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住房與住區研究所 徐漫辰 王久鈺
隨著生態城市理念的引入,我國逐漸開展一系列生態城市建設實踐。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城市建設理念不成熟、體制不完善、操作不高效等問題。主要原因是宏觀頂層設計層面缺乏生態文化引導、中觀框架構建層面缺乏技術理論的多維度整合、微觀操作層面缺乏對公眾參與的重視。
澳大利亞城市生態學家保羅·道頓在《生態城市》中提出生態文化帶來認知變革、多維度的知識整合形成系統的行動框架及社區驅動促進城市整體發展等觀點,可為我國當前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所面臨的挑戰帶來相應啟示。首先辨析生態城市的概念(見表1),比較傳統現代城市與生態城市概念,分析得出生態城市的獨特內涵:能提供健康和生態穩定性的環境,需要人類有意識地介入并積極地參與和管理以實現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故生態城市追求的核心目標是實現自然和人的平衡狀態。

表1 傳統現代城市與生態城市的概念辨析
只有塑造具有廣泛認知的生態文化才能促成真正的生態城市認知變革。保羅認為全球的生態危機實質上是人類文明的危機,生態城市建設實質上是文化的建構過程。他斷言:生態城市建設需要長期有效的環境責任感,只有通過締造生態文化才能得以保證。
生態城市需要其自身文化,人類生態文明的創造需要自覺、系統的文化變革。城市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依賴的屬性決定人們需要基于互幫互助的溝通和決策結構,以及能縮短溝通渠道、提高信息流動和密切聯系決策與場地實施的直接民主。塑造生態城市必須依賴文化變革,作者在書中對世界各地的案例研究證實了此觀點。
整合多維度知識形成系統的行動框架并指引生態城市建設。保羅認為創造同生物圈相和諧的城市系統所需的概念、原理和技術已存在,但所有的知識必須被串聯和整合,并嵌入文化框架(包括藝術、科學、人文、地方和大眾文化等)。此文化框架可集成并促進上述知識應用于城市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維護工作中。在2個維度上對不同領域的思想和實踐進行整合,縱向的社會、文化、自然生態等方面的思想和活動與橫向的具體設計與建造相互穿插,前者被賦予了形態和模式。其中,縱向包括環境保護論和生命科學、社會公正和社區政治、自由主義和去偶像主義;橫向包括綠色都市主義、綠色建筑、綠色設計。為描述整合生態城市理論,引入“可持續的人與生態協同發展”的組織工具,提出生態城市發展原則。
遵循“小項目促成大變革”理念,即通過社區力量形成驅動力量,促成整體的生態城市發展。
“城市分形”是指能觸發文化變革的生態城市示范項目。1個“城市分形”即1個網絡,包含更大城市網絡的必要特征。具有觸媒性質的“城市分形”能激發高層次的社區參與,通過調整城市局部的發展方向影響城市整體發展方向,進而影響文化演進過程。此種思路下催生了“社區驅動”生態開發模式:股權和參與權面向廣大的公眾與組織,居民、簽約的投資者或支持者(人或組織)可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社區建設,職業建造師和“赤腳建筑師——居民”共同努力,以克服缺少資金和政府支持等困難。此外,此種策略模型既能克服小尺度、快節奏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又能適應大尺度、長周期項目的實際需求。
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應立足于國情,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態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講求敬天、順天、法天、同天的意識,農耕文明安土重遷、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造就各民族天人同物、天人相付、天人一體、天人同性的原始生態文明實踐。現代生態文化應立足于傳統文化,通過與時俱進地吸納藝術、科學、人文、地方和大眾文化等多種文化類型中的生態相關元素,形成多元,極富包容性及廣泛認知性的文化,促成利益各方對生態城市建設形成統一認知。
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應根據當前技術理論的發展情況,對城市地理學、城市生態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美學、建筑學、城市規劃設計等領域的技術及理論方法進行創新及整合,形成系統的行動框架,作為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實施手段和有力保障。
一方面,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在上述領域的理論及技術手段需不斷創新和完善,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技術創新及投資制度完善,將依靠科技進步、組建科研隊伍、完善資金保障體系作為我國生態發展和建設的保障;另一方面,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需凝聚各領域專業人士的智慧和力量,通過進一步整合相關領域現有技術及理論,將多維度的知識進行鏈接,形成能有效指導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系統的行動指南。
我國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應關注社區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通過激活社區力量帶動城市整體發展。除政府決策者,應更注重公眾參與,有效的公眾參與不僅需要依靠傳統的宣傳教育及相關專業人士的廣泛參與,而且需要更廣大的社區力量介入其中。可采取社區組織介入并主導生態城市發展的模式,居民可通過自主集資、自主規劃、自主實施等方式參與社區的生態建設,有效克服缺少資金和政府支持的困難,以碎片化的模式逐步完善城市整體的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