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瑞,王夢春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 100098)
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明確指出,我國已步入新發展階段,在此階段應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產業,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合理規劃“三農”工作。在鄉村振興中,既要在經濟水平上保證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繼續快于城鎮居民,又要增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感,保證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1]。
農業科研試驗基地依照側重點不同,主要分為專業試驗基地和綜合試驗基地,涉及內容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農業科研試驗基地,職能分配均不相同。專業試驗基地按照職能的側重點的不同,主要功能都為1種,服務主導的側重產業也為1個,負責參建試驗基地的工程單位要小于2家,最多不超過2家;而綜合試驗基地同時具備2個或2個以上試驗主體,主要功能要大于或等于2種,服務主導的側重產業也根據職能的不同而動態變化,負責參建試驗基地的工程單位要大于3家。通過匯總農業科研試驗基地的主要類型,可以看出農業科研基地具備科研試驗功能、技術示范功能、人才培育功能等功能類型。例如吉林大學農業實驗基地近年來承擔了眾多科研教學任務,先后負責“973”“863”等國家重大軍事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國家、軍隊和省部級重點課題300余項,接待上級領導視察、國內外技術人才訪問交流等活動達到700次以上。截至2021年底,吉林大學農業實驗基地為提高鄉村農作物生產質量,共培育出18個作物新品種,其中6個新品種獲得了新品種保護權,4個品種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包括2個水稻新品種(吉大319,其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180072;吉大398,其審定編號為國審稻20180075)、1個玉米新品種(吉大218玉米,其審定編號為國審玉20180195)。現階段,這些農作物已在東北、內蒙古、寧夏等地推廣種植,累計種植面積達到8 000多萬畝,在增加當地農作物產量的同時帶動了鄉村振興。由此可見,新品種農作物的研究推廣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鄉村農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2]。

表1 農業科研試驗基地的主要類型
通過匯總現階段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在鄉村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并結合自身優勢,為發揮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廣大科研人員應從技術應用、人才培養、落實政策三個角度出發,為推動現代化農村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技術是鄉村振興的主要支柱。發揮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本質是推動鄉村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村增產增收。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鄉村在基礎農業中已高效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如利用無人機噴灑農藥、依靠智能控制中心和移動端控制農田灌溉時的閘門等。科學技術是鄉村農業生產的第一生產力,而農業科研試驗基地更是先進技術的搖籃,為發揮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提升鄉村發展的現代化水平,科研人員應依托先進技術,促進鄉村產業融合。例如以科學試驗為主的專業試驗基地一方面應在日常工作中將新作物的功能挖掘、土地資源的保護利用、微生物的降解等研究內容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廣到鄉村試驗基地中,激發農戶和政府的學習熱情。同時,農業科研試驗基地也要開展階段性技術培訓講座,將農作物育種、種苗篩選、環保地膜等一些具備高科技含量的先進技術知識傳播到農戶的生產生活中,提高農作物種植活動中先進技術的利用率[3]。另一方面,科研團隊也可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農作生產加工體系。首先,科研團隊根據當地種植的基本情況,研發適合當地地質環境生長的農作物,如蔬菜、瓜果、糧油作物等;其次,建設農作物生產基地,系統性地培訓農戶學習科學化的培育方式;最后,根據市場需求,由試驗基地牽頭,與當地企業搭建農作物深加工工廠,助力農產品的包裝銷售,打造農作物種植、加工、銷售產品線,實現農業科研試驗基地、鄉村政府、農戶、企業的協同合作,促進鄉村產業高效融合,引領鄉村振興[4]。以貴州省為例,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貴州省的農業主推技術就已達到68項,其中包括10大重點農業主推技術模式,如貴州冬作馬鈴薯高效輕簡化栽培技術模式、貴州辣椒輕簡化栽培技術模式等。