、粉塵等監測設備信息,對廢氣、粉塵、噪聲等指標進行實時動態監測,通過相關指標預警模型推演、預判,關聯生態環境部門進行處置,及時發現、制止大氣污染情形的發生。
3.協同處置子場景
打造“協同監管”“問題處置”模塊。“協同監管”模塊,打通與應急管理、生態環境、公安、水利、稅務等部門的業務協同核查、執法渠道,建立信息共享的聯合辦案模式,實現資源整合,降低執法成本,提高監管和打擊力度。“問題處置”模塊,通過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審批核查協同辦理、查處整改記檔公示三進階,確保處置整改全留痕,實現礦產資源多跨業務的協同閉環管理。
通過流程再造、制度重塑著力打造執巡查監管、智能監測、協同處置3 個子場景,分析研判主動發現問題,并預警處置,實現問題“預警、發現、核實、處置、反饋”全流程閉環管理。
結合實際需要,初步形成了礦產資源智慧監管協同工作機制,明確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公安、水利等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責,定期對縣域內礦山生產管理工作進展及存在問題進行會商、督辦、總結和通報,共同開展礦山勘探開采動態監測、預警預報、災害救助、生態環境監測、違法查處、整改核查等工作,形成橫向協同縱向一體的多維度監管新合力。截至目前,已開展聯合巡查3 次。
創新監管技術手段,通過無人機遙感影像、視頻監控、粉塵監測信息動態接入,輔以日常巡查、礦產督察,結合監測指標分析模型開展多維度分析研判和分級預警,實現科技監督、精準預警,提高監管效率和水平,及早發現違法違規行為,保證礦產資源的健康開發。打造了“邊坡監測、越界監測”等應用場景利用三維模型,量取任意位置邊坡的寬度、角度、高度數據,與約定邊坡參數進行對比分析,杜絕超邊坡開采引發安全問題;運用鉆機GPS 自動定位設備,實時定位數據,系統自動計算與礦山開采邊界的距離,杜絕越界開采。截至目前,已完成三維模型更新4 次,安裝鉆機定位設備4 個,預警4 次,未發生1 起越界開采行為和超邊坡開采行為,有效解決日常巡查效率低,邊坡管控難、越界開采發現滯后問題。
打造了“環境監測”應用場景,運用粉塵監測設備,每五分鐘將監測數據與PM2.5、PM10 的預警值進行自動比對,如發現超標系統自動發送通知提示生態環境部門,及時制止大氣污染發生。截至目前,9 家在產礦山企業均未出現粉塵污染情況。同時,建立了線上執法模塊,系統預警后會自動上報問題,相關部門通過系統線上處置后,系統中自動記錄處置全過程,做到有據可查。截至目前,已線上處置問題1 個。
本文主要通過目前礦產資源監管難題和信息技術發展現狀的分析,按照自然資源部、浙江省數字化改革要求,充分結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指導意見,針對礦山監管難點問題,結合礦產資源智慧監管需求,構建礦產資源智慧監管子場景,通過“人防+技防”,建立多跨協同的礦產執法監察體系,實現問題發現—預警—核實—處置—反饋全流程閉環管理,以期促進礦產資源智慧監管體系的形成,確保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生態平衡的維護,守住礦產資源安全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