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文

卡塔爾世界杯,在阿根廷與荷蘭隊的1/4決賽中,主裁判拉奧斯共出示了17張黃牌、1張紅牌引發廣泛關注,而梅西在比賽中的手球居然逃過黃牌也引起爭議。足球史上,不乏一些類似的爭議判罰,這些判罰有的影響了重大賽事的走向,有的甚至引發了足球規則的改變。
隊長被罰產生紅黃牌制度
1966年世界杯不僅產生了許多經典的賽事,也發生了多次爭議性的判罰。其中兩次最受矚目的爭議判罰都與東道主英格蘭相關。第一次判罰發生在一場1/4決賽中——英格蘭對陣阿根廷的比賽。當值主裁判克萊特賴恩來自西德,這場比賽他多次警告雙方隊員,并在第35分鐘的時候將阿根廷隊隊長拉廷罰下了場。這個判罰引發極大爭議,阿根廷隊員圍住裁判反復解釋拉廷并沒有嚴重犯規,希望裁判能改變決定,但最終無果。當時還沒有紅黃牌制度,只有記錄場上犯規和判罰情況的一張記錄卡片。克萊特賴恩將記錄卡片都寫滿了,其中就包括對阿根廷隊長的判罰。
克萊特賴恩后來回憶,拉廷在場上追著裁判跑,并且大喊大叫,面目猙獰。克萊特賴恩雖然不懂西班牙語,但他從對方的面部表情中讀出了這是一種侮辱,隨即決定將拉廷驅逐出場。拉廷不會說德語和英語,只得要求翻譯上場,并一直拒絕離開球場,造成賽事一度中斷。裁判不得不請現場的安保人員將身材高大的拉廷從球場上帶下去。因為克萊特賴恩本職是名裁縫,而且身高只有111米多,所以這場比賽后他得了個綽號——“勇敢的小裁縫”。
這場比賽引發足球圈內極大關注。比賽結束后,有一名英國裁判阿斯頓在何酒店的路上在紅燈前停車,受到紅綠燈的啟發;%也想到用紅牌和黃牌作為足球場上跨越語言的國際交流手段。第二天,阿斯頓就和克萊特賴恩探討了這個問題并一起向國際足聯提交了一份提案。國際足聯后來接受了該提案,并于1970年世界杯時開始實施紅黃牌制度。而克萊特賴恩的那張裁判記錄卡片,也成為珍貴的足球史料,現存于國際足聯足球博物館中。
同樣在這屆杯賽的另一場1/4決賽中,對陣雙方是西德和烏拉圭,執法的主裁判是英格蘭人,這場比賽中烏拉圭隊兩人被罰下,最后被西德隊淘汰出局。賽后,烏拉圭和阿根廷兩國媒體都對裁判的執法提出質疑,認為這兩場關鍵的淘汰賽中;安排西德和英格蘭的兩名主裁判互為對方的國家隊執法,有營私舞弊之嫌,南美的兩個國家被算計了。這兩場比賽及其引發的爭議,據說也導致了國際足聯后來對于重大賽事裁判國籍的選擇更加謹慎,從各個層面做到應回避的盡量回避。
因爭議判罰,助理裁判成“英雄”
如今的球賽中,用門線裁判和門線技術來輔助判斷進球?是否有效已經很常見。但這也是經歷過多次爭議判罰,才得以在世界杯這樣的大賽中實施。關于“門線球”到底進沒進,最著名的一場爭議也發生在1966年的世界杯上,英格蘭對陣西德的決賽中。在90分鐘常規時間內,雙方打成2比2,當加時賽進行到第11分鐘時,英格蘭隊的赫斯特一腳射門,球從西德隊的門框下沿反彈到門線再轍起,被西德門將抱住。當值主裁判來自瑞士的迪恩斯特在征求助理裁判意見后,判定進球有效。英格蘭隊士氣大振,很快又進一球,最終英格蘭隊以4比2勝出,在本土贏得了世界杯。
赫斯特的那腳門線球到底進沒進,引發了英德之間的世紀爭吵。多年來,人們用過很多高科技手段來分析這個球。據報道,曾有以色列導彈專家利用導彈軌道分析系統來判斷這個球的運動線路,最后證明這個球并沒有進。還有牛津大學的幾個教授運用計算機視覺相關技術分析,也推斷這個球沒有進。總體來講,大部分的科學論證以及高科技手段分析都偏向于認為'這個球沒有進。
但這些都比不過當場裁判的判斷,對這個進球判罰影響最大的是助理裁判——巴赫拉莫夫。因為這個判罰,英格蘭球迷對他感恩戴德,西德球迷則對他咬牙切齒。在巨大的壓力下,'、巴赫拉莫夫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做出這個判罰,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因為這個有擔當的判罰,巴赫拉莫夫得到國際足聯的重用,后來執法過很多重要比賽。據報道,巴赫拉莫夫還受到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接見和嘉獎,女王將一個鍍金的小號世界杯獎杯送給了巴赫拉莫夫。199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阿塞拜疆時,還專門去拜訪了巴赫拉莫夫,感謝他那次“勇敢公正”的判罰。在巴赫拉莫夫的家鄉阿塞拜疆,人們視他為民族英雄。1993年巴赫拉莫夫去世,為了紀念他,阿塞拜疆把國內最大的體育場更名為“巴赫拉莫夫體育場”,據說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裁判員的名字命名的體育場。2004年,體育場外面還立起了一座巴赫拉莫夫的雕像。
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英德再次聚首。而這次,英格蘭隊的一次明顯越過球門線的好球,卻被裁判判定沒進,士氣受到影響的英格蘭隊輸給了德國隊。有些球迷不禁感慨“風水輪流轉”。這些類似的爭議,最終讓國際足聯下定決心修改規則,引入了門線裁判以及后來的門線技術。有意思的是,深感吃了大虧的德國人至今依然耿耿于懷,2015年德國足球博物館建成啟用后,把1966年赫斯特那個門線球的錄像在館內反復播放,讓觀眾投票判斷球到底進沒進。
逼著裁判改判的“鬧劇”
在1982年世界杯上,發生了一次政治壓迫體育的爭議判罰。當時在科威特隊同法國隊的比賽中,法國隊員打進一球。但科威特隊員抗議觀眾席上響起的哨聲干擾了比賽,他們誤以為那是主裁判鳴哨中止比賽,隨即停止了防守動作,才讓法國隊得以進球。科威特教練組也將隊員們叫到場邊。當值裁判開始不為所動,維持自包的判決,招呼科威特隊員回到場上繼續比賽。
實際上,足球比賽中已經多次發生過此類事件,裁判的判罰并無問題。但在現場觀戰的科威特王儲法赫德親王,他當時兼任科威特隊領隊,率人沖入球場和裁判理論起來。法赫德親王以科威特隊退賽相威脅,最終逼迫裁判改判法國隊的進球無效。這下輪到法國隊不干了,比賽因此中斷了較長時間。這一爭議判罰事件,也成了世界杯歷史上一樁出名的鬧劇。
世界杯的歷史上,爭議性的判罰不少。一方面,足球幾乎是所有球類項目中場地最大的,裁判人數卻比許多其他項目還少。另一方面,場上人數眾多,真真假假的犯規和欺騙性動作讓裁判防不勝防,很難做到毫無疏漏。因此,多年來許多人已經接受了將“誤判”作為足球比賽獨特“魅力”的一部分。正如那句足球圈內的名言“足球是圓的”,只要終場哨聲不響,妒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環球時報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