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宇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其中講道:“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意創作中國畫主題作品《黃河轉九曲》,用工筆重彩技法表現。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孕育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搖籃。在內蒙古地區,黃河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市北上到達內蒙古的巴彥淖爾市后,又向東折轉流經整個包頭地域的南緣,再從土默特右旗的八里灣流出包頭,進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后向南折轉流向山西境內,形成一個大“幾”字灣,她與陰山構成一個特殊的山水氣候生態圈,使黃河兩岸成為黍谷飄香的河套“金三角”地帶,享有“塞上綠洲”的美譽。
在內蒙古,依黃河沿岸而生的城市、村落民風淳樸,民俗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依據農歷年節而舉行的各種有關黃河的民俗活動既古老又極具地域特色,比如農歷二月二,這里的老百姓要進行“送河龍”的祭河儀式;農歷七月十五,有很多人到黃河邊“放河燈”祈愿亡靈魂歸故里,等等。尤其是正月十五,與黃河有關的“轉九曲”的傳統民俗活動更加隆重。

九曲黃河陣平面圖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東勝區正月十五民間設立的轉九曲黃河燈陣(網絡圖片)
黃河九曲十八灣的地理走勢復雜多變,造成水患,備受磨難的沿岸老百姓約定俗成通過轉九曲的黃河陣以祈愿神靈驅災降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不斷治理黃河,黃河水患逐漸減少并基本得到平息。21世紀以來,黃河治理和黃河文化傳承與保護更加受到國家重視。
中國畫作品《黃河轉九曲》以內蒙古西部地區黃河沿岸老百姓每年正月十五轉九曲的年俗活動為主要表現內容,以老百姓在傳統的九曲黃河陣中轉吉祥、祈福的節慶活動為主題,描寫各行各業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老百姓轉九曲黃河陣的節慶活動。轉九曲的老百姓明白今天的平安順利來之不易,隨著國家的日益繁榮、強盛,在近幾年轉九曲的年俗活動更加隆重,參與的人更多。大家都希望國家長治久安,希望新年五谷豐登、人畜安康。畫作體現了老百姓對生活充滿希望,祈愿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心愿,也體現了人們精神世界中共有的中華民族團結奮進,追求生活富裕安康、平安幸福的大吉祥觀。
中國畫作品《黃河轉九曲》的創作促進了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延續了歷史文脈,堅定了文化自信,是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開展的實際活動。
九曲黃河陣是根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理,以365根桿為點,而連成乾、坤、艮、兌、震、離、坎、巽八宮。八宮之外又設中宮,構成復雜的八卦九宮圖。
內蒙古西部地區黃河“幾”字灣沿岸轉九曲的年俗活動,是明清以來“走西口”歷史中到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一帶謀生落腳的晉陜人傳過來的古老習俗,轉九曲的產生和流傳,是以漢族農業定居生活為先決條件的,是在特定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正月十五的前一天,村中的會首帶人在空曠的場地按九曲黃河陣的線路栽365根桿子,用紅布帶連接每一根桿子,桿子的頂端各安放一盞彩燈(泥碗素油燈,用彩色剪紙做燈罩),象征一年的365天。九曲黃河陣的中間要立一根一丈高、碗口粗的老桿,頂端掛一只紙糊的彩色燈籠。九曲黃河陣外輪廓是正方形,轉陣的路線是直線轉折,千回百轉,串聯九個方,像個迷宮陣,沒有重復的路線。一般九曲活動在傍晚的時候開始,夜幕降臨,陣內365盞油燈同時點亮,鑼鼓嗩吶齊奏,秧歌隊打頭進入九曲黃河陣,帶領人們轉陣、祈福禳災。在民間流行一個傳說:《封神榜》中居于三仙島的云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為報殺兄之仇,在西岐布下一座“九曲”戰陣,但最后都戰死于此。后來,民間逐漸建立了玉帝廟、三官廟(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大家為了紀念三位娘娘的英烈之舉,將“九曲陣”改為“九曲燈陣”。此風俗在民間逐漸盛行起來,由紀念英雄到祈福,一代一代地流傳至今而久盛不衰,俗語說,“轉轉九曲,消災祛病,能活九十九”。轉九曲的過程非常熱鬧喜慶,人們轉到九曲陣的中心處一定要探一下老桿(民間認為的通天梯)上的彩色花燈,象征祈愿能順利實現,有懷孕的婦女專門去探花燈或偷一枚燈盞(民間認為燈是丁,象征人丁興旺)回家,希望早生貴子。轉九曲除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進行外,有的地方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地方根據鬧秧歌的時間隨時進行,沒有固定的日期。 燈場一般設在平整、寬敞、避風、路平、離村子較近的地方。

