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清 貴陽人文科技學院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發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寶貴的財富。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來源于各族人民長期積累的生活經驗與社會實踐,從而形成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元素。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效益越來越重視,諸多傳統技藝也在非遺項目中大放異彩,其中作為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寶貴遺產的就有貴州民族服飾項下的印染技藝、銀飾制作、織錦技藝、民族建筑營造技藝、牙舟陶制作以及民族食品類制作技藝等。
貴州省有十多個世居少數民族,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人文資源,經過歷史的沉淀與積累,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眾多,目前,具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貴州省就占有74 項,省級則多達460 項,并且這個數目年年都會有更新。近年來,專家對貴州省如此巨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進行保護與傳承進行了深入的探討。2012年3月30日,貴州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采取了實質性措施,對極具貴州民族非遺文化代表性的印染技藝、銀飾制作、織錦技藝、民族建筑營造技藝、牙舟陶制作以及民族食品類制作技藝等寶貴遺產的保護高度重視。
在貴州,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的手工業蠟染技藝,是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特色的代表,區域性是貴州傳統蠟染的典型特點,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各少數民族所秉承的蠟染技藝各有特色,形成傳承悠久的民間藝術,貴州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既具備實用性又具備觀賞性。貴州蠟染的工藝材質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如選取原始材質如動物血液、楊梅汁等進行填紅處理,或采用稻草灰混合鍋煙煮染,也有制造精良的,如地處黃平、安順一帶的苗族彩色蠟染,還有位于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的扎染技藝,其成品色調柔和、圖案精細唯美,令人愛不釋手。貴州蠟染以其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成為中國極具民族藝術特色的典型代表。
1.貴州非遺文創產業項目與工藝現狀
在當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貴州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賴于貴州文創產業的振興。自古以來,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各少數民族,都穿著染有本民族特有圖騰標志的蠟染服飾或刺繡服裝,這種精美的民族風手工藝術作品在當下已經不再只是本民族的專屬藝術作品。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和祭祀用品上如百鳥衣、鼓藏幡等,其織紋與工藝更多地被應用和開拓到其他地方。如,圖1是貴州丹寨傳統蠟染中的吉宇鳥圖案,這種蠟染圖形是貴州少數民族特有的智慧結晶,深具傳統文化底蘊。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審視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為其注入了現代化元素。設計師在進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融設計時,既要體現其本原性,又要彰顯現代化的時尚感。

圖1 貴州丹寨傳統蠟染中的吉宇鳥圖案
2016年,中國(貴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中,為貴州增添了“貴州文創”版塊,為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創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與交流空間。在《貴州省十三五,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助力“貴州文創”,保重點企業、建重點項目、立重點品牌,使貴州民族文創產業走向世界,進入國際市場。在貴州,非遺文創企業不勝枚舉,耳熟能詳的有寧航蠟染公司、楊芳蠟染合作社、黔藝行、晟世錦繡、黔之羽(臺江錦繡圖騰)、太陽鼓銀飾、國春銀飾等,另外還有“多彩貴州”下屬的多個機構,這些機構一方面從事傳統非遺手工藝品的制作,一方面也要以傳統手工藝術為基礎,不斷打磨研發,設計創新可推廣的項目。
2.貴州非遺文化創意產業園現狀
多彩貴州文化創意園是貴州文創產業的發展平臺。文創企業的產品大多在創意園中得以展現,其代表著各個文創產業的品牌標識,如金凱利、仰阿莎、瑞銀鳥、太陽鼓、旋子創意等,這些文創企業品牌的打造,都是貴州文化歷史根源的深度挖掘,同時融入現代高科技時尚理念,大大推進了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創產業的快速發展。其中,貴州省龍頭生產企業——貴陽金凱利民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與“多彩貴州”強強聯手,成立了專營苗族藝術品、工藝品以及旅游產品的研發基地,開發的文創品牌有仰阿莎、黔珍貴寶、金凱利,成為貴州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的領航標。
