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袁帥

數字化轉型 隨著數字旅游、元宇宙產業的興起,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更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對詩和遠方的渴望。圖片/hellorf
數字技術的應用與創新正在開啟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時代。數字化發展具備強通用性和強交互性、高增值性,激活了文旅產品資源,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科技司)司長羅靜所說,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動能,催生了新模式、新業態,并呈現文旅服務智能化和智慧化、旅游參觀多樣化和互動化、文旅體驗網絡化和深度化,整個文旅業態正漸進延伸升級。
隨著數字旅游、元宇宙產業的興起,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更大程度地滿足了人們對詩和遠方的渴望。另一方面,旅行目的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也為當地文化旅游市場發展注入新活力。“近年來,日喀則市緊緊圍繞西藏 ‘區域副中心’發展定位,努力打造‘高原絲綢之路’‘旅游文化先行區’,全面推動日喀則旅游全域、全時、高質量發展。在大數據時代,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還任重道遠,當地的資源富集優勢更需結合數字化發展,激發出旅游產業綜合優勢。”日喀則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母興斌如是說。
當下,日喀則旅游通過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手段,采取線下線上聯動的方式,增強了珠峰文化品牌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基于攜程平臺沉淀的搜索和預訂數據,攜程集團數據智能部業務總監張坤蓮發布了《數讀日喀則旅游》報告。報告顯示,疫情前后,日喀則客源地全國省/直轄市覆蓋率均為100%,且疫情后的游客重游率相較疫情前有一定幅度提升,表明深度游覽正成為更多旅客的選擇。“日喀則的年輕游客比例在逐步增長,決策周期也整體縮短,‘輕度假’、‘小眾高端’成為日喀則新的旅游標簽。目的地可以通過新技術、新渠道和新品牌圍繞年輕化客群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張坤蓮告訴《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
對此,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西藏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戰略體系和實踐進程中,日喀則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資源和都市旅游資源,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旅游數字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希望日喀則能在打好生態旅游、綠色旅游、文化旅游牌的同時,讓智慧旅游、數字旅游成為其發展的新動能。
借助上海數字化發展優勢,上海援藏小組立足“智慧賦能”,在圍繞民生、強邊、產業等方面開展了諸如智慧醫療、智慧教學、智慧邊防等一系列數字化賦能工作的基礎上,助力日喀則發展文旅產業,引入了數字旅游平臺領軍企業-攜程集團進行戰略合作、培育發展“環珠峰生態文化旅游圈”,借助上海喜馬拉雅有限公司在“聽、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平臺優勢,打造“有聲文旅”,并在珠峰小鎮引進品牌酒店實現智能化管理。上海援藏聯絡組組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孟文海表示,下一步,上海援藏將發揮上海數字化建設的優勢全力助推日喀則旅游的數字化轉型。
為推動日喀則數字旅游事業的發展,在上海援藏和攜程集團的助力下,日喀則市旅發局聯合日喀則市旅投、攜程集團、阿里巴巴、抖音、高馳、移動、成都中科大旗、南京佳上、西藏愛樂福、深圳鼎游、上海晶贊、亮風臺等數字旅游企業共同成立“環珠峰數字旅游產業聯盟”。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孫鵬表示,通過有聲圖書館、有聲導覽、有聲明信片等傳遞日喀則的聲音、宣揚珠峰特色風貌和人文故事,有助于游客深刻理解雪山文化、珠峰文化。下一步,喜馬拉雅還將深度聚焦本地人旅行和生活,做好本地文化挖掘、同時也圍繞特色文化進行有聲劇等更多產品創新,以服務本地人及游客。
通過數字化形式活化自然生態和人文之美,積極挖掘數據資產價值,進行有效的經營分析和精準布局,是文旅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抓手之一。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總統計師、統計調查所所長馬儀亮認為,在數字化的旅游生產體系下,旅游目的地可消除目的地與游客之間的時空距離,重構目的地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體系,支撐更加有效和精準的目的地發展決策。
前往距離內陸城市較遠的旅游目的地雖然交通成本較高,但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具特色,讓長期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們更為向往,這也讓這些區域更看重發展數字旅游。據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雷政廣介紹,敦煌研究院立足“數字敦煌”構想,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圖像技術,實現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讓觀眾生動感受敦煌藝術的魅力、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
數字旅行不局限于用數字化方式打造目的地,同樣在于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將旅行中的重要一環“規劃行程”變得更方便快捷。信息工程專業出身的窮游網創始人兼CEO肖異向《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年,大家太過于注重 ‘數字化’這一名詞,其實通過網絡去推廣一個目的地、一個景區就是在做旅游數字化。同時,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用科技強化企業核心,從而打造更優的用戶體驗也是數字化。”
基于此,窮游網自主開發的一款創新旅行規劃類工具—行程助手,力圖幫助用戶在一分鐘內構建一個讓他滿意的復雜、境內外、長線旅行行程。據肖異介紹,行程助手的運行要素主要由窮游網平臺內的內容、大數據、智能算法三部分構成。在出行前規劃行程時,行程助手不是單純復制其他用戶的優質行程,而是基于其他用戶的分享,再加上正在制定行程的用戶以往偏好,將兩方面數據交叉對比,推薦更適合用戶的行程。在旅行途中,行程助手也利用“技術+內容”雙優勢,智能推薦行中服務,譬如附近的演出、體驗活動等。在行程結束后,用戶可一鍵分享行程,進行內容的反哺和數據積累,助力行程助手進行深度學習,形成完整閉環。
目前,窮游行程助手已幫助超2000萬窮游用戶,創建了超過4600萬次的旅行行程。“這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這是包括很多世界級公司的旅行行程庫都無法比及的。背后是窮游自己的算法作為支撐,同時,我們也在賦能Booking、Airbnb等互聯網平臺,與瑪麗蒂姆等酒店集團也合作多年。數字賦能行業,內容夯實產業,才能共創文旅新未來。”肖異直言。
除了景區、歷史建筑外,博物館越來越成為旅行中的重要一景,數字博物館如今也是越來越熱。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精神,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領導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公益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網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應運而生。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旨在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展示、傳播中國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知識,展示我國深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觀念和理論共識,并充分調動和利用全社會的學術、經濟、輿論資源及社會公眾的參與,以促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健康開展。
同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可及時地反映政府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理念,以及學術機構和保護機構的研究成果、工作經驗,為引導全國非物質遺產相關工作者、志愿者正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提供一個有效的交流平臺,助力數字旅游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