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強,周念學,張攀貴
(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160)
城市濱水區域的公共空間是由城市水域和陸地組成的面向市民開放的城市空間環境和公共活動區域,是同水體緊密相關的自然要素、社會要素及空間要素之和。城市濱水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稀缺的公共資源,為城市居民提供集聚、交流、交易、駐留、觀賞、娛樂等活動空間場所,并兼具景觀、生態、文化及商業價值。城市濱水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等原則,整合城市諸多活動功能,在帶動區域商業和旅游發展的同時,也成為當地水文化新的延續。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過度的開發建設導致城市濱水區域水濱的破壞與侵蝕。城市內部航運衰敗,大部分工業遷出河濱區域后,留下半遺棄的工業用地,阻隔了城市與水的直接聯系。城市濱水區域的功能逐漸喪失,城市開展建設和城市濱水空間構建發生了斷層。更新規劃為城市恢復濱水空間提供了一劑良方,伴隨著高品質的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對于城市經濟、文化和景觀等方面的貢獻日益加強,城市濱水公共空間作為城市中一個重要的空間類型,已成為居民公共生活的理想容器,而居民的公共生活也成為這一容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城市大幅更新推動下的城市濱水區規劃在穩步向前推進的當下,設計中依然存在較多問題。很多城市更新的濱水公園、慢跑道等設計中著重于景觀的外在形態,卻忽略了場地的實際環境條件和區域人文特色以及場地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各分區形式與功能簡單、區與區之間功能銜接較為薄弱、無法很好地針對不同地區特征與主題來設置。海濱公園景觀與其周邊聯系不夠密切,周圍交通狀況較為薄弱,構建而成的濱水公共空間地廣人稀,城市居民與濱水公園景觀在很大程度上處于相對孤立的狀態,導致資源的二次浪費。以濱水區域空間規劃設計產生的問題為基礎,簡要分析城市濱水區域的規劃設計原則(見表1)。

表1 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現階段如何解決城市濱水空間設計中的問題,是城市更新課題中亟待解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提出了城市空間環境的5個要素:道路、邊緣、節點、地標和廣場。城市濱水空間不僅是城市的空間節點,也涵蓋了這些景觀元素。
市民活動作為城市濱水開放空間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構成其人文特征、價值導向的基礎,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應該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與作用。誠如C·M·迪西所言,規劃設計的目標并不在于制造出看得見摸得著的工藝品,而在于制造出符合人的行為要求的情境。在城市濱水空間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濱水空間屬性和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人和濱水環境處于最佳狀態。
人際交往的距離直接影響到濱水空間各個功能區塊的空間規模,1959年,霍爾把人際交往的距離劃分為親近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以及公眾距離4種,0~0.5m是親人、愛人之間的距離;0.5~1.2m是朋友之間的距離;1.2~2.0m是社交時人們之間的距離;4.5~7.0m是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安全距離為L=3.0m,交流談話的距離為L>0.7m。對于濱水景觀區域的觀察角度和尺度來說,45°仰角(D/H=1),觀賞空間環境細部的最佳位置;當仰角處于27°時(D/H=2),對于景觀事物的細部和整體性都能進行很好地觀察;當仰角處于18°時(D/H=3),能夠感受到非常清晰的主體對象,即周圍景物作為背景呈現(見圖1)。對于人的休閑行為模式來說,根據調查400~500m通常是最適宜休閑散步的距離,也就是連續步行的時間不超過30min,在規劃設計中要把控區域尺度,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步道并設置相應的休憩節點,利用濱水的帶狀活動空間形成較為分散的小組狀態。

圖1 城市濱水區域空間景觀觀測尺度
設計過程強化城市濱水景觀功能與空間的多樣性的人文需求,以自然生態用地修復為前提,適度發展商業、旅游娛樂、文化休閑。要求通過對建筑、廣場、堤岸、道路、綠地等各種功能空間形態的平面及立體設計整合,創造富有韌性和彈性的城市濱水空間。濱水空間從總體上可分為不同的主題區段,活性化利用場地現有的資源,并引入各種文化娛樂元素來激發空間的活力點,打造多樣的空間體驗。規劃和設計完整的慢行網絡,使城市濱水空間回歸到“行人”自身,為居民提供更多靠近海濱區域的通道;在濱水區入口附近設置開闊草坪活力區,水道設置碼頭打通水上交通,重建濱水區動線網絡,打通城市與水濱的功能聯系,進一步加強社區凝聚力,增加居民戶外活動機會,賦予城市新的更新試驗方式(見圖2)。

圖2 城市濱水區域空間規劃設計效果
城市生態的濱水空間設計其本質是水生態的修復與環境景觀設計的交互,優質的水環境和生態駁岸形式結合功能化的景觀布局形式,形成了城市濱水區域的生態設計與空間的對話,本章節著重介紹生態駁岸形式與景觀布局的結合。
城市濱水空間傳統的硬質駁岸存在著諸多弊端,隔離了水岸生態系統,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健康性,尤其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能量轉換、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生物產出)受到影響。破壞了水岸生態過渡帶,造成河流渠道化、湖泊池塘化;破壞了河岸帶、湖濱帶的自然風貌和生態景觀?,F階段,在無特殊硬化防護的城市濱水駁岸段,規劃設計希望以生態自然的形式還原濱水駁岸的自然效果,通過運用如生態植被袋、環保椰纖維植生毯、蜂巢格室、植生混凝土、生態格賓石籠等護坡技術,在不同區域篩選適合的生態恢復技術,結合具體的工程實際,實現城市濱水空間的生態再修復。
城市濱水空間在復建生態自然駁岸的基礎上與空間功能對話,運用景觀設計手段實現濱水的自然景觀與陸域界面的有效功能連接。結合生態環境設計平行于濱水空間的漫步道;結合駁岸的韻律與尺度設計局部放大的觀景區和休閑廣場區;結合休閑漫步道,部分區域向濱水區域懸挑,設計探出水面的臨水平臺或臨水構筑物;景觀親水部分可結合階梯狀的駁岸綠化嵌入硬質臺階或硬質平臺,形成下沉式的親水臺階與親水平臺;整體濱水空間設計也可控制高差,在濱水區域實現交錯重疊的濱水平臺或濱水廊道。濱水區域生態景觀與陸域空間界面處理的類型手法(見圖3)。

圖3 城市濱水區域生態景觀與陸域空間界面處理效果
城市生態可持續性的長遠發展得益于城市活力環境的建設營造,而城市濱水空間承載著人類生活、交往、出行、節慶等一系列活動,是城市空間中最富有生機活與力的地方,也是形成一個城市特色景觀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充分尊重原有城市場地特征的基礎上,采用空間功能雜糅的多元交通組織設計策略,在生態持續和經濟平衡的前提下,使景觀空間形成城市濱水空間各個元素協調共生,從而為新時代城市濱水空間建設與開發提供一個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