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慶玲(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結合常德地區傳統舞蹈和幼兒藝術教育美育工作現狀,我們得知,目前常德市各幼兒園對于美育教育的重要性都有較為統一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有一定的研究。在現有研究中也對如何在幼兒階段實施美育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實施路徑。特別是有些文獻涉及的都是地域性民族舞蹈對美育的促進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來實施幼兒美育。這些成果和經驗為本課題內容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但是,我們現有的研究中,對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幼兒美育實施的具體實踐探索還略顯空白,亟待填補。因此,積極有效地開發、研究地域傳統舞蹈課程,實施與傳播湘北鼓舞,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具體實踐行動勢在必行。作為舞蹈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以期構建幼兒園傳統藝術美育模式,同時,為構建傳統藝術美育的支持機制提供必要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自古以來就有“擊鼓明志”之說。擊鼓明志的寓意是通過敲擊打鼓的聲響來表明自己的志向。現在有些學校也在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擊鼓明志。擊鼓明志是古代小孩子上學堂時的儀式之一,通常擊鼓的聲音越響、傳播得越遠就代表擊鼓人的志向越遠大。鼓是一種古老的器具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戰爭年代,戰士擊鼓是為了鼓舞士氣,在戰場上所向披靡!學子擊鼓是為了讓學子們耳聰目明,在學業上茅塞頓開,一往無前!因此鼓文化歷史悠久,鼓舞的傳承是中國精神的傳承,也是中國力量的傳遞!有了充滿力量的后生,強國復興便更加充滿希望!
湘北鼓舞是根據國家級非遺項目“鼓盆歌”進行挖掘、整理而創造的一門新的舞蹈藝術形式。它具有濃郁的常德地方特色和藝術特征。動作時而舒展優雅、韻味綿長;時而激揚有力、大氣磅礴;有時唱跳合一,體現出湘北大鼓的唱腔和韻律。它的表現形式豐富,技法多樣。如:“地面鼓”“架上鼓”“中間鼓”和“雙人鼓”等,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出沉穩風趣,斗志昂揚、委婉多姿的表演特色。其基本技法有“點擊鼓”“提擊鼓”“推擊鼓”“擺擊鼓”“橫擊鼓”“豎擊鼓”“繞擊鼓”“邊擊鼓”和“跳擊鼓”等動作。目前已經融入幼專學校藝術教育公共選修課程。相關劇目也在各種大型文藝活動中展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受到各年齡層次學生的喜愛以及廣大愛好者的青睞。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湘北鼓舞文化背景的介紹,闡明弘揚與創新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通過各種擊鼓動作及組合訓練,發展學生的動作協調能力,加強動作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通過劇目排練學習,提高藝術表現力和審美能力。