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卡塔爾世界杯上,非洲球隊目前已追平歷屆世界杯參賽最好成績,摩洛哥殺入四強;世界期待非洲隊伍創造新的歷史。西非是非洲足球重鎮,塞內加爾、喀麥隆等都是勁旅,在往昔世界杯上創造過佳績。筆者在西非多個國家工作過,對當地足球運動的普及和火熱的足球氛圍感受很深,這是西非成為非洲足球重鎮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足球熱情高
在西非國家青少年足球十分普及。筆者曾在塞內加爾、貝寧、馬里、多哥等國分別居住一年以上,這幾個國家足球水平參差不齊,但孩子們對足球的熱情卻一樣高。馬里首都巴馬科市中心大市場邊上有一塊被孩子們視作圣地的“標準球場”,場地大小與輪廓和正規球場差不多,且豎著兩個簡陋的木頭球門。筆者幾乎天天路過,從未見掛過球網,場地是紅土的,非但寸草不生,而且到處是碎石,進入雨季宛如爛泥塘,筆者在這個場子上試踢過,發現球落地后彈得很不規則,有時完全彈不起,有時磕碰到石子又會蹦出奇怪的折線。但就是這樣一塊簡陋的場地,每天下午放學時間就會被切割成很多塊小場地,每個小場地兩頭都會用書包、衣物堆出兩個小門,兩隊孩子一本正經地開踢,到了周五、周六還會舉行看上去“有點正規”的比賽,據說是他們的青少年聯賽。可別小看這塊不怎么標準的“標準”球場,據說踢出過好幾位馬里國腳,后來入籍法國、成為世界級球星的蒂加納,也在這塊場地上踢過“小聯賽”。
其實在西非,不論貝寧經濟首都科托努廢棄鐵道邊長滿荒草的空地,還是塞內加爾達喀爾海濱夏日熾烈陽光避無可避的沙灘,比巴馬科“標準球場”還不“標準”的球場比比皆是,且每塊場地都有極高的使用率,一到課余、周末就擠滿了踢球的孩子。這些孩子們有的明顯看出是經常在一起踢的,有的甚至有與教練統一的球衣,有的不過是臨時“湊堆”,通常沒什么隊形、配合與章法,但總有幾個技術像模像樣的“小球星”,身體素質一個賽一個好。
和孩子們攀談,得知他們中很多人都有“當球星、去歐洲討生活”的夢。西非各國普遍不富裕,許多踢球孩子家境不好,雖然有書念,但前途也并不光明。“靠踢球被歐洲球探看中,以后能靠踢球混飯吃”,是許多孩子的夢想。雖然不少孩子都把西塞、迪烏夫這樣出自西非的大牌球星當偶像、榜樣,但大多很“務實”:混進歐洲職業足壇,在小聯賽中踢上球,能養活老家的一大家子人,就算實現了人生“小目標”。
歐洲球探“從娃娃挖起”
最近歐洲球探們開始“掘青苗”。以往,歐洲球探們總是在西非挖掘16-20歲的年輕球員,在歐洲二三流聯賽補個名字,看能否踢出名堂,賣個好價;近年來他們開始“從娃娃挖起”,西非有潛質的好苗子還在讀小學,就被球探們以極低的價格簽上十幾年長約挖走,送到歐洲俱樂部培養。有些國家如法國,其官方的青訓體系也會如法炮制地來西非挖掘足球幼苗,這些被從小挖走的孩子,如果踢出名堂,往往會直接成為這些歐洲國家的歸化球員。
不論是否歸化洲外球隊,這些被“從娃娃挖起”的西非小球星普遍缺乏和本國其他球員的配合經驗、意識。因為不愿“替他人作嫁衣裳”,西非小球星們往往在前鋒、邊翼衛等被認為“適合”的位置上扎堆,而中場等被認為“不適合”的位置上則普遍缺人,這就造成近幾屆世界杯西非各國頂級球星越來越多,決賽圈表現卻不甚理想的尷尬現狀。西非國家已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不少國家已開始規定出國踢球的年齡下限。
“山寨”球衣很熱銷
西非孩子踢球要么穿五花八門的“山寨”球衣,要么索性光著膀子,很少會穿T恤、校服之類踢球,據說因為容易穿壞,不舍得,也不好洗。說到“山寨”球衣,這可是西非一種流行服裝,不光孩子們喜歡,青年人甚至中老年人也有不少穿的。西非地處熱帶,穿著球衣招搖過市是當地一道風景線,在多哥首都洛美、貝寧經濟首都科托努,不論集市、碼頭上的零工、挑夫,還是街頭攬活的出租車、出租摩托司機,許多人都穿著“山寨”球衣。“山寨”球衣是如此暢銷,在當地成衣市場都算“熱門主打商品”。
說來有趣,西非流行的“山寨”球衣通常都是外國俱樂部的,而且不一定是有名俱樂部。我衣櫥里至今保存著一件上世紀80年代初英甲弱旅諾維奇隊的黃色客場“山寨”球衣,是和當地“背夫”業余隊踢友誼賽時交換球衣所得,而踢那場球是在2004年,當時這件球衣已算是“冷門古董”了。最夸張的是,我雇的門衛居然穿了件上海申花隊的“山寨”球衣,而且這位老兄壓根不知道這件球衣是哪個隊的。我在西非問過不少穿“山寨”球衣的孩子和年輕人,他們大多有明確癡迷的歐美球隊,但很多人擁有的卻并非“偶像隊”的球衣,這是因為除了家境殷實者,大多數西非人的“山寨”球衣是在地攤上買的,而非洲賣球衣的地攤大多是“打包貨”,一包里各種知名不知名球隊的球衣都有,能否湊巧挑到“自己球隊”甚至自己心儀球星的隊服,就純靠撞大運了。不過許多當地人、尤其已工作的成年球迷,都會有一件自己國家隊的隊服,不過這件隊服是給國家隊加油專用,輕易不舍得穿的。▲
環球時報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