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巍 曹思琦 趙瑜莎
近日,國務院應對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出臺《關于印發依托縣域醫共體提升農村地區新冠肺炎醫療保障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在疫情蔓延形勢下,進一步做好農村地區新冠肺炎醫療服務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出明確指示。
就農村地區如何精準防疫,國家衛健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專家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
農村地區面臨更大挑戰
通知指出,制定這份方案的背景,是為做好農村地區新冠肺炎醫療服務工'作,保障高齡合并基礎疾病等重癥風險較高的感染者及時救治,在農村地區,以縣域醫共體為載體,提升縣級醫院重癥救治能力,發揮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健康監測作用,最大可能降低重癥率、病亡率。
國家衛健委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專家組組長吳浩1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防控“新十條”出臺之后,大家的關注點更加集中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型城市;事實上大城市因為醫療資源相對豐富,民眾的健康基礎更好,獲取防治新冠科普信息的渠道更多,因此,對于大城市應對疫情沖擊的能力我們還是有信心的,面對疫情高峰可能兩周到三周就能挺過去。
在吳浩看來,更讓人擔心的其實是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在1月份后,由于春節到來,廣大農村地區可能會迎來返鄉潮,大批在外務工和求學的民眾會回到家鄉,這勢必對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基層的防疫組織能力帶來挑戰”。
“縣級醫院需加快升級”
此次出臺的通知要求,為適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勢,加強新冠肺炎醫療服務能力建設,要發揮縣域醫共體牽,頭的縣級醫院,包括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在農村地區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龍頭作用,指導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做好對轄區內老年人合并基礎疾病等特殊人員實施健康監測,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的醫療服務體系。統籌城鄉醫療資源,按照分區包片原則,建立健全城市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與縣級醫院幫-扶機制,暢通市縣兩級轉診機制,提升農村地區重癥救治能力,全力保障農村地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通知明確指出,縣級醫院是三級醫院的,應當加快完成綜合ICU監護單元建設和升級改造,確保用于感染新冠病毒的各類重癥患者治療的綜合ICU床位數量不少于本院實際開放床位總數的4%,且各重癥監護單元可隨時使用。縣級醫院是二級醫院的,應當獨立設置重癥醫學科,按照綜合ICU標準建設和改造重癥監護單元,確保各重癥監護單元隨時可使用。12月底前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開設發熱診室、門診,并具備24小時內啟用、正常運行的能力。加快推進發熱門診建設,力爭到2023年3月底覆蓋率提高到90%左右。發熱診室門診醫護人員應相對固定,原則上發熱門診要24小時開放,發焦診室配備至少1名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醫師,并作好應急預案。
吳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根據這份通知,鄉鎮一級的衛生院要配備足夠的基礎治療床位,縣級醫院則要加快升級,配備足夠的ICU病床。此外要發揮好醫共體的作用,做好醫療下鄉“預備隊”的建設工作。“我認為當大型城市平穩度過疫情高峰后,就應該讓醫療人才更多地支援廣大農村地區。″
當下,在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老年人和兒童這樣的脆弱人群規模不小。吳浩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在未來二個月的時間內加快推進這部分人群的疫苗接種工作,“我們應該能在春節前,在廣大農村地區全面鋪開加強針的接種工作”。
國家衛健委正制定防疫知識手冊
此外,吳浩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當下要加強加快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的藥品和醫療物資儲備;通知明確指出,各地要按照鄉鎮衛生院服務人口的15%-20%配齊配足中藥、解熱、止咳等對癥治療藥物和抗原檢測試劑盒。
通知還強調,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村地區新冠肺炎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工作,要加強組織領導和宣傳引導工作,地方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完善縣域醫共體網格化布局,制定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建設方案,明確分級分類轉診流程。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引導人民群眾正確認識新冠肺炎分級診療工作,樹立科學就醫理念,促進形成有序就醫格局。
吳浩表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眼下要做到以村為單位,加強鄉村醫療從業人員和基層行政組織工作人員的緊急培訓,并加大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群眾的科普教育。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國家衛健委以及相關宣傳部門正在制定百問百答這樣的防疫知識手冊,力爭用最通俗的語言和形式,向農村地區群眾傳遞正確的防疫知識,向農村地區群眾講清楚疫情該如何防治,減少不必要的恐慌。”▲
環球時報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