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玲,李冬
自2019 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暴發至今,隨著病毒一代又一代的復制變異,其毒力逐漸減弱,但傳染性變強。當前新冠肺炎由死亡率和致殘率高的危重癥為主轉為輕癥或者無癥狀為主,治療措施也以隔離觀察和一般治療為主[1-5]。因此,疫情流行期間需要大量的空間和床位應對。2020 年2 月1 日中日友好醫院王辰院士首次提出了“方艙醫院”理念[6-7],具體是指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依托會展中心、體育場館等改造修建,用于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輕癥患者的臨時醫院。“方艙醫院”原為解放軍野戰機動醫療系統的一種[8-9],由若干可以移動的模塊建成,具有緊急救治、外科處置、臨床檢驗等多方面功能。2022 年3 月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傳染性超強(RO 值達到10~12)[10],因其傳播隱匿、感染后無癥狀及癥狀較輕、核酸轉陰間隔短的疾病表現特點,方艙醫院醫學隔離觀察成為此次醫療救治的主要模式。此次疫情短期內建成的方艙醫院,容積大、收治患者人數多、單日出入艙患者流動數量大,但是護理人員有限,床護比僅1∶0.08,對方艙醫院的人力調配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所在的某方艙醫院實施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護理人力動態調配策略,高效完成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護理工作,無一例意外事件發生。現將具體調配策略報道如下。
某方艙醫院A 病區共有1 000 張床位,護理人員100 名。基于紅區、綠區設置及工作開展要求,對護理人力進行調配和管理。方艙醫院護理工作主要涵蓋艙內護理工作、患者核酸采樣工作、感控工作、物資申領管理、駐地管理等。
1.1 艙內護理 主要負責患者出入艙引導、出入艙手續辦理及安置、宣教;患者病情觀察及治療、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及物資發放,醫囑執行、艙內設施維修協調、與消防和人員警察配合、第三方工勤人員管理等工作。
1.2 核酸采樣 此次疫情多以無癥狀及輕癥為主,按照第九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要求,連續2 次核酸檢測陰性(熒光定量PCR 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 h),可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因此,每日核酸檢測是必須工作,且有時效要求。核酸檢測采用分批采樣、科學安排、應采盡采的原則實施。每日6∶00 前分2 批次完成0 次陰性、1 次陰性、2 次陰性患者采樣,10∶00 前完成標本送檢,采樣結果在次日0∶00 前檢出,每日工作量不等,要求護士熟練及規范操作。
1.3 感控監督 配備感控專職護士,設置醫護穿脫衣、工勤穿脫衣的監督輔助崗,以及感控視頻監督培訓崗,負責方艙醫院的感染控制工作。
1.4 物資申領 主要負責艙外辦公用品、防護物資申領及二級庫房管理,艙內醫用物資及患者生活物資申領、調配及管理。1.5 駐地管理 主要負責醫療隊全體隊員194 人的每日核酸檢測、抗原檢測,駐地感控督查,環境采樣等。
明確整體工作崗位需求,對護理人員進行分組,共分為艙內護理組、核酸采樣組、感控監督組、物資管理組、駐地管理組;設置病區護士長1 名,負責病區總協調;每組設置1 名組長,選派工作思路清楚、業務能力較強的護士長或骨干護士擔任,負責全面協調、指導本組工作;兼顧每組工作量及風險差異,定期進行人員崗位更換。
2.1 艙內護理組 明確艙內工作時間4 h/班次,6 個班次/d;設置艙內總務護士1 名,由具備臨床護理管理經驗的護士長或護理骨干擔任,負責艙內護理工作總體協調管理;按病區收治患者人數及特點,劃分為3 個醫療分區點位,每個點位設置2 名護士,每個班次共6 名護士,每2 名護士負責近500 名患者護理工作。基于工作時間安排,每日共以6 個班次分組,每組10 人,呈階梯式排班;以時段工作量確定每日人力增強或削減。見表1。

表1 艙內點位排班
2.2 核酸采樣組 核酸采樣為方艙內最為重要的護理工作,需每日對全艙符合采樣要求的患者進行梳理。2 次核酸檢測,錯時進行,安排2 組護士交替完成,每組采樣2 h,設置組長1 名,每組8 人。根據每日核酸采集量,按1∶100 的比例確定每組進艙人員。見表2。

