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辰 陳子帥 王逸
12月12日,中國在世貿組織(WTO)對美國對華芯片等出口管制措施提起訴訟。商務部12日晚在官網發布答記者問表示:“美方近年來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阻礙芯片等產品的正常國際貿易,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破壞國際經貿秩序,違反國際經貿規則,違背基本經濟規律,損害全球和平發展利益,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中方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是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中方關注,是捍衛自身合法權益的必要方式。”中國提起這一訴訟的背景是,美國正在加緊羅織對華“芯片圍堵”網絡。彭博社12日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的話稱,日本和荷蘭“原則上同意”加入美國限制對華芯片波設備出口行列。隨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聲稱,美國已經與日本、荷蘭等合作伙伴對話,以收緊對中國的芯片出口。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中國專家表示,按照美國以往的行事方式,這樣的媒體報道意在利用輿論壓力迫使荷蘭等國加入美國對華圍堵行列。中國在WTO提起訴訟,無論是法理還是道義都占據絕對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沖美國的圍堵效果。但歸根結底,隨著美國遏制中國的措施變本加厲,我們還是要加強自主研發,才能避免被美國“卡脖子”。
外媒關注中國行動
“中國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反擊美國芯片制裁”,英國《金融時報》13日稱,今年10月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一系列半導體領域的出口管控升級措施,以阻礙中國購買或開發先進芯片。“這些措施震撼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可能破壞全球最大科技集團數十年來在中國的投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該起訴是中國針對美國芯片限制措施在WTO采取的第一項行動。
《華爾街日報》稱,在中國提起新訴的3天前,世貿組織專家組9日就中國起訴美國鋼鋁232關稅措施案發布裁決,認為美國相關措施違反世貿規則,并駁回了美國援引世貿組織安全例外條款進行的抗辯。但美方強烈反對WTO專家組的裁決,并暗不將提出上訴。
彭博社13日稱,中國的訴訟標志著WTO漫長的爭端解決程序邁出了第一步。美國將有60天的時間與中方磋商。如果磋商失敗,北京可以要求成立一個WTO專家組。“此案可能需要數年才能通過WTO案件積壓嚴重的爭端解決機制裁決。”
美方依舊拿“國家安全”當借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言人12日對媒體稱,美方已收到中國關于就美半導體領域出口管制措施進行磋商的請求,“這些有針對性的行動涉及國家安全,WTO不是討論與國家安全有關問題的合適場合”。
美聯社等多家媒體13日提到,因為美國阻撓WTO上訴機構新法官任命,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已經陷入癱瘓,這意味著一些爭端永遠無法解決,預計中國的新訴訟以及WTO有關美國鋼鋁關稅的裁決對美國的實際政策行為影響不大。“即使中國勝訴,WTO也沒有能力迫使美國扭轉其行為。”但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國友1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的行動有三點意義:一是表明中國絕不會忍受美國蠻橫無理的單邊出口管制措施,要堅決同其展開斗爭,鑒于中國在此案中占據法理與道義層面的優勢,因此訴訟行為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沖美國的“國堵”效果;二是表明中國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支持WTO作為化解全球貿易爭端的重要裁決機構的立場,這也是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立場;三是向對華聯合實施多邊出口管制的美國所謂“盟友”釋放信號,即它們也可能成為“美國優先”政策的受害一方。
美媒放風,荷蘭拒絕表態
據路透社報道,拜登政府今年10月公布的出口管控措施中,有一項禁止向中國出口世界任何方使用美國工具制造的某些芯片,從而極大擴展了管制范圍。不過美國官員當時承認,美方還沒有從盟國那里獲得任何落實類似措施的保證。《南華早報》說,在與中國的“芯片戰爭”中,美國是否為了自身的地緣政治目標而犧牲盟友的利益,一直是爭論的焦點,這引發了哪個美國伙伴會跟進的猜測。
12日,彭博社援引不具名“知情人士”的話說, 日本和荷蘭原則上同意與美國一起加強對中國出口先進芯片制造設備的限制措施,兩國可能會在未來幾周宣布部分采納美國10月推出的大規模限制措施。“三國聯盟將近乎全面封鎖中國購買制造尖端芯片所需設備的能力。”報道稱,除了一些美國設備供應商外,日本東京威力科創和荷蘭光刻機制造公司阿斯麥(ASML)是使美方管控措施生效的兩家關鍵公司,“因此日本和荷蘭兩國政府采取管控措施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報道還引述一名美國公司分析師的話稱,沖國沒辦法靠自己來打造一項尖端產業”。
13日,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在被問及相關報道時表示,他近日在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的電話交談中提到在出口管制方面的合作,但拒絕透露具體內容。彭博社的報道提到,要加入美國的行列,日本政府必須克服國內公司的反對,這些公司不愿失去中國市場。
環球時報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