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青 趙麗爽 鄧偉 徐蘭英 黃慧 田鳳美 譚麗萍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首次報告并迅速在全球蔓延。新冠肺炎已被WHO正式列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醫護人員作為疫情防控的主力軍,在控制病毒進一步蔓延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目前,在我國政府科學防控部署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劉潔等[4]提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新冠肺炎病毒將與人類社會發展共存。本研究旨在初步了解疫情高峰后護理人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現狀,并探討其影響因素,旨在為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開展相關培訓,提高醫護人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援能力提供參考依據。
2020年11月25—30日選擇江蘇省蘇州市某三甲醫院442名在職護士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取得護士執業證書并注冊;在臨床連續工作6個月及以上;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條件:調查期間不在崗的注冊護士;調查期間在崗的非本單位護士;非護理崗的注冊護士。
(1)人口學資料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工作年限、職稱、崗級、工作科室,疑似/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經歷、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性格和自身健康狀況等因素。
(2)醫務人員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援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問卷:由張亞[5]編制,包括知識(26個條目)、態度(3個條目)和行為(3個條目)3個維度共3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取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代表“非常不(或完全不)”~“非常(或完全)”,總分越高表示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知識、態度和行為越好。該問卷總體 Cronbach’sα系數為 0.972,各維度分量表的Cronbach’ sα系數均在0.8以上,探索性因子分析顯示效度良好。
采用問卷星創建“醫務人員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援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問卷”,由研究者預填寫問卷確定答題時間范圍,之后取得各科室護士同意,向調查對象發送問卷鏈接或二維碼。采用統一指導語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原因、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獲取其知情同意。所有問卷均為匿名、獨立填寫,填寫完成后提交。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多因素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計發放調查問卷450份,問卷收回后,研究者在問卷星系統中逐條審核問卷,對答案呈一致性、波浪性、有明顯邏輯矛盾、問卷缺失選項超過5%或作答時間<200 s的答卷予以剔除。最終剔除無效問卷8份,剩余有效問卷442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8.22%。
疫情高峰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護士應急救援相關知識得分平均95.32±17.96分,態度得分平均13.10±1.82分,行為得分平均10.09±2.57分。其中,知識維度總分處于高、中、低水平者占比分別為65.39%、34.16%和0.45%;態度維度總分處于高、中、低水平者占比分別為94.80%、4.75%和0.45%;行為維度總分處于高、中、低水平者占比分別為42.31%、55.20%和2.49%。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格、自身健康狀況、工作年限對護士知識維度得分有影響,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工作年限、職稱、崗級、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性格、自身健康狀況對護士態度維度得分有影響,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工作年限、是否有疑似/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經歷對護士行為維度得分有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護士在疫情高峰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急救援知信行得分比較(分)

續表
分別以疫情高峰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護士應急救援知識、態度和行為得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護士工作年限越長、性格介于外向與內向之間、身體健康狀況越好的護士,應急救援知識水平越高(P<0.05);身體健康狀況越好的護士,應急救援態度水平越高(P<0.05);工作年限越長、有疑似/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經歷的護士行為水平更高(P<0.05)。見表2。