此教學實踐目標的達成能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特別是通過本課題的實施,既能讓幼兒教師和幼兒更好地傳承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探索出了基于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幼兒舞蹈美育的具體實施方法與途徑,也為后續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因此,傳承與學習湘北鼓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美育價值。

作者在幼兒園指導幼兒教師學習湘北鼓舞

幼兒在舞蹈教室模仿學習湘北鼓舞

幼兒園大班孩子訓練湘北鼓舞
筆者通過多年的研究與探索,結合湘北鼓舞動作特性與技術特點,設計了一套適合幼兒園師生共同學習的湘北鼓舞教材。其中包括單一動作訓練、組合動作訓練和表演作品排練。教材在動作名稱上追求生動形象性,也便于學生對動作的記憶。比如:羅漢擊鼓、擊鼓傳花、天馬行空、騰云駕霧、橫掃千軍、快馬加鞭、力挽狂瀾、氣貫長虹、攜手共進等。這些詞語的運用,能更好地使學生產生聯想,記憶動作。筆者還根據幼兒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進行動作組合設計以及節目表演。
其一,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湘北鼓舞動作從不同形式層面分為:地面鼓(也稱為基礎鼓)、架上鼓(也稱為傳統鼓)、中間鼓(也稱為創新鼓)和雙人鼓(也稱為花樣鼓)。而幼兒適合從地面鼓(基礎鼓)入手,然后再進行架上鼓(傳統鼓)的學習。通過地面鼓學習掌握擊鼓的基本技法,有利于打好技術基礎。這也是遵循舞蹈的教學規律,從一度空間出發,身體下盤的穩定,有利于動作技術的掌握;然后再過度到二度空間,在掌握基本擊鼓技法的基礎上,發揮身體上下的能動作用,進行上肢與下肢動作的相互配合,使動作和舞姿更加豐富并兼具美感。中間鼓和雙人鼓在幼兒大班可以嘗試進行簡單的“對鼓”。
其二,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安排鼓舞技法教學。
湘北鼓舞從基本技法層面分為:點擊鼓、提擊鼓、推擊鼓、擺擊鼓、橫擊鼓、豎擊鼓、繞擊鼓、邊擊鼓(擊邊鼓)、跳擊鼓、繞鼓沿、擊鼓沿、擊槌(單擊槌、連擊槌、交替擊槌)、槌舞花等。基本動作為點擊鼓、提擊鼓、推擊鼓、擺擊鼓、邊擊鼓(擊邊鼓)以及擊槌動作。因為有的技法是在行進間較難的舞步配合下以及腰腹部強有力大幅度的擰轉下完成,所以不太適合幼兒,這是由于孩子的生理特征所決定的。因為他們的骨骼和肌肉運動能力還不完善,動作能力和動作技術不能形成匹配。
其三,推廣的湘北鼓舞幼兒組合課程實踐內容如下:
(1)鑒于湘北鼓舞的前身是說唱藝術,所以用童謠(常德方言)形式配合湘北鼓舞訓練,既有傳承的意義,又創新了其表演形式,豐富了訓練內容。
例如:基礎訓練組合A
鼓兒圓圓畫圈圈,點擊鼓面拉長線;
鼓兒咚咚鏘鏘鏘,敲著鼓兒笑開顏。
又如:基礎訓練組合B
點鼓挑槌向左看,點鼓挑槌向右看;
向左看呀慢慢看,咚鏘咚鏘咚咚鏘!
(2)融入幼兒園、小學以及與常德地方特色相關的音樂素材進行訓練,使湘北鼓舞音舞交融、和諧共生。
例如:基礎訓練組合C,我們用原創舞蹈作品“湘北鼓韻”主題音樂唱段,進行配樂訓練,就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特別是其中的唱詞,用常德方言演唱與表演,使舞蹈的地域特色更加濃厚,地方舞蹈與音樂文化共融,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再枯燥。
鼓兒咚咚,敲再三;

大專學生公選課成果展示
敲呀敲呀敲再三;
哼呀唱呀,哼呀唱呀!
哼呀唱呀硬是心里歡,
心——里——歡——!!!
