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一位住在上海的朋友說:“8月從東京回上海時,因為需要在48小時內做兩次核酸檢查,一家四人共花了1萬元。”“不會是1萬日元(約500元)吧?”筆者有些意外地問。
在日本做核酸一直費用高昂,即便在疫情嚴重導致核酸檢測需求量大增后,也不能普及核酸的檢測,很長時間不能讓費用降下來。即便在費用降下來以后,外國人、移居在外的日本人,去做核酸依舊價格昂貴。這幾乎成了與日本朋友交談時對方吐槽的主要內容。
核酸如此,疫苗也一樣。從日本經濟界朋友那里獲得的信息是,到2022年4月為止,日本進口新冠疫苗的費用大致為2.3萬億日元(約1150億元)。日本對大企業的定義為員工人數在300人以上,資本金在1億日元以上。2.3萬億日元相當于在日本可以成立2.3萬個大企業,對于日本政府來說也是個相當大的金額。
從核酸、疫苗的市場需求、疫情的長期延續、國民生命的保護等方面看,日本企業都有責任、有義務從事相關的研究,尤其疫苗的研究首當其沖。但在疫情已經持續了將近三年的今天,似乎看不到日本企業在疫苗方面的成規模的研發,也看不到國家在政策上對企業研發疫苗持鼓勵態度。
疫情當前,日本國家政策的重點放在了哪里?從這一年的日本媒體報道看,經濟安保是政治家、媒體特別重視的內容。
11月4日,日本媒體報道說,本屆內閣已經做了1萬億日元的“經濟安保特定重要物資”的修改預算。原本沒有在國家預算中列入的經濟安保內容,一下子就有了1萬億日元的額度。日本將經濟安保的內容放在了半導體、蓄電池和抗生素的生產,以及相關材料的存儲上了。此外,稀土及稀有金屬、液化天然氣、肥料、船舶、永久磁石、車床及產業用機器人、網絡上的云計算技術、飛機零部件等,也被列入特定重要物資名單。這方面的預算,則分別列入各個中央機關預算,也是1萬億日元。
猛一看,感覺日本這回是下了決心,在半導體、蓄電池及抗生素的生產及儲存上動了真格。但翻看日本這20年的產業史,我們看到的是日本在半導體方面江河日下,從過去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衰落到了現在的不足1/10,而且只生產賣不出高價的大路貨,甚至在技術上不得不依靠臺積電。
日本在半導體方面不能變強,反而不斷深化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國內幾乎無手機、5G基站、自動駕駛等方面對半導體的新需求,又因為經濟安保,不能將芯片等出口到有需求的一些國家,這是在追求經濟安保,還是在進一步弱化日本半導體產業?從現在的政策看,很難得出結論。
日本是蓄電池專利的巨大保有國,但因為國內沒有成熟的電動車市場,對風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幾乎處于初始階段,只有光伏發電等一個很小的市場,蓄電池同樣缺少用戶。通過強調經濟安保,促進蓄電池產業的發展,這一想法很好,但就是看不到企業大規模投資。
日本最大的經濟安保該是疫苗、能源、糧食,但為了和中國對立,拿出萬億日元來強化半導體、蓄電池產業,相關產業不僅難以成功,恐怕最終還會誤了日本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