表2 疫情高峰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護士應急救援知信行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續表
本研究中護士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態度維度表現最好,知識掌握水平較高,但行為水平有待提高。態度和知識維度處于高水平的占比分別為94.80%和65.39%,陳敏等[6]對疫情高峰后綜合醫院機動護士的調查結果與本研究類似,均顯示其知識水平和態度積極程度較高。疫情高峰后護士的應急救援知識水平的提升可能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家、社會、醫院各層面高度重視疫情防控、逐項落實嚴防嚴控措施、針對醫務人員深入開展多樣化培訓取得的效果有關[7];也可能與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關,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人們能夠通過更多樣化的媒介接觸知識[8]。
本研究結果顯示,行為維度得分最低,僅有42.31%的護理人員處于高水平。這與2018年對蘇州市醫務人員衛生應急素養的調查行為結果[9]相似。應急救援行為水平一般的原因可能與應急操作不熟練、對自身急救行為缺乏自信心、缺乏相關急救經驗與演練、醫療風險大、顧慮較多等因素有關。提示管理者可開展多形式的災害培訓及技能應急演練、災害護理學專家現場分享,定期組織應急救護演練,創新網絡急救培訓模式等提高護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行為水平,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護工作順利推進[10]。
(1)工作年限:本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年限越長的護士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知識水平越高,這可能與工作年限長的護士臨床急救經驗豐富、知識掌握水平較高等有關[11]。通過對等級資料設置啞變量,以工作年限1年以下的護士為參照,1~5年、6~10年、10年以上的護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工作年限長的護士應急救援行為水平更高,這可能是工作年限長的護士專業知識儲備和臨床經驗更豐富,有助于在應急救援情景中展現出更高的行為水平。根據知信行KAP模型,理論知識是基礎,信念是動力,行為的產生和改變是目標[12]。因此,醫院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專業知識儲備的重要性,嚴把培訓質量關;同時,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過程中充分發揮高年資護士“傳幫帶”的作用,提升護士隊伍整體的培訓效果與應急水平。
(2)性格:性格介于內向與外向之間的護士相較其余性格特征護士的知識水平更高,其原因可能是性格內向者不善傾訴、思想顧慮多、心理負擔重[13],可能會影響其在應急救援過程中參與業務學習的意愿和效率,進而影響其知識水平;而性格過于外向者會產生不恰當的風險感知水平[14]。這提示醫院管理者一方面應關注護士心理健康[15],對其進行針對性培訓與管理;從而緩解由于自身因素而導致的感知偏差,進而提升相關護理人員的知信行水平;另一方面可利用信息傳遞理論等模型建立科學的應急護理管理信息傳遞方案[16],從思想上消除醫護人員參與應急救援的顧慮,進一步提升醫護人員參與應急救援的意愿,從而提高醫院整體應急救援水平。
(3)自身健康狀況:自身健康狀況越好的護士應急救援知識和態度水平越高。陳立英等[17]指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具有情景特殊性,需要護士在特殊工作環境中高強度工作,對護士身體素質要求較高。自身健康狀況較差的護士更易處于高度緊張的應激狀態,影響其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和參與應急救援的態度,進而對患者造成不利影響。這提示護理管理者應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急救援護士的身體健康狀況,合理安排應急救援的工作強度,優化護理工作流程,完善排班模式,多部門聯合、由點及面強化護士參與應急救援的安全和后勤保障[18]。
(4)疑似/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經歷:本研究結果顯示,以有疑似/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經歷的患者為參照,發現沒有或不確定疑似/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經歷的護士應急救援行為水平低,可能與實際接觸經歷不同于日常應急演練有關,沒有疑似/確診新冠肺炎患者接觸經歷的護士缺乏真實場景體驗,所學知識多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有接觸經歷的護士對相關應急處置流程理解更深刻,在其之后的工作過程中遇到類似情況時反應相對迅速、處置更為及時。劉新等[19]指出,即使防護級別達標,護士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過程中仍會產生緊張感、恐懼感,從而影響其行為水平。這提示護理管理者應選擇合適的應急演練模式、切實提高培訓效果,基于護士培訓需求制訂針對性培訓方案,提高護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疫情高峰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護士應急救援的知識、態度水平較好,但行為能力有待提升,各維度的影響因素有所不同。提示醫院管理者應從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入手,先調動護士參與應急救援培訓的積極性、樹立正確認知,再通過相應應急情景模擬、桌面推演等措施提高護士的態度水平,進而提高醫護人員面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此外,在篩選和培訓應急隊伍成員時應考慮上述因素。本研究尚存在僅在蘇州地區進行調查、被調查者中男性護士比例較少等局限性,在后續的研究中將擴大調查范圍,提升結論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