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洲
(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5)
近年來,我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為了進一步助推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廣大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物聯網、自動化技術與農業機械相結合,推動我國農業種植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更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了標準化、高效化的耕種,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1]。
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白皮書2021》中的數據,全國2021年農作物耕種機械化率增長迅速,現已達到了平均72.03%的綜合機械化率,相較于2020年提高了0.78個百分點。在耕地方面引入機械作業率為86.42%,機器播種率為60.22%,機器收割率為64.66%。糧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率有快速增長趨勢,水稻、玉米、小麥等常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較高,如圖1所示,其中以大中型拖拉機為主。另外,北斗、5G等信息技術逐漸成熟并投入到了農機裝備生產一線,加裝北斗衛星導航的大中型收割機已有60多萬臺投入農業生產,植保無人機9萬多架,比上年增長39.22%。

圖1 常見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農業機械設備在開展項目作業的過程中,無法完全避免的就是設備的故障問題。由于農田作業環境比較惡劣、障礙物較多,農業機械難免會出現問題,若是設備出現比較常見的問題,都是通過儀器來進行檢查再診斷,但是這樣的檢查效果并不好。如果出現了一些復雜的零件損壞問題,人工和儀器都很難檢測,無法有效進行診斷,很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安全隱患,嚴重時會造成內部精密零件的損壞。利用農業自動化技術能夠準確分析系統所提供的信息,并通過分析得出設備出現的常見問題及其原因,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提高診斷率[2]。
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核心部分就是可編程的邏輯控制面板,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將整個電網連接起來,確保電網的正常運轉。在農業自動化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可編程邏輯控制面板逐步取代了機電控制面板,實現了對配電系統的自動控制,成為目前農業機械設備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保證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順利。
以往的農機自動化技術主要是依靠技術工人進行實際的操作,并且農機傳統的自動化僅限于幾個較為簡單、單一的技術動作。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也為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將技術人員設計好的算法應用到農業機械設備中,可以進行一些較為復雜的工作,相對于傳統的自動化控制技術來說,不僅在技術層面進步較大,還可以保障操作者的安全,機械的靈活性更強,縮短了作業時間,大大提高了農機的工作效率[3]。
在溫室大棚內種植的作物,大部分是較為嬌貴的品種或者反季節蔬菜水果,這類作物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非常高,若是外界自然環境滿足不了作物的生長需求,就需要靠人工來進行溫度和濕度等的調節,以此來保障所有作物的正常生長。并且,溫室大棚內的溫度、濕度要完全按照作物的生長規律調節。基于此,溫室大棚內的自動化檢測設備能夠起到良好的監控作用,實時檢測棚內整體的溫濕度,操作人員可通過遠程系統對棚內進行自動化灌溉、溫度調節,僅僅需要1~2人,就可以實現對大棚的全面管理。這樣不僅降低了人力資源的成本,節約了時間,而且整個大棚的生長環境也都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目前,大部分的溫室大棚接入了自動化監控設備,整體的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另外,自動化檢測設備不僅能夠監控作物的生長狀態和發育過程,還可以根據實時情況開展自動灌溉或噴藥工作[4]。若是某一區域的植物極度缺水,監控設備檢測到后,會自動進行灌溉工作;若是發現病蟲害,就及時噴灑農藥。通過監控,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農作物的損耗。
在生產中,農作物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等定期進行灌溉。每種作物的生長周期不同,所需要灌溉的綜合水量也不同。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很多地區較為干旱,年降水量不足,大部分作物都需要人工來澆灌,雖然能夠滿足作物的需求,但是效率不高,而且會浪費大量的水。采用自動節水技術裝備,既能合理地降低人力、物力和時間,又能節約水資源。自動節水裝置配有自動傳感器,能利用計算機技術對作物進行動態監測,分析作物的生長狀態是否缺水,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澆水,同時還能夠智能設置供水量,選擇澆水方式,包括噴灌、滴灌等。這樣既能保證水分的充分利用,又能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避免因澆水不足或者澆水過量而造成損失[5]。