表2 每日采樣護士排班
2.3 感控監督組 負責出入艙穿脫防護服質控監督,綠區感控巡查采樣工作,感控巡查員、視頻監督、醫護穿脫區每個班次6 h,其余崗位均為4 h。見表3。

表3 感控監督崗排班
2.4 物資管理組 工作時間6 h/d,因醫療隊護理人力有限,物資管理組護士與感控巡查護士兼顧完成物資管理工作。
2.5 駐地管理組 設立專職護士長負責駐地的統一管理,帶領2 名護士負責核酸采樣、駐地感控督查工作。
3.1 A、B 病區護理人力比較 與床位均等的B 病區(1 000 張床位)各崗位護理人力比較,A 病區艙內點位、核酸采樣、感控監督、物資管理、駐地管理等各崗位平均減少6 人/d、3 人/d、2 人/d、3 人/d、2 人/d,共16 人/d,既節約了人力,降低了防疫物資的消耗,又減少了人員感染的機會。
3.2 A、B 病區護士滿意度比較 與B 病區比較,A 病區護士周休息天數人均增加(1.0±0.6)d,護士總體滿意度增加12.4%。見表4。

表4 A、B 病區護士滿意度比較[例(%)]
4.1 護理人力應分工明確、定位精準、協調配合,提高方艙護理工作效率 奧密克戎病毒在上海流行期間,患者以輕癥和無癥狀為主。因此,有效做好公共衛生防控是重中之重,及時啟用大空間、多床位的方艙醫院是關鍵[11]。而方艙醫院是以醫療方艙為載體,集醫療與技術保障功能于一體的成套救治平臺[12]。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在短時間內需收治大量感染患者。護理人員在大型方艙醫院起到主導作用,是主要管理者,在有限的護理人力情況下,應對大批量的收治工作,需要科學管理各個崗位,其崗位管理能力在優質護理管理中效用突出。從本研究結果可見,運用崗位管理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減少資源浪費,提高人力資源利用效率,保證護士在高強度工作情況下得到充分的休息。方艙醫院采用護士崗位管理模式,做到分工明確、有效調配,醫護、護護、護士與后勤工作人員密切配合,及時溝通,確保方艙醫院各病區正常運行和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4.2 護理人力應高效調配,確保方艙感控及護理工作穩步進行 為確保方艙醫院護理工作順利進行,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感控工作是方艙醫院疫情控制的關鍵。感控專職崗位護士的比例占總體護士近1/3,從多角度督導醫護人員的感控行為,確保防護規范。設立核酸專職護士,規范培訓、熟練操作,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優的質量確保護理工作順利完成。核酸采樣時間及感控要求高,需要根據工作量動態調配。休息護士作為應急儲備人員,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度人力,減少每日進艙人員,降低感染風險。大型方艙醫院患者數量多、病情輕的救治特點,應收盡收、應出盡出的救治要求,必須要求護理人力高效調配,才能確保方艙醫院正常運轉,進而提高方艙醫院的收治率及使用效率。
4.3 護理人力調配應充分兼顧護理人員的身體、心理及休息安排,提高護士滿意度 方艙醫院防護等級高、感控要求高[13]。醫護人員在入艙工作過程中因防護原因易出現身體及心理不適,在人力調配策略中應予以充分考慮,進艙工作時長控制在4 h,核酸采樣等工作崗位配備備班人員,艙外工作適當延長至6 h;艙內點位護士不低于2 人,感控崗位設立巡查督導崗,及時了解護士工作狀態,確保護理工作安全,護理質量達標。
合理、快速、高效地實施護理人力調配,是大型方艙醫院護理救治任務完成的關鍵[14]。此次疫情期間,某大型方艙醫院收治的患者人數多,周轉快,護理工作內容多、流程細、工作量大、感染風險高,構建一套科學、貼合實際的護理人力調配策略,既有效保障了日常護理救治工作的順利開展,也確保了應急救治任務的完成,為以后疫情防控過程中大批量患者收治時的人力調配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