中國畫《黃河轉九曲》繪制的初級階段

中國畫《黃河轉九曲》繪制的初級階段(局部)
中國畫《黃河轉九曲》創作的構思是:畫面分三部分,由天、地、人三界組成,象征宇宙的和諧統一。上部分的主要內容由象征通天生命樹(通天梯)的老桿、太陽(神靈)、白老鼠(通天通神的使者)等表現天界,下部分以象征農耕生活的莊稼和花果樹表現大地,中間是人的世界,主要表現農歷正月十五民間鋪陳的傳統九宮格式的九曲黃河陣,在陣中有多民族的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幼近三百人在轉九曲黃河陣,他們一行行、一組組順著九曲陣的路線轉走,講究不走回頭路,共同祈愿一年平安順利、生活幸福安康。畫面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充滿信心和喜悅安泰的樣子,再加上與他們從事的不同職業和身份的象征性物件的搭配,充滿了生動有趣、吉祥喜慶的浪漫主義色彩。
《黃河轉九曲》的藝術特色是:畫面表現手法吸取民間剪紙的造型語言及形式美表現方法,突破時空概念的束縛,利用平視、俯視結合的角度布局畫面,把人物群體以平視的角度鋪陳在俯視的空間中,用夸張和隱喻、象征的手法塑造人物、動物、植物的造型,而且人物造型的變化不受透視、重疊規律的影響,追求平面性。
這幅作品用中國重彩畫的方法進行創作。首先選用較厚實的特制大尺幅手工宣紙,用濃茶水一遍遍將紙渲染,使之接近黃土的顏色,因為每年正月十五人們轉九曲黃河陣時正值寒冷的冬天,樹葉凋落,大地一片灰黃的色彩。經過勾線后,進行色彩定調,然后進行分類、分批次的渲染。首先,轉九曲是春節鬧紅火的重要活動,畫面應該以暖色調為主,因此將九曲黃河陣蜿蜒輾轉的路線用朱砂色進行渲染,沿路的燈盞選用金黃色,在畫面中變成生命樹的老桿用胭脂、朱標、朱砂等紅色系列進行渲染,內中點綴白色,與通天通神的使者白老鼠在色彩上有所呼應。畫面中的260個人物大多用紅色系列,稍加黃色、白色進行點綴,逐層渲染,使畫面呈現古樸、熱烈的生活氣氛。在造型刻畫方面更加注重渲染技法的深入刻畫,形成細膩生動、干凈厚重的藝術效果。類似色的應用使畫面色彩更加統一,在整個繪畫過程中力求使民間藝術表現語言與中國工筆重彩的技法完美融合。
作品《黃河轉九曲》寬180厘米、高220厘米(獨幅),通過實地考察、研究文獻資料、草圖完善、定稿繪畫、裝裱制作等步驟,按階段、按時完成。
筆者與包頭師范學院教授王紅川深入內蒙古的鄉村、牧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的田野調查,收集大量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和發展的信息和資料后,先后于2008年、2018年到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金山鎮陳家渠村、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新村考察正月十五轉九曲的民俗活動時,被當時轉九曲的熱鬧情景深深打動。王紅川事先創作剪紙作品《轉九曲》,在2011年獲得“校場坪能源杯”中國年俗大賽金獎。這幅剪紙作品的完成,為后來用中國工筆重彩進行再創作提供了思路,而且經過兩人再三的商量、繪制草圖,終于把前期準備工作完成,為本次完成中國工筆重彩《黃河轉九曲》的藝術創作,為構圖和形式美變化的造型轉化奠定了基礎。
這幅畫是將傳統民俗事項的情景和人物通過剪紙創作而重新造型的過程,是一種挑戰,也是藝術創意的一種飛躍。中華民族民間藝術表現的審美思想和精神崇尚與中國畫的表現和技法以及意向性表達有共通性,此作品的創作思路力求挖掘這樣的共通性,用中國工筆重彩繪畫的藝術方式表現,使畫面藝術效果具有動中有靜的秩序感,又不失中國工筆重彩繪畫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