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瓊 劉佩蓉 周婭菲
母乳是嬰幼兒理想的食物,母乳喂養有利于嬰幼兒生長發育及免疫系統建立[1]。尋乳行為是新生兒出生后即可獲得的自我行為,是指新生兒通過感知運動尋找乳房,定位乳暈從而完成吸吮的一系列行為,同時也反映了新生兒生命早期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度[2]。然而臨床研究發現,大量產婦由于對新生兒尋乳行為缺乏認知,在新生兒還未進入吸吮階段就定義新生兒沒有吮吸能力,放棄讓新生兒早吸吮,使早吸吮成功率下降[3]。而目前國內臨床醫護人員對新生兒尋乳行為的研究較少,對尋乳行為表達缺乏認知[4]。在產后開展母乳喂養宣教提高產婦對新生兒尋乳行為的認知,使產婦與新生兒盡早建立母嬰交流,可促使新生兒盡早吸吮并形成尋乳反射,促使新生兒盡早吸吮,進而提高母乳喂養率[5]。因此,本研究將對產婦及家屬新生兒尋乳行為進行宣傳與指導,以期通過提高產婦新生兒尋乳認知,達到提高母乳喂養率的目的。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醫院產科足月正常陰道分娩且滿足母乳喂養條件的初產婦120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條件:單胎、頭位、足月初產婦;擬陰道分娩;產婦無嚴重妊娠合并疾病、無精神疾病。排除條件:產婦乳頭扁平或凹陷;產婦有母乳喂養禁忌者。剔除條件:陰道分娩過程中轉剖宮產或陰道手術產者;新生兒出生時阿氏評分<8分;指導過程中因產婦病情變化需搶救;中途要求退出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40歲,平均28.52±3.78歲;孕周37~42周,平均38.42±1.02周;初產婦28例,經產婦32例;初中或以下20例,高中/中專18例,大專或以上22例。觀察組產婦年齡22~42歲,平均28.98±3.56歲;孕周37~40周,平均38.58±1.10周;初產婦29例,經產婦31例;初中或以下21例,高中/中專20例,大專或以上19例。兩組產婦上述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婦自愿參加本試驗且簽署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常規母乳喂養健康指導,即新生兒娩出斷臍后,由助產士對產婦進行會陰傷口縫合,并幫助新生兒與產婦早接觸、早吸吮。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對產婦進行新生兒尋乳行為宣教,具體如下:臨床醫師、產科護士及助產士組成母乳喂養指導小組,小組成員根據各自職責完成相應任務。助產士訓練產婦進行喂養行為,協助產婦采用軟枕墊高背部和頭部,平放手臂,將小毛巾墊在嬰兒后背。保持產房溫濕度,由助產士將裸體嬰兒置于產婦雙乳間,并緊貼產婦胸前,頭向一側,采用毛毯覆蓋嬰兒背部,整個過程助產士協助完成。由助產士向產婦進行新生兒尋乳行為宣教,新生兒尋乳序列為啼哭-放松-小幅度活動-四肢活動及抬頭-吃手-舔乳-吸吮-入睡,讓產婦根據新生兒尋乳序列判斷尋乳行為情況。在新生兒尋乳過程中由責任護士幫助其糾正位置,以提高新生兒尋乳準確率。在尋乳過程中由助產士鼓勵產婦低聲呼喚,強化與新生兒交流,并指導產婦親吻其額頭、撫摸其皮膚,等待新生兒自主完成尋乳行為。助產士指導產婦觀察新生兒吸吮及大小便情況,并向產婦講解新生兒母乳喂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加強與產婦交流,增強其母乳喂養信心。
(1)母乳喂養信心:采用母乳喂養信心量表[6]進行評價,量表總評分30~150分,分值越高說明產婦母乳喂養信心水平越高。
(2)泌乳啟動時間:是指初產婦自覺乳房突然充盈、出現脹滿感(即手指擠壓乳房時有少量乳汁溢出,1 min內≥0.5 ml)距胎兒娩出時間為泌乳啟動時間。
(3)泌乳量:采用刻度奶瓶記錄兩組產婦產后24 h、48 h、72 h泌乳量。
(4)新生兒早吸吮率:使用布里斯托爾母乳喂養評估工具(BBAT量表)進行評估。
(5)母乳喂養率:記錄產婦產后7 d純母乳喂養率。