又如:架肘揚臂擊鼓組合(A、B、C),選用澧水船夫號子音樂片段進行伴奏,使湘北鼓舞地方特色更加濃郁。動作的張力在音樂的帶動和渲染下,通過膝蓋的屈伸變化,重心上下起伏,配合劃槳的形態動作以及擊鼓的技巧與力度,顯現出動態的質感美,風格也更加突出。
所以,根據湘北鼓舞的動作技術和地面動作的特點,并選用符合本動作技術特點的音樂,能更好地彰顯湘北鼓舞的藝術魅力。
(3)抓住湘北鼓舞的動律特點,讓邊鼓技術呈現出靈動與變化的節奏之美。
節奏是舞蹈表演很重要的元素。節奏亂了,鼓聲則嘈雜難聽,擊打鼓的輕重緩急節奏沒有了,舞蹈也就失去了抑揚頓挫之美。因為擊打邊鼓時,鼓槌接觸到的材質是木材,所以發出的聲響相對“清脆”一些,當輕輕擊打邊鼓與擊打鼓面交替進行時,會形成強弱的明顯變化,若邊鼓敲擊太重,勢必影響強弱的對比感。
(4)將表演作品和音樂有機地安排在平時的訓練中,鞏固與提高鼓舞動作技術并上升至藝術層面要求。
例如:筆者在常德市特樂思幼兒園排練了湘北鼓舞《花好月圓》,2022年在常德市少兒電視春晚有了精彩的亮相,取得了良好的美育效果。整個實施過程有計劃有效率:首先在音樂的選擇上緊扣春節“團團圓圓”這一主題,于是選擇了我國經典民樂作品《花好月圓》,并將童謠融入表演音樂的制作中。然后,將設計的動作進行分解學習和按組合設計內容進行訓練,再將平時所學的動作進行連接訓練,最后合著音樂的節奏進行完整的作品進行排練。同時,還包括舞蹈隊形的變化。鼓舞的表演由于受動作與場地的限制,因此,隊形的變化不宜過多。
首先,舞蹈是實踐性很強的藝術。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必須親身實踐和感受,才能悟出其美感所在。其次,舞蹈也是直觀性很強的藝術,只有通過教師的示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動作,感知動作的要領;再次,當舞蹈學習形成良好的氛圍,參與者都會受到感染,這是藝術傳遞與學習的最好模式。因此當孩子在老師的引領下,特別是在教師的示范作用下并和孩子共同起舞的狀態中,師生雙方相互感染,相互促進。在教學實施方面,建立課程指導老師(湘北鼓舞教師)對接幼兒園教師(既是學習者又是教育者),再由幼兒園教師對接班級相關幼兒(在中、大班孩子中實施湘北鼓舞教學),進行層級式對接教學與訓練。同時相關幼兒家長參與督促孩子的訓練,形成校企合作、家園共育的良好教學模式。在幼兒園進行湘北鼓舞教學實施推廣時,由于孩子家里沒有鼓和鼓槌,但是教師要求孩子在家就用臉盆扣過來放在板凳上當作鼓,用筷子當鼓槌在家里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地進行訓練。相關幼兒家長參與督促孩子的訓練是對湘北鼓舞這種民間傳統藝術的高度認可,家長的配合使得美育教學錦上添花,這就是藝術美育應該有的良好學習環境。如此,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同時也推動了幼兒園的特色發展。
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活動實踐成果一般體現在每年的“六一”兒童節晚會以及畢業晚會等主題活動中,還有運動會開幕式等大型活動上。2022年常德市特樂思幼兒園湘北鼓舞《花好月圓》作為少兒春晚開場舞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這緣于在整個湘北鼓舞的傳統藝術推廣與教學過程中,園所領導非常重視,筆者作為本課題的指導老師,非常珍惜這次的實踐與推廣活動平臺且有很大的收獲。一個學期中每周一次輔導,不僅排練了師生共同表演的作品《花好月圓》,還排練了成人湘北鼓舞《破陣》。園所也做出相應的排練計劃與安排,使美育活動實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這次實踐推廣活動,不僅提升了自身的科學研究、實踐探索能力,還挖掘和整理了湘北鼓舞傳統文化,有效提升了幼兒教師美育教學素養,并使其成為幼兒傳統舞蹈文化學習與傳承的主力軍;同時也借助電視媒體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后又有其他幼兒園將湘北鼓舞《花好月圓》再次搬上舞臺,成人湘北鼓舞《破陣》將在今年幼兒園冬季運動會開幕式上再展風采。
綜上所述,在常德市幼兒園開展湘北鼓舞的主題教學實踐,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創新美育教育形式。筆者通過近幾年在常德市幼兒園藝術教育教學實踐,以及參與指導幼兒園大型文藝活動所取得的藝術教育效果,充分證明了湘北鼓舞的實踐推廣對開發本地區傳統幼兒舞蹈藝術美育校本課程起著積極的作用。并能有效促進幼兒教師不斷提升傳統藝術美育教學素養,這為常德優秀的本土舞蹈文化的傳承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相信,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幼兒舞蹈美育之花將競相綻放,閃耀常德沅澧大地。愿湘北鼓舞傳遍三湘四水,結出燦爛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