貴州省通過農村科研試驗基地的引領作用,積極推動當地推廣示范主體與貴州省農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和各地農業農村局等農業主管部門、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充分聯合,建立鄉村產業體系,涉及水稻、蔬菜、家禽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涵蓋品種選擇、栽培管理、產品加工等各個環節,實現了鄉村農業產業的高效融合,充分發揮了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目前,河南省耕地總面積在1億畝左右,大多數現存人口基本都有耕地,但耕地面積較少,人均約1畝地,并且南北地區耕地面積差值較大,農戶除從事農、林、牧、副、漁之外,青壯勞動力多出去打工,兒童、婦女、老人多留在農村進行農業勞作,鄉村人才缺乏的問題日益凸顯[5]。因此,為發揮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科研試驗基地應從以下兩點出發,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助推鄉村振興。第一,科研試驗基地應與地方鄉村政府聯合,培養當地人才隊伍。科研團隊通過在農戶間的走訪調查,挖掘鄉村人才,建立鄉村人才信息庫,從致富能手、村民組長、新型農業繼承人、退伍軍人等群體中篩選出符合繼續培養條件的農業專業人才,依托當地實際情況,加大培訓力度[6]。大力開展種植管理技術培訓、種植設備使用培訓、網絡信息技術培訓等專業技能培訓講座,為農戶人才提供技能“加油站”。同時,科研試驗基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基層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育計劃,以鄉村農業需求為導向,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保證技能培訓能夠實際地應用到農業生產生活中[7]。在技能講座結束后,分發問卷調查表,通過問卷數據匯總,了解農戶人才對專業技能的吸收情況,并派遣優秀人才到科研試驗基地或省內外高校繼續培訓學習,在人才培訓后開展小組幫帶活動,提高專業技能知識在農戶間的普及率,發揮專業人才的示范作用,擴大專業技能的影響率。第二,科研試驗基地要吸引外來技術人員“留下來”,實現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試驗基地可依托當地鄉村的自身特色,吸引外來技術人員落地鄉村繼續深造。同時為外來技術人員開拓專業試驗田,設立專業的課題實驗基金,保證外來技術人員的技術需求,確保人才能夠留得下[8]。另一方面,試驗基地可與鄉村干部搭建外來人才管理體系,明確政策紅利的切實要求,對外來人才采取獨立的績效評定模式,人才考核不受專業、學歷的限制,重點考察外來技術人才的工作成果,保證外來技術人員的實際需求,確保人才能夠落實鄉村繼續發展。由上可知,農村科研試驗基地通過建立鄉村人才信息庫、培養當地農戶人才、吸引外來技術人才的方式,建設鄉村人才隊伍,有效發揮了農村科研試驗基地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可通過落實政策要求,共建文明鄉風,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了要做好鄉村振興中的“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保障鄉村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農村的共同富裕,助推鄉村振興[9]。農業科研試驗基地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首先,參照鄉村的實際情況,設立一定比例的農作物技術推廣崗位,引導科研人員積極投入到農業生產活動中,發揮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在鄉村的號召作用。并在推廣活動中制定相應的工作考評體系,根據技術人員在農業生產活動的推廣效果,按照農戶人員的受眾比例,分為S、A、B三個評定等級,成立專業的評審認定小組,按照評定等級的高低決定技術人員年末的職稱資格和獎金發放,鼓勵科研人員任職農作物技術推廣崗位,為鄉村振興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10]。其次,農業科研試驗基地要與鄉村政府聯合,建立科研黨建實踐平臺,落實政策的實際要求,共建文明鄉風。在建立科研黨建實踐平臺時,農業科研試驗基地要充分發揮帶頭作用,以“科技興農”作為服務紐帶,通過網絡技術,讓農戶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進入實踐平臺。農戶在實踐平臺里可學習了解農業科研試驗基地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和當地政府的惠農政策,平臺也可根據農戶的實際需求從農產品升級、農機設備使用等方面推送相關文章,帶動鄉村資源的更新迭代,使農戶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優秀行業資源,從而實現農業創收[11]。最后,農業科研試驗基地要緊跟政策方針,實現多方協同合作,助推鄉村振興。試驗基地可根據自身基地特色,結合地方產業需求,聯合當地企業部門共建科研試驗推廣基地,將試驗基地作為企業和鄉村之間的溝通橋梁,邀請多方人員視察農業科研試驗基地,以滿足鄉村振興的各項要求[12]。
綜上所述,農業科研試驗基地應從技術應用、人才培養、政策落實三個角度出發,發揮自身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為實現現代化農村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我國現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期,為深入推進現代化農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農業科研試驗基地應充分發揮其科研試驗功能、技術示范功能與人才培育功能,聯合鄉村政府和當地企業,共建協同合作的運營模式,推動農村經濟的高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