(6)母乳喂養滿意率:采用自擬的“母乳喂養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問卷包括母乳喂養知識指導、母乳喂養技能指導、母乳喂養成功率等3方面,合計10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分,總評分10~40分,>30分為滿意。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母乳喂養信心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母乳喂養信心評分均有升高,但觀察組升高幅度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干預前后母乳喂養信心評分比較
產后24 h、48 h、72 h,觀察組母乳泌乳量均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泌乳啟動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母乳分泌量及泌乳始動時間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早吸吮率、產后72 h母乳喂養率、母乳喂養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乳腺炎發病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兩組新生兒早吸吮率、母乳喂養率比較

表4 兩組母乳喂養率、乳腺炎發病率比較
新生兒尋乳行為是指新生兒出生數小時內,新生兒自發尋找母親乳頭并完成首次吸吮的過程[7]。研究發現[8],在胎兒娩出期間機體會釋放大量催產素,增加疼痛閾值或引起胎兒鎮靜。所以,新生兒不太可能在出生后立即自發地表現出高尋乳反射,若不受干擾,健康的足月新生兒大約需要1 h才能尋找母親的乳房,以開始第一次母乳喂養,然而,大部分產婦由于對新生兒尋乳行為缺乏認識,導致產婦在新生兒還沒進入尋乳階段時就認為新生兒沒有吸吮能力而放棄母乳喂養[9]。因此,提高產婦對新生兒尋乳行為的認識,使產婦能正確認識新生兒尋乳行為并協助新生兒盡早完成尋乳,可有效縮短產婦母乳始動時間,提高產婦母乳喂養量率,對母嬰健康有積極的意義[10]。臨床相關調查發現[11],對于早產兒或剖宮產等因素導致新生兒出生后需與母親分離的情況,會降低新生兒主動尋覓母乳喂養的行為,導致母乳喂養率明顯下降。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新生兒主動尋乳行為將是當前母乳喂養宣教的研究熱點。
目前臨床上大部分產婦對新生兒尋乳行為缺乏基本認知,導致產婦由于不能掌握新生兒尋乳序列,因此本研究通過對產婦進行新生兒尋乳行為宣教,提高了產婦對新生兒尋乳行為的認識,并協助新生兒能快速完成尋乳,從而達到盡早吸吮的目的[12]。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產婦進行新生兒尋乳行為宣教后,觀察組母乳喂養信心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新生兒尋乳行為宣教可提高其母乳喂養信心,這是因為通過健康宣教能讓產婦掌握新生兒尋乳序列,并根據新生兒尋乳序列來協助新生兒快速完成尋乳行為,從而縮短泌乳啟動時間,促進乳汁盡早分泌[13-14]。此外,新生兒尋乳行為對乳房會產生較明顯的刺激,并使這一刺激信號能快速傳入產婦下丘腦,刺激垂體大量釋放母乳激素,從而促進乳汁分泌,提高產婦母乳喂養率[15]。相關研究指出[16],新生兒出生后由于具備自主尋乳的本能,可通過產婦乳暈上的蒙氏腺小體散發的氣味而尋找乳房進行吸吮,同時產婦撫摸行為也可影響新生兒尋乳行為,因此在新生兒尋乳時,母親對其進行撫觸和交流可增進產婦與新生兒的關系,使新生兒能順利進行尋找到乳頭,從而完成吸吮,有效縮短了產婦泌乳啟動時間,促進乳汁分泌,避免乳房過度腫脹而引起乳腺炎。
綜上所述,新生兒尋乳行為宣教將有助于產婦更好地了解新生兒尋乳行為對促進母乳的重要性,使產婦掌握了能協助新生兒快速尋乳的行為技巧,確保新生兒能盡早吸吮,從而縮短產婦母乳啟動時間,增強了母乳喂養信心,從而提高產婦母乳喂養滿意度。另外,本研究發現因家庭化陪伴分娩的大力開展,家屬對新生兒尋乳行為干擾影響較大不能使部分新生兒表現出本能行為,下一步將加大產婦周邊人員宣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