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目前,新文科教育理念的積極推進,為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新文科概念的提出相對于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出現的較晚,2018 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在原來的數學、物理學等基礎上,首次增加了心理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新文科的概念逐漸成為熱點,各學科的發展也開始轉變思路,打破學科壁壘,不斷走向綜合。傳統的文科教育比較重視某專業領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專業的界限明確,各學科之間相互隔離,相互沒有交叉,制約人才的全面發展,尤其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已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新文科的提出,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是傳統文科的發展提升,以更開闊的視角為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契合社會需求的思路。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認為,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時代,“要把握好國內國際發展新形勢、教育發展新機遇,用新判斷、新表述、新要求、新措施、新加強、新應對帶動高等教育新發展”[1]。新文科建設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變革,旨在培養超越現有專業局限與學科局限,專業素養高、學術能力精、綜合實力強、有創造視野的新人才。早在2017 年,美國希拉姆學院就率先提出了“新文科”概念,這一概念主要是對傳統文科進行重組,實現文理交叉,強調把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傳統文科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平臺。2019 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十三個相關部門在天津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明確提出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旨在切實提高高校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2020 年12 月,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新時代新文科:全國藝術類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召開,教育部相關領導、藝術類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家,以及國內藝術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圍繞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教育發展道路,如何搭建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如何打造具有世界引領性的中國藝術學科新格局等問題,展開了高水平的深入研討與交流。其中設計學教指委委員潘長學教授立足新文科建設的探索,分享了他對于設計學科建設相關概念的認知:“一個專業的發展往往需要多個專業的支持協同,所以在培養設計學科人才時,要系統地指導學生建立綜合知識體系”[2]。賈榮林教授結合北京服裝學院的辦學特色,分享了如何通過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滿足數字化時代以及文化傳承創新的需求,打造具有行業特色的、跨學科跨專業交叉融合的課程。他提出要兼顧綜合性人才培養和時代發展方向,將工科和商科的思維模式引入藝術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綜合素質優異的人才。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的講話中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3]。藝術學科作為文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綜合性的學科,其特點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理念。因此,新文科所倡導的學科發展理念非常有利于設計學科的發展與完善,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能夠促使藝術與科學之間建立聯系,有利于解決設計學科中出現的很多技術問題。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學生應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與設計方法,能夠對本專業和相關領域知識進行整合,并具備較強的設計實踐能力,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知識的交叉與融合,有利于藝術設計人才的全面培養。隨著時代的變革,在新文科建設視角下,如何打破專業壁壘將藝術設計專業進行多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堅持專業建設傳承創新與融合發展并重、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并重,構建集“藝術與科技”“傳承與創新”“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特色專業建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現代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
傳統的藝術學科教育忽略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的是培養在某專業領域內的專業人才,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設計學科的發展要改變觀念,營造交叉與融合的學術氛圍。信息化時代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需要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滿足現代經濟發展綜合化的需求。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實現跨學科、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科教育應該基于社會人才需求現狀,在跨學科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改革,構建知識交叉融合的綜合化課程體系,培養具有綜合性、跨學科、融通性等特征的專業人才。
學科與知識的整合能夠很好的實現對藝術設計人才的全面培養。當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各學科的發展發生著變化。近些年,清華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逐步變革人才培養模式,革新教學方法,強調文科專業的融通性,這些改變都為新文科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傳統的專業課程體系中雖然設置的也有通識教育模塊,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往往缺少關聯度,與專業教育脫節,課程的開設也局限于專業領域內的知識體系,還存在著一定的專業局限性,使學生無法具備寬闊的視野和跨學科學習的能力,也無法滿足未來社會人才的需求。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應建立交叉融合的學科發展思維,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的創新等多個方面,促進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
