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興
藝術的核心是表情達意。中國畫的核心重在“意”,包括意境和意象等,這一點在宋代山水畫中體現得最為充分。宋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其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穩定,大大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其所呈現的清幽嫻靜、平和高古的審美精神,是前所未有的。宋朝建立了極其完備的畫學和畫院體制,山水畫在設色和構圖方面都達到頂峰,對今天的中國山水畫教學起著啟迪作用[1]。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會受其所在時期歷史因素的影響。在宋朝,由于不同畫家自身的文化思想存在差異,其畫作的構圖樣式和蘊含的文化內涵也會產生不同。
“構圖”在中國山水畫中又被稱之為“章法”或“布局”,是畫家在作畫時通過觀察景物特征,采用合理的繪畫手法將其進行畫面組合,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實際景物進行轉化的過程。構圖是作畫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一幅優秀的山水畫作,不僅要具備完整優美的造型、墨色藝術,還要保證構圖的合理美觀。將形式和內容合理結合,才是一幅完美且具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因此,構圖對整幅畫面的效果具有重要影響,在作畫時確保構圖的合理性、美觀性,能夠更好地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有其獨特性,尤其是宋代,更是中國畫的鼎盛時期,在構圖上也呈現出多變性和豐富性,比如“散點透視法”。這種透視法不同于西方畫的透視法則,宋代山水畫里表現的景物往往是從多視角出發而呈現的。畫家在不固定的位置觀察景物,視點隨時變換,可從遠處也可從近處,可從上面也可從下面,抑或從左右不同的角度,把現實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使景物表現得更充分、更立體,使欣賞者能夠更直觀地欣賞山河景物。也就是畫家們把平視、遠觀、近取、俯視、仰視神奇地融合在同一幅作品中,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審美趣味。宋代的這種構圖形式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深遠且深刻,以至于當今的畫家在創作山水畫時,仍然在沿用這種“散點透視法”。
隨著漢朝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各朝代統治者鞏固政權治、理天下的主流思想。但自唐朝之后,儒家思想中相對華美的辭藻逐漸被摒棄,儒學中的義理得到了人們的充分重視與發揮,就其中的性理范疇進行深入研究,這種范疇也就是后世所稱的性理之學。
性理之學的“理”指的是現實中的客觀規律,而“性”則是指事物本質,具體表現為研究學問時要懷著窮理盡性的態度,做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可以表現為畫家在作畫過程中通過對客觀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感受,將自己的所感所想通過合理的繪畫方式,運用于山水畫的創作中。由于受到性理之學這種認知方式的影響,宋朝許多畫家通常會根據真實場景中不同景物的自身特點進行構圖創作,既遵循了現實景物的客觀規律,又保證了畫作的悅目美觀。例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為了更好地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山水,采用立軸作全景式構圖;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采用橫卷或是卷面的表現形式,則是為了表現出江南的深山闊水、煙雨秀麗[2]。由此可以看出,性理之學對宋朝山水畫構圖帶來了深遠影響,使畫家深刻地理解到事物本質,以此更好地表現自然景物的真實特點,從而提升作品的韻味。
宋朝是我國山水畫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畫家們汲取前人的營養,不斷創新,體驗各種繪畫方式。“皴、擦、點、染”講究筆墨韻味,重造化,重理性,把中國山水畫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為了追求更高境界的藝術,畫家在構圖方面也是匠心獨具,思考如何把樹木、山石等各種事物在畫面中安排得當,如何在平衡中尋找奇異,在虛實中體現出景物的意境之美,使人在作品中徜徉遐想。顯然,不俗的構圖更能夠在一瞬間抓住人們的眼球。當然,這種布局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諧,這樣的山水畫構圖形式才是畫家們追求的終極目標。
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濟南近郊鵲華山的景色,尺幅并不太大,但作品畫面遠闊,仿佛人們在高處鳥瞰,又好像在遠處眺望,給人以“萬千氣象,盡現眼前”之感,讓人徜徉在畫面中流連忘返,仿佛置身于畫面中,讓人忘記真實的存在。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效果呢?這就是構圖的魅力。畫家正是采用了散點透視法,把我們平時從不同視角看到的山石、樹木、溪水、河流等巧妙地結合起來,放在同一畫面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宋朝的儒家學者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對儒家的義理思想進行了改革和創新,以此減少對漢儒經義哲理的不滿。這種現象不僅使當時儒家學派的數目逐漸增加,在學者共同討論的過程中,其創造性的思維也得到了進一步推動和發展。
性理之學的創新理念在宋朝山水畫家的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宋初畫家李成,雖師從五代,但其作品中的山川刻畫通常是運用平遠之法,與五代時期的繪畫風格存在差異。而到了南宋,其繪畫風格又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高大雄壯逐漸轉變成邊角為主的局部山水創作。此外,不僅繪畫風格發生了轉變,宋朝不同時期的畫家創造的構圖形式也不盡相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作主要是以立軸的全景式布局為主,而到了南宋,人們對其構圖形式進行創新,衍生出了邊角構圖的方式,最好的例子如馬遠的《山徑春行圖》。可以看出,宋朝山水畫的構圖之所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改動[3],完全是受當時的歷史影響。
