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紅,管 斌,陳月容,陸 耀,李 妍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鎮江 212400)
現代農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發展現代農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善經營、會管理、敢創新的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術能力強的人才。農林類高職院校學生屬于“新農人”,引導其積極投身現代農業,不僅能緩解就業壓力,也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注入新的活力[1-3]。課題組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調查分析學生從事現代農業意愿,以期對鄉村振興戰略有更深入的理解,為實現農林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與現代農業發展的供需平衡、協同推進提供參考依據。
現代農業是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技術高度密集的知識型產業,發展現代農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4]。鄉村要振興,現代農業需發展,人才是關鍵[5]。農林類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助推現代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陣地,農林類高職畢業生是現代農業高素質人力資本的重要來源[6-8]。
麥可思-中國2018—2020屆大學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數據顯示,農林類高職畢業生從農比例較低,也說明了“學農不務農”現象較為普遍[9]。農林類高職院校學生從事現代農業意愿如何?影響其選擇的因素又是什么?通過梳理文獻,發現有關農林類學生從事農業意愿的現有研究成果非常豐富,而基于微觀層面探索農林類高職學生從事現代農業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并不多見,大多是基于宏觀層面探討從事現代農業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及從業路徑等,許多學者認為農林類高校畢業生服務現代農業的意愿不強[10-12]。基于此,課題組通過實證研究對農林高職院校學生從事現代農業意愿進行調查分析。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并對從事現代農業的畢業生進行訪談,編寫了調查問卷,問卷含受訪者基本信息、從事現代農業意愿及影響因素等內容,并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22屆畢業生作為研究對象,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問卷調查形式對學生從事現代農業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
2.2.1 受訪者基本信息
此次調查獲取有效數據涵蓋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所有專業大類,各專業大類樣本占比與學生實際分布情況較為接近,內容全面。如表1所示。

表1 受訪者基本信息
2.2.2 從事現代農業意愿分析
在調查擇業優先考慮因素時,受訪者選擇專業對口、理想抱負、興趣愛好、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發展前景、社會地位的占比分別為46.81%、22.64%、50.11 %、47.25%、65.49%、49.01%、5.93%。
問及受訪者對于從事現代農業工作意愿時,愿意、不確定、不愿意的占比分別為43.96%、47.91%、8.13%。從受訪者性別來看,男生愿意從事現代農業工作的占比較高一些;從專業大類來看,農林畜牧類愿意的占比較高;從生源地區來看,城市生源不愿意的占比相對較高一些;從受訪者所屬家庭子女個數來看,獨生子女愿意從事現代農業工作的占比較高;對于父母從事現代農業相關工作的受訪者,愿意、不確定、不愿意從事現代農業相關工作的占比分別為57.18%、38.78%、4.04%。
通過進一步調查受訪者從事現代農業意愿發現,學生對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工作的意愿程度占比分別為66.59%、64.18%、61.76%,而對選擇領辦專業合作社、創辦家庭農場的意愿程度均為63.08%。
2.2.3 從事現代農業影響因素分析
為深入了解影響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的影響因素,課題組調研了受訪者對從事現代農業的知識技能、涉農情感、個人綜合素質、扶持政策、就業滿意度等幾個方面的具體情況。
分析發現,在知識技能方面,能較好地掌握從事現代農業所需的生產知識技能、經營知識的占比分別為44.18%、41.32%;在涉農情感方面,對“三農”情感比較強的占比為67.03%;在個人綜合素質方面,能較好地適應艱苦復雜環境、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占比為69.89%,能較好地處理好自我與社會關系、具有創新實干精神的占比為69.01%,能較好地管理好學習和生活、挖掘自我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占比為67.47%;在扶持政策方面,受訪者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了解程度優于對現代農業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如表2所示;但在對從事現代農業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發展前景、社會地位等方面的滿意程度并不是非常高,如表3所示。

表2 受訪者對鄉村振興戰略及現代農業相關政策了解程度

表3 受訪者對從事現代農業工作滿意程度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
1)受訪者在擇業時更為看重的是薪資待遇、興趣愛好、發展前景和工作環境,對于社會地位考慮相對較少。
2)受訪者明確不愿意從事現代農業相關工作的占比較低,但不確定的占比較高,總體來說,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的意愿較弱。從性別來看,男生中愿意從事現代農業工作的占比較高;從專業大類來看,農林牧漁類專業學生從事現代農業工作的意愿更強;從生源地區來看,城市和農村生源,愿意從事現代農業占比基本一致,但城市生源畢業生不愿意從事現代農業占比更高;從家庭子女個數來看,獨生子女更愿意從事現代農業工作,非獨生子女更多的是不確定;從父母從事相關工作情況來看,父母從事與現代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更愿意從事現代農業工作。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相較于領辦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創辦家庭農場,受訪者更愿意到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就業。
3)受訪者對從事現代農業所需的生產知識技能等掌握較差,有待于進一步學習提升;對“三農”的情感程度一般,需要加強宣傳引導;在適應吃苦耐勞,創新實干,發掘自身潛力等個人綜合素質方面表現較好;受訪者對鄉村振興戰略較為了解,但對現代農業相關政策了解程度一般。值得一提的是,受訪者對從事現代農業的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社會地位的滿意度相對較高,但仍需進一步提高。
基于調查結果,課題組從政府、高校和學生三個層面提出建議,以期實現農林類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與現代農業發展的供需平衡、協同推進,也能為農林類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其高質量就業。
1)從政府層面來看,要發揮主導作用,做好精準施策。第一,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動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而加大對高素質農林類人才的吸引力和吸納力。第二,完善優惠扶持政策并加強宣傳。從事現代農業薪資低、工作環境艱苦現象較為普遍,要激發農林類人才內驅力,不僅僅需在薪資報酬、福利待遇等方面加以激勵,更要讓他們意識到現代農業不僅大有可為,亦大有作為,要把優惠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第三,要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在原有的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項目基礎上,圍繞現代農業、鄉村振興等領域開發更多就業項目。
2)從高校層面來看,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強就業引導。以第一課堂為主渠道,并借助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向學生宣講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及相關政策,鼓勵學生投身到現代農業中去。第二,搭建多元就業平臺。積極探索校政行企合作,一方面,結合院校平臺資源,對接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和各地農業主管部門等,實施“定制村干培育工程”“基層人才定向培養”計劃等,滿足地方政府對基層人才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依托現代農業知名企業等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第三,細化就業創業服務。①就業創業指導全程化。將就業創業指導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們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生涯咨詢、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增強其求職創業能力。②招聘服務多樣化。依托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各省市就業服務平臺等,實施就業信息實時共享、精準推送。聯合校政行企,打造高質量專場招聘活動,并設立多元、專業面試室,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③就業幫扶精準化。全力做好就業服務,確保每名畢業生就業方向有目標,求職需求有跟蹤,就業服務有對接。
3)從學生層面來看,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樹立主體意識,增強責任擔當。新時代的農林類高職院校學生在求職創業的過程中,應將小我融入大我,心系國家戰略需求,爭做鄉村振興領路人、現代農業踐行者。第二,端正就業態度,踏實干事創業。興農強農是責任與擔當,更是自我價值的實現。當前就業形勢較為嚴峻,畢業生應端正就業態度,積極干事創業,為現代農業產業賦能。第三,夯實專業,提升就業競爭力。立足專業,注重實踐技能提升,做好職業規劃,謀定未來發展方向。在學好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借助職業院校豐富的實訓課程,增強實操能力。同時可以通過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科技文娛活動和社會實踐等,增強自身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