衛星遙感技術是通過機器的傳感器,對周圍的物體進行感應,處理匯總信息并傳遞信息,對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保障測量的精確度。遙感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的范圍較廣,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水、森林、草原等資源信息的收集、處理,可每天24 h工作,成本較低,覆蓋的領域較廣[6]。遙感技術能夠快速檢測到100 m~800 m范圍內的信息,并通過成像技術傳遞給操作人員以便掌握實時數據。農業自動化技術可以應用于不同的方面,不僅僅局限于溫室大棚的管理中,更多的是應用到農業機械的研發生產上,將現代農業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進行融合,以實現自動化、精準化作業。例如,2BS-JT10型精密蔬菜播種機,集合了土地整理、播種、覆土以及壓實等流程,更能夠同時進行10行播種,工作效率非常高,節約了90%以上的人力。安裝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在整地收割方面的精準度有了較高提升,作業期間,能夠將直線誤差控制在±2.5 cm/100 m,使廣大農民親身體驗到了農業自動化技術的便利。
我國地域遼闊,地勢復雜,這給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大部分的農業機械在平原、丘陵都能夠很好地進行作業,但是到了山地崎嶇路段,狀況頻發。同時,農機的創新發展問題突出,為了平衡我國南北地域之間的發展差異,必須加大科技、資金力量的投入,研發出更多適合在丘陵山區工作的農業機械。
如今,我國的農機以中小型為主,主要用于耕種、收割,缺少秸稈處理、田間雜草處理機器等。常用于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田間作業,特色農牧少,例如當前種植藕,從耕種到采摘,都需要人力來完成,沒有專業的農業機械。針對農機裝備發展不均衡、研發力度不夠等問題,我國還需要進一步調整農機研發資源結構,引入高技術型人才,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繼續向前推進[7]。
當前我國農業設備制造企業研發力度不夠大,據了解,農業機械相關企業的研發能力較弱,甚至有的企業一年的專利僅有一兩個,遠遠不夠支撐創新能力的提升。當然,企業與科研單位的研發不僅僅需要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重型智能機器由于其自身的研發難度,還有很多難題需要科研人員來攻克。與此同時,外國的知名品牌高度壟斷市場,也增添了我國農業機械創新難題[8]。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農業機械研究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許多優秀的高效自動化技術、系統智能化程度較高的農業機械早已進入農機消費市場,在整體上推動了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智能化系統的發展。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機自動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仍較為落后,發展的道路還很長。因此,國家應該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制定相關的獎勵措施,給予農業科技研發充足的資金和資源,鼓勵農業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開發出符合中國農業生產規律的高效、自動化、智能化的農業機械,同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效率,保證科技成果能被充分利用,發揮出其自身價值。
當前,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使用了許多常規農機,有些農機已經達到了半自動化的水平。要加快農機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必須結合當前農機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前農機的特點,對現有農機進行智能化、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大中型農機上,進行自動化技術和智能化系統的更新,可以大大提高農機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同時也可以減少購置自動化設備的成本[9]。在進行傳統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的升級和改造時,要注意與原有的機器設備特點相結合,以保證自動化系統和裝備的可靠運行,保證其安全性。
在農業生產領域開發自動化技術,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效率,而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還要擴大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范圍,擴大到所有的工業領域,不僅包括農產品加工、貯藏及畜牧養殖、水產業、林業等行業,還要使農機自動化技術在更多的行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在灌溉方面,農業機械不僅要保證相關的設備能夠分析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還要對灌水時機、灌水量進行智能識別與自動化操作,符合節約用水的原則,提高水資源的綜合使用率,減少水資源的浪費。與此同時,在收獲季節,也要針對收割機進行設計與規劃,不僅要提高農產品的收割率,而且要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程度[10]。另外,機械本身更要重視裝備的節能水平,降低能耗,達到節約燃料的目的。
綜上所述,農機自動化技術是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基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在農機自動化控制、澆灌、收割等方面的研究較為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產業化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在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科研工作者應該緊抓研發,綜合發展農機自動化技術研究,進一步提高計算機視覺技術、施肥灌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