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鐵房地產集團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張 晨 張集鋒
公共空間作為片區外部無產權屬性的空間,是銜接各功能組團的重要媒介,影響著在片區中工作、生活、學習的人群,并為其提供良好的空間感受。公共空間的自身屬性包括差異性與多元性,而場所是被賦予一定精神象征的空間,諾伯舒茲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中提出場所即人對空間的感受與認同,場所感體現了空間的溫度及情緒,是人與物質空間之間的精神紐帶。公共空間的場所感以公平開放的自身屬性為基礎,同時繼承其鄰近功能空間的特點,形成具有功能屬性的空間。故公共空間的塑造對所開發片區的風貌影響較大,具有場所感的公共空間是片區“人情味”的重要體現。
片區公共空間體系建設應關注公共空間的整體結構,形成線狀公共空間成網、點狀公共空間集中且均衡分布的空間體系,具體分為線狀街巷型公共空間與點狀集中型公共空間。
1)慢行系統 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步行及騎行的行為需求及視覺感受,在線路規劃中建設連續貫通的環形綠帶及慢行系統,串聯片區中各項配套設施與公共活動空間,視覺上采用彩色塑膠慢行道鋪裝,空間上采用綠化隔離帶、文化圍護欄等進行區分,塑造有序、安全的慢行空間系統。
2)門前空間 既是建筑出入口與街道間的銜接空間,又是空間轉折中重要的停頓空間。在此類型公共空間的設計中,硬質廣場鋪裝及景觀草坪較為常見,在此基礎上需充分考慮空間細節的處理,包括微觀景觀處理及建筑大門造型設計,靈活布置各類設施,形成開放的建筑前區。
3)沿街界面 應注意管控沿街建筑的高度,形成尺度宜人的街道高寬比,沿街立面應注意廣告牌的位置,以在視域范圍內為宜。建筑退界與慢行空間協同設計形成連續積極的街區邊界(見圖1)。

1 沿街界面空間(圖片來源:作者改繪自《上海街道設計導則》)
1)口袋廣場 以景觀設施及城市小品為主,占地面積30~200m2,無明確的功能屬性,是居民用于小型交談、散步、賞景的空間,設計時應考慮喬木與灌木搭配,流線與景觀的合理組織,以及口袋廣場內部鋪裝變化。座椅可結合樹池布置,在片區中形成微型交往場所。
2)獨立用地 根據不同的上位規劃安排具有不同屬性,在設計中應關注其文化的在地性及產品主題。通過公共空間景觀節點串聯其獨有的故事線,以靜止的形體空間承載流動的歷史,圍繞歷史文脈及人體體驗塑造具有記憶點的公共空間。節事活動是在時間維度上與空間疊合的產品,通過各節事活動宣揚不同的文化主題,促進消費業態,反哺公共空間,成為公共空間活力的新引擎。
居住功能在片區開發中占比最大,相較居住和工作空間,社區內公共空間是供居民生活游憩的“第三空間”,具有一定環境標準的公共空間能激發居民交往的意愿。在設計過程中,通過打造豐富的日常生活場景增強鄰里間的交流。
2.1.1 通過鄰里中心銜接各組團,形成“點、線、面”空間結構
溫州鹿城集新未來社區以鄰里文化中心、社區公園、黃龍商貿歷史展覽館、甌越文化禮堂為空間載體,以鄰里積分機制、鄰里公約為軟性建設手段,在社區內打造鄰里精神共同體。在80m×80m的管控單元中,通過住宅樓錯動形成的開放空間打造鄰里活動中心,結合特色“廊橋”,串聯各個組團、樓宇,形成具有鄰里溫情的公共空間網絡(見圖2)。

2 集新未來社區空間公共空間結構體系(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1.2 強化公共空間的場所感,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社交需求
結合架空層、組團綠地、居住型街道空間、鄰里中心等不同形態的室內外空間,以親切宜人的空間環境促進鄰里溫情、引導全新的生活模式。架空層是具有靈活組織室內活動空間潛力的空間類型,兼具安全性與相對私密性,由此成為社區公共空間設計重要的趨勢(見圖3)。