首先,藝術設計教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具有了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藝術設計包含環境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設計、動畫設計等專業內容,各專業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并在專業長期發展的基礎上融入了心理學、傳播學等內容,使學科體現出綜合的知識體系。其次,跨學科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整合學科資源,促進真正實現交叉融合,形成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以專業課程為主導,融合相關領域學科知識,逐步打造“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特色。在藝術設計課程模塊中,融合相關科學技術課程,使學生設計實踐中更好的融入理性思維,如北京2022 年冬奧會火炬臺的設計就是藝術與科技的融合。造型既體現了美學特征,又是一項多學科交叉的工程,整個裝置的設計制作過程充分體現了藝術、設計、美學與機械結構的交叉融合。清華美院馬賽教授認為:設計火炬臺不單單是藝術造型的問題,還有結構、燃氣功能、運動等多方面需要考慮,當體量超出一定的尺度就演變為工程問題。創作團隊與清華大學機械系、土木工程系團隊通力合作完成了藝術造型與工程結構完美融合的作品。這個案例充分的說明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重要性,體現了學科交叉融合的必要。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設計的交叉與融合發展可以通過模塊化的課程群建設,逐步形成包括專業特色課程、專業拓展及能力提升,融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學科共享平臺,突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立足社會發展需求,突出高校的自身優勢和專業特色。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可以在模塊化的課程群體系的基礎上,設置一定數量的專業核心課程,并強化專業核心課程的地位,每一個模塊的課程群都有相對應的核心課程作為支持。通過核心課程的強化訓練,學生可以系統地掌握專業知識,適應社會對專業設計人員的能力要求,提高就業競爭力。同時,通過專業選修課程的建設,加大選修課比重,學生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課,實現各種知識相互滲透和交叉的融會貫通,從而帶動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在專業選修課程中添加大量和專業相關的新型前沿課程供學生選擇,使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處于同一平臺上,一主一輔,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整體,為學生構建一個系統完整的具有時代特色的專業知識體系,使其獲得多元化、寬領域、多樣化特點的專業知識結構。
藝術設計學科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在新時代的發展潮流推動下,藝術設計行業發生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新時代,隨著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社會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發生著變化,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革與進步,改變教學方式,適應新的人才需求變化。高校藝術教學是連接藝術教育與產業的橋梁和紐帶,打造符合新文科需求的專業人才,就需要審視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注入跨專業、跨學科的人才培養理念,積極探索符合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新文科背景下,傳統的藝術專業的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正在不斷顯露,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很多高校的教學忽視了藝術設計學科的前沿性、交叉性等專業特點,使教育教學在實施中脫離實踐,藝術專業教學中的課程設置存在一系列的問題,諸如缺乏整體課程設計意識、課程設置銜接不夠、缺乏邏輯結構、課程設置結構不均衡、結構與市場脫節、專業基礎課程雷同等。在教學中大多數院校過于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忽視特色辦學思路,缺少創新。
結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特點,構建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特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以市場為導向,以實踐為核心,做到教學與市場相關聯,注重產教融合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特色。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應當以模塊化課程結構為基礎,專業課教學以課程群為單位,教學方法以案例化為特色,不斷增加實踐課程比例以及課程實踐內容比例,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就業能力。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從學科特點出發,通過構建“學科專業模塊課程+市場實訓”相結合、“學科專業模塊課程+設計競賽”相結合,“學科專業模塊課程+企業實踐”相結合、“學科專業模塊課程+區域優勢“相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結合市場、競賽、企業、區域經濟真正實現課程、教學與行業實踐融為一體。在結合企業、市場需求,強化新技術、新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設置一定數量的課程滿足專業領域行業新前沿、新技術、新趨勢、新業態的人才需求,以競賽促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結合校企協同、產學融合人才培養,與地方企業建立長期有效的校企合作關系,構建協同育人平臺。以相關課程為依托,學生實踐為主,校企協同、產學融合,打造“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實踐體系,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輸送專業人才。
新時代,藝術設計專業的新文科建設不僅要從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理念出發,構建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更要在新的發展機遇下,從中國特色出發,探索具有時代精神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之路。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藝術教育肩負著培養傳承文化及具有創新精神人才的重任[4]。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打破舊觀念,提倡在教學中融入傳統元素的課程與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藝術學科人才的培養并非要舍舊立新[5],而是要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發展,在世界未來的發展中體現出更多的中國元素、中國聲音。“傳承與創新”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要結合地域經濟發展,充分發掘區域優勢,在學科特色與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立足學校地域文化的設計傳承與創新,增加“傳統課程模塊”,拓寬文化視野,打造“傳承與創新”的特色人才培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文科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