根據上文所述,性理之學在宋朝的文化思想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禪宗思想的發展,所謂禪宗,強調的是主體精神的自覺性,提倡心性本覺。這種思想衍生出了新的藝術繪畫形式——禪畫,以簡約、灑脫作為繪畫的主要風格特征。最具代表性的禪僧畫家是南宋末年的法常和雨潤。他們的作品通常給人們營造出一種神秘、空靈的視覺效果。如法常的《漁村夕照圖》和玉澗的《山市晴巒圖》,景物、空處與題款位置間的布置形式各不相同,進而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在構圖上給人一種夢境般的視覺感受,畫面上的留白也可以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宋朝的繪畫風格和構圖形式為當代山水畫提供了發展靈感。在現如今的山水畫創作中,畫家不僅要學習宋人專注的探索研究精神,同時還要借鑒和吸收其具有創造性的構圖手法[4]。
就當代山水畫作品的構圖形式而言,其在傳承汲取宋代畫家構圖形式的基礎上,也進行了探索與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畫家對傳統的繪畫章法進行了創新和開拓,注重真實景物的客觀刻畫,將畫作與實際環境相結合,以此加強畫面的視覺真實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繪畫的沖擊和影響,部分當代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技法和圖式,將中國和西方繪畫風格相融合。對中國繪畫的構圖進行創新和優化,以期更好地提升中國繪畫水平。
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國畫的傳承上,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針對學生活躍的創新思維特點,將中國山水畫獨有的構圖形式融入教學過程中,確保中國畫教學立足傳統和直取自然兩個方面,以此促進中國山水畫構圖形式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畫家更多地吸收與借鑒西方的繪畫風格。因此,在當時很多畫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中西方繪畫思想的融合。但也正是因為受到西方繪畫的沖擊和影響,很多提倡傳承宋元畫風的畫家,受到了時代因素的制約,導致中國畫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現象。同時,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山水畫家的生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真實的山水景色逐漸被高樓大廈占據與取代,這種現象直接影響了畫家山水畫創作的思維理念和意向表達。
宋代山水畫的構圖形式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瑰寶,畫家為后人總結了豐富的構圖經驗。中國式散點透視構圖法是西方繪畫構圖所不能比擬的,西方繪畫普遍采用“焦點透視法”,在表現大場景方面則暴露出其局限性,不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意圖。比如,大家最為熟悉的描繪宋朝生活場景的《清明上河圖》,北宋畫家張擇端采用全景式的“散點透視”構圖方式,用精致的筆墨為我們描繪了宋朝人們的生活場景,堪稱北宋社會的“百科全圖”(如圖1)。

圖1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 張擇端/作
目前,很多山水畫家在創作時,其畫面上的風景通常是畫家對山水進行內心幻想的產物,并沒有真實地面對和觀察現實中的自然景物。這樣一味地吸收外界因素的繪畫形式,缺乏靈動性和真實性,以及自身原有的民族風格,這也是當前我國山水畫發展出現的問題之一。要想推動中國畫的發展,就要立足傳統,注重真實景物的刻畫,帶給人們仿佛置身于真實山水之間的視覺效果,并在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對構圖形式以及整幅畫面進行創新和優化,以此豐富作品的內容和意境,提升作品效果,升華畫作價值。
宗炳曾經提出,山水畫的創作要做到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就是當今人們所稱的寫生觀點。當前,我國很多繪畫工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也越來越注重山水精神的渲染,真實地還原山水自身的雄偉形態和氣勢。黃賓虹說:“三十年看山,三十年游山,三十年才能畫山。”可以看出,現如今的山水畫家逐漸達成了向大自然學習這一普遍共識。也只有通過直取自然這一繪畫理念,我國山水畫領域才能得到良好的擴張與發展。
教育是國之根本,宋代山水畫圖式促進了其藝術地位的提升,使宋代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也為此后的藝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在當代美術教學過程中,宋代山水畫具有一定的正向學術價值。
當前,部分美術院校美術人才的培養模式和理念相對落后,部分美術人才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人們對山水畫以及構圖重要性的認知程度不高,導致其繪畫作品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轉換美術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美術教育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美術院校可以借鑒宋代教育理念,在山水畫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立足傳統,注重山水精神的真實性和還原性。通過不同景物的自身特點進行不同的構圖創作,以此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5]。同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時間,對山水畫及其構圖形式進行創新,創作出具有靈魂的美術作品,成為一名社會需要的藝術家。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闡述可以得出,宋朝的文化思想對山水畫構圖具有重要的影響,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完美的構圖有著密切關系。我國的山水畫歷史源遠流長,要想在當代更好地推動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就需要遵循和結合文化思想的發展規律,并將其合理應用于畫面構圖中,以此增強山水畫創作的美觀性,更好地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也推動我國山水畫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