3 架空層類型(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根據大堂與住宅的位置,將架空層分為3種類型:①“U”形架空層可組織主題性帶狀活動空間,適合功能復合的活動場地,如廣州萬科金域曦府,針對老年人易感孤獨的心理,在兒童游玩線路中設置健身區、棋牌區等老年人活動空間,并在其中穿插布置兒童活動場地,以兒童的活力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并形成相互之間的安全監視效應;②分散型架空層中每個空間具有相對獨立性,故適合進行相對私密的社交活動,如會客廳、會議室、家庭影院等;③集中型架空層公共空間面積較小、出入口方向較單一,適合組織開放性較強、功能較單一的活動,如休閑會客、健身、兒童游樂等。
倡導TOD開發模式,以樞紐站點空間集約開發為重點,組織立體交通,鼓勵綠色出行,營造出行安全、環境舒適、界面豐富的步行、騎行空間,并通過步行空間串聯口袋公園、廣場、城市公園等開敞空間,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步行網絡系統。既能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又能促進消費經濟繁榮。
英國倫敦國王十字片區連接倫敦多條地鐵、火車線路,是倫敦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其功能繁多復雜,且空間尺度較小,在公共空間的塑造上以小見大,通過空間集成、空間織補的方式塑造活力開放的公共空間。
2.2.1 用地功能復合性助推集成性公共空間開發模式
國王十字車站片區既是集交通、商業、教育、住宅、藝術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又是歷史與現代、工作與生活相互交織的復合功能空間,因此在公共空間開發中充分利用既有歷史建筑及公園廣場,形成以糧倉廣場為核心、多公園廣場為節點,線性路徑式公共空間織補的公共空間體系。
2.2.2 采用空間織補的手法活化中心區
在國王十字中心區鼓勵綠色出行,通過線性活動區域串聯各功能組團,為非機動車出行創造良好的活動空間,同時基于現狀調研,增加零售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以補充周邊服務設施。作為英國的主要車站,人流量大,故借助11條慢行路徑將主次廣場串聯,通過空間及設施的織補,將公共空間作為聯系功能組團的媒介,最終實現整體區域復興。
在具有商業屬性公共空間的塑造上,強調用地功能復合性,與游憩、居住、交通、產業等功能有機結合,吸引不同類型的人群匯入商業空間,提升公共空間活力。
大柵欄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商業街區,隨著商貿形式的變遷,其空間形態也隨之變化。在公共空間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逐漸關注街巷內的空間體驗感,即門前廣場、連通路徑等空間的品質提升。
2.3.1 藝術設施提升公共空間場所感
在整體公共空間更新過程中,關注微觀公共空間的更新,以北京坊星巴克臻選旗艦店門前廣場為例,其采用不銹鋼反光材料制成多種類型設施以供兒童玩耍,反光材料可較好地呼應周邊傳統與現代的建筑立面。
2.3.2 節事活動與公共活動場地結合
北京坊在人群聚集上不僅充分利用傳統物理意義上的空間,而且通過各種類型的文化創意活動提升其話題熱度,打造IP。目前北京坊已有5個原創IP:北京坊新船文化坊會、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坊生活方式設計節、新年音樂會、暑期兒童節、東鄰西坊生活節,涵蓋從藝術欣賞到生活方式的節事活動。
北京坊與華為合作共建河圖5G智慧商業街區,實現全球首個室內室外融合定位的3D實景步行導航系統,打造“線上+線下+虛擬”的街區活動方式。
通過公共空間的織補組織合理的職住空間,借助建筑退界空間、公共開放綠地等開敞空間組織展覽性、休閑性的社會組織活動,激活商務辦公空間的“夜間經濟”。
蘇州工業園區始建于1994年,最初是在新加坡的“鄰里中心”理念下規劃設計的工業新區,隨著園區經濟及產業發展,逐漸成長為蘇州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區、蘇州綜合商務新城,成為當代較典型成熟的園區。
1)圍繞核心景觀布局等級規模有序的開放空間 蘇州工業園在規劃初期充分開放核心景觀——金雞湖景觀公園,沿湖布局開放性公共建筑,與環湖步道形成良好的呼應關系。嚴格控制沿湖土地的開發強度,保證遠距離建筑的景觀視廊。同時在圍繞金雞湖的核心居住組團中梯級布局公園綠地,形成等級有序的開放系統。
2)提升街道步行品質,有效利用建筑退界空間 園區規劃充分考慮慢行交通,設立獨立的慢行道路,并在建筑臨界面采用景觀灌木及花池手法弱化辦公建筑的勒腳部分,同時關注公共建筑的退界空間,通過構筑物或雕塑形成可集聚人群的“口袋廣場”,為產業園區創造良好的步行體驗(見圖4)。

4 蘇州工業園區的退界空間(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在片區綜合開發的視角下,以空間為載體,以文化作用于空間。打造片區公共文化空間,提升片區的人文氛圍,提高產品格調,以文化賦能公共空間,并通過文化性節事活動提升社區文化自信,增強居民的文化歸屬感。
1990年,上海開始實行“退二進三”發展策略,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保護共生的更新機制,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規劃,通過對工業時代遺跡的更新、開放塑造出不同類型的濱水公共空間。
2.5.1 鏈接空間,打造連續開放的濱水公共空間
圍繞步行、跑步、騎行3種行為需求,形成漫步道、跑步道與騎行道3種類型的道路,通過鋪裝、景觀隔離等方式進行區分,充分與綠地景觀結合,移步異景,沿上海黃浦江形成不同層次、不同空間感受的慢行空間。
2.5.2 尊重歷史,提升公共空間文化屬性
充分挖掘并全面保護濱江的歷史文化遺產,利用沿江的“斷點”打造不同場景主題的“節點”,通過建筑語言的轉譯,將歷史留下的“銹廠”轉變為時尚且具有文化屬性的“秀場”,重現歷史演變下空間的變遷,并通過創意、展覽、演藝等文體功能的植入,重塑傳統文化。
2.5.3 以人為本,實現黃浦江兩岸的綜合服務性岸線空間
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開發的初衷是“還江于民”,公共設施的功能組織和公共空間的空間策劃均以“宜居、宜游”為目標,充分開放包容性共享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空間的“公平”“正義”,同時集聚的人群也激活了黃浦江兩岸腹地,使其成為有機的“生產、生態、生活”空間。
充分利用生態資源稟賦形成多層次景觀,將功能組團與景觀體系有機融合,創造交互式、生態性的公共空間。
長沙梅溪湖國際新城是我國國家級綠色低碳示范新城,華中地區兩型社會的新城典范。其占地面積7.6km2,包含200hm2湖面、300hm2桃花嶺景區,生態資源占整個片區1/2以上,在整體景觀生態體系上通過楔形廊道使各功能組團與景觀水面產生聯系,并引入景觀水系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景觀環境。
研究圍繞人本性、生態性及文化性的價值屬性,依托片區內自然景觀,立足用地結構形成片區公共空間的“點、線、面”整體結構。從功能需求出發,以景觀生態為主調,增加空間文化元素,以片區中的慢行空間、退界空間、廣場空間、生態空間等空間為基礎,運用空間集成、空間織補、設施提升、節事活動等設計手法提升公共空間的場所感,形成富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