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穎 方家
盆腔炎是指生殖器官受到感染,機體大量分泌炎性因子,是一種較為復雜且病程長的婦科疾病之一[1]。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則是由于盆腔炎沒有得到較好的治療或者治療效果差,導致慢性病變,主要臨床癥狀有下腹墜痛、月經失調甚至是不孕,且病情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西醫治療主要采用消炎抗菌藥物,但是西藥有一定的副作用,長時間服用患者機體易出現耐藥性,無法完全根治,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3]。近年來,中醫治療CPID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子午流注理論表達臟腑經絡都有其特有的時間規律,應用于中藥保留灌腸,尋求最佳的灌腸時間,可以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被吸收,促使血液循環加速,降低患者盆腔炎癥反應。因此,本研究在慢性盆腔炎患者護理中,采取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擇時中藥保留灌腸,探討其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醫院2020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未參加其他實驗;年齡18~50歲。排除條件:藥物過敏;自身免疫缺陷病;依從性差,精神障礙或異常無法配合治療;妊娠期。在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下,分為對照1組、對照2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1組患者年齡24~47歲,平均34.66±4.35歲,病程1~6年,平均3.58±1.49年。對照2組年齡23~47歲,平均36.82±3.29歲,病程1~7年,平均4.06±1.58年。觀察組年齡24~48歲,平均年齡37.59±3.18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4.28±1.09年。三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
(1)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范(修訂版)》[4]:①月經周期紊亂,血常規檢測均有炎癥,腹部墜痛;②陰道膿性分泌物增多;③體溫超過38.3 ℃,輸卵管增粗,腹腔鏡發現有盆腔炎癥。
(2)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5]:①經行腹痛加重,下腹墜脹,白帶增多;②月經失調,經血暗紅夾血塊,胸部脹痛;③B超有時于盆腔一側或兩側, 陶氏腔可見有液性暗區。舌體暗紫,苔薄脈弦澀。
1.3.1 對照1組 采用常規西醫護理治療,即保證患者病房安靜整潔,使患者情緒保持穩定,護理人員注意空氣流通;叮囑患者注意個人衛生,內衣褲要勤換勤洗,準時給患者做基本檢查;及時解答患者的問題,安排患者多食高蛋白質和高維生素食品,適度鍛煉加強自身免疫力,多喝水。
1.3.2 對照2組 在對照1組基礎上進行中藥保留灌腸,藥物組成敗醬草、丹皮和丹參各10 g,川楝子、當歸和莪術各12 g,甘草8 g,土茯苓和雞血藤各15 g。用水煎煮的濃縮藥液200 ml,在溫度冷卻后裝袋。在獲得患者同意后,用溫的生理鹽水進行排空處理,打開灌腸治療儀,將煎煮好的藥液導入儀器儲液罐中,肛管插入肛門15~20 cm,3 min內灌完,每次100 ml,每天2次,藥液保留2 h。7 d 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3 觀察組 在對照1組基礎上給予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擇時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操作方法同觀察1組,分別在辰時 (7:00—9:00) 、戌時 (19:00—21:00) 進行中藥保留灌腸。7 d 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患者干預前后中醫癥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進行評分,分別包括月經異常經血黯淡、腰骶疼痛、下腹墜痛和胸部脹痛4項,每項按無、輕、中、重依次評為0、2、4、6分, 最低分0分,最高分24分,分數越高,患者情況越差。
(2)生活質量評分:采用健康調查簡易量表(SF-36)[7]評定患者生活質量情況,包括生理功能、社交能力、身體活動、情緒情況和生活精力5個維度,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3)臨床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其中,痊愈:中醫不良癥狀完全消失,盆腔完全恢復正常,子宮中無殘留積液;顯效:腹痛,月經失調等不良癥狀基本消失,子宮基本無殘留積液;有效:腹痛,月經不調等癥狀有所改善,積液還有所殘留;無效:病情加重,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
(4)治療前后患者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在患者清晨空腹時期進行靜脈采血3 ml,離心分離靜置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內TNF-α和IL-6水平。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樣本均數的比較分析采用單因素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干預前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三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兩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干預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護理干預前三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三組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比較
CPID多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有關,患者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病變導致盆腔炎,隨著病情的發展,炎癥因子大量生成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如月經增多和神經衰弱等,若沒有及時治療,將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8]。對CPID治療,現代醫學至今并無切實有效的長期治療方法。西醫治療多以正常護理情況下服用抗菌藥物,但對CPID效果不佳,而且治療時間過長機體會產生耐藥性,有較大的副作用,不利于患者康復。
中醫認為CPID主要病因是由于濕熱氣滯,邪氣結于胞宮,濕蘊日久而化熱,使得沖任失調,氣血不暢,導致疾病纏綿難愈,因此,本病的治療原則主要為活血祛瘀、清熱解毒[9-10]。中藥保留灌腸是傳統中醫外治法,將藥液效果直接傳遞至病灶中,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液循環,抑制炎癥因子分泌,直接作用盆腔。中醫認為最佳藥效與經脈相應的時辰密切相關,在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擇時中藥保留灌腸,療效將更佳[11-13]。
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中主要炎癥因子是TNF-α和IL-6,它們會抑制正常細胞分化,促進炎癥反應,研究顯示,治療后水平患者TNF-α和IL-6水平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評分均高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P<0.05),說明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擇時中藥保留灌腸可以更好的發揮藥理作用,抑制炎癥因子分泌,降低機體感染程度,緩解患者炎性反應,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主要原因是:敗醬草、丹參可清熱解毒;丹皮和川楝子可清熱涼血、疏肝泄熱;當歸和土茯苓可解毒利濕;莪術和雞血藤可行血補血、消積止痛,甘草可調和諸藥,使藥效更佳。研究得出,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且治療總效率高于對照1組和對照2組(P<0.05),說明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擇時中藥保留灌腸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機體損傷。
綜上所述,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擇時中藥保留灌腸在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應用研究具有臨床可行性,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減少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但本研究仍存在觀察樣本少,觀察時間短的局限性,仍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