貴州丹寨的蠟染馳名海內外,蠟染機構以及從業人員至今仍采用傳統的手工制作工藝,相關銷售模式也沒有得到進一步改善。由于蠟染產品大多銷往北上廣等大都市,有的甚至走出國門,這種傳統生產和銷售模式顯然已無法滿足當前市場需求。一件非遺文創產品,從最初的企劃到設計再到最終的完成,是需要企業設計部、生產部、宣傳部以及銷售部等多個部門人員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說,非遺文創產品的誕生需要一套完整的產業鏈給予支持。通過策劃,設計師對當地文化進行采風、資料搜集和整理,提煉當地的地域性原始元素,以獨特的視角加以創作,使產品集結于群體性和共通性,并以極具代表性的典型符號予以詮釋,使產品在市場中有一定的接受度。只要產品經得住市場調研即可進入大批量生產環節。
3.貴州非遺文創產業的銷售模式現狀
在部分非遺項目的流水線制作工藝過程中,仍然延續著師傅傳、幫、帶或合作社的傳統生產模式,貴州丹寨的蠟染機構和從業人員的制作和銷售模式依然沿襲著傳統方式,所以在銷售上就會受到極大的制約,因為這種非遺文創產品面向的受眾更多的是省外人群。目前訂單來源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來樣定制,一種是機構按客戶的要求進行創意。
如來樣定制的案例代表作《遠遠的陽光房》。由甲方對長袍樣式等提出設想和要求,乙方則按要求設計繪制以及染色,交出成品給甲方,銷售由甲方負責。再如哈雷摩托定制的五百條蠟染方巾,要求圖案體現貴州蠟染傳統工藝,并繪制哈雷摩托的標識。這種創意產品本身并非完全是苗族傳統的圖案,而是按客戶的需求進行創意制作。苗族蠟染自古反映的是苗族傳統文化,過多加入現代化或其他地域性的元素,就破壞了本土文化元素,使非遺產品失去了本真的意義,畫娘們從小就受到本地傳統文化的影響,一直以來傳承下來的也是蠟染的傳統技藝,圖案紋路早已銘刻在心,所以對非傳統的現代元素的圖案很難接受。
貴州建立非遺文創產業鏈的關鍵點在于將非遺文化進行再度開發以及全新包裝,改變傳統、古老、簡陋的包裝,融入現代化元素,使文創產品既能體現傳統工藝的價值又具備現代化功能,既能滿足大眾的傳統審美觀念又能滿足人們對實用性的要求。筆者在實地調研中看到,當前的蠟染、刺繡等工藝產品,設計依然呈現單一化,僅僅局限于服裝、箱包和家居用品類,具體產品有傳統旗袍、桌布、床單被罩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意產品少之又少。
貴州非遺文創產業應樹立品牌意識,打造自身的IP 形象,充分利用文化資源打開市場,進一步擴大企業知名度,同時將產業核心文化重點表現出來,以提升市場競爭力。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豐富多彩,但卻因分布零散而欠缺地方產業的凝聚力,企業品牌效應難以全面體現。主要表現在只局限于傳統工藝,缺少創新精神,過于保守的創作和銷售理念,使產業故步自封,無法獲得市場以及消費者的青睞。
貴州非遺文創產業要精準定位市場,全面提升產品形象,鞏固已有消費人群,開拓培養新的客戶,才能使產業長久生存。當前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創產業還沒有完成精準市場定位,對消費群體和市場還沒有進行全面劃分,出現了產業與市場脫節的問題。當前,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力度正日益加大,而產業卻經常被資金不足和人才匱乏的問題困擾。
要想開拓少數民族非遺文創產業的視角,就應將立足點定位于大眾消費市場,緊跟時代步伐,關注流行元素和文化理念,使產品的研發與大眾需求緊密關聯起來。注重多元化開發,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受眾,增強產品的實用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適時加入時尚元素。
多彩貴州文化創意園地處貴陽機場與長途客運站之間,內設貴州服飾、民俗等大型展館,同時還設有現場演示手工藝品制作流程,創意園內的文創產品商店開拓了貴州文創產業的多元銷售渠道,園區內經常舉辦“非遺周末聚”系列活動,每周設定具有本省特色的活動,現場展示典型非遺產品的手工藝制作過程,增強了園區游客的現場感與體驗感,使游客在現場參與中真正體驗到非遺文化的精粹,比如在2016年9月10日舉辦的“丹寨文化周末聚”活動,現場向游客展示丹寨皮紙的制作、苗族蠟染技藝、錦雞舞等,由于園區特定的地理位置,園區充分利用此點吸引了來往于機場的各地游客來園參觀。
要想全面打造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創品牌,就應深度挖掘文創產品的傳統文化價值,提升品牌效應,提升產品附加值,以產品質量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消費人群,以品牌鞏固培養固有的消費者,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創產業要大力開發個性化產品,另外要時刻關注時代發展趨勢,適時融入現代元素,將非遺文創市場緊緊鎖定。當品牌建設基本完成后,消費市場趨于穩定,還應進一步提升地方區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拉動產業全面提升,帶動地區經濟效益快速增長。
貴州非遺文創產業以創新的營銷模式深度挖掘非遺文化,全面打造品牌形象,通過互聯網平臺,將非遺文創產品推向更加廣闊的市場,全面融通線上線下的營銷渠道。在文化市場欣欣向榮的形勢下,“非遺”文創產品的營銷渠道不拘一格,采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進行全面推廣。以線上消費帶動線下銷售,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大眾消費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另外,現實中與博物館聯合舉行相關宣傳活動,利用場地開設文創商店,時時更新主打產品,基于消費群體的需求及時供應產品。
貴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貴州少數民族的珍貴遺產,是民間傳統技藝的傳承。而飛速發展中的貴州文創產業,必將承載起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艱巨任務。貴州省緊緊圍繞振興民族產業的中心思想,采用培養重點、樹立品牌、政策扶持等多種手段助力貴州少數民族非遺文創產業提升與發展,實施多元化、多渠道、立IP 等見仁見智的開發策略,改變文創產業傳統的思維模式,不斷創新,勇于開拓,使產業形成生產化、專業化、平臺化的完整產業鏈,助力“貴州文創”邁出地域、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使貴州非遺文創產業迎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