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傳紅

打小癡迷科普科幻,書香悅讀一路相伴。分享科學奇美理趣,留下探索思考印記。
半個世紀之前的1972年12月7日,執行人類迄今為止最后一次登月任務的“阿波羅17號”載人飛船向月球飛去。在距離地球大約29000公里處,飛船上的美國宇航員杰克·施密特拍攝了一系列彩色照片,其中一張被地球上等候的人們慧眼識中大量復制,成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流傳最廣的照片之一。
這幅后來被名之以“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的攝影作品,真切地展現了以藍色海洋為主導、被陽光完全照射的地球畫面:從地中海到南極冰冠,從阿拉伯半島到非洲大陸的海岸線,綠色的大陸板塊和漩渦狀的白云,都清晰可辨。地球上的居民破天荒第一次從天上看見了他們的世界——全景的、完整的、彩色的地球。那是一個在遼闊、漆黑之太空背景中不斷自轉著的、藍白相間的精致小球,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生動整體。
能從地球之外攝取這神奇而壯美的地球“畫像”,乃是拜現代科技全副武裝起來的攝影術之所賜。它超越了人類視線和空間的“勾勒”,從一種特殊的視角來觀察事物的表象,在令人們深深震撼、長久回味的同時,也顛覆了傳統的地球景觀,引發了對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
后來,確有許多人表白,看見“藍色彈珠”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一位作家則將這張照片稱為“一份倡導全球正義的影像宣言”,還有人說它激發出建立世界政府,甚至創造一門世界語言的烏托邦設想。另一位美國宇航員拉塞爾·施韋卡特也評述說,這個圖像所傳達的是“全局最為重要,地球是一個整體,它如此美麗。你期望自己可以兩只手各牽一個人,他們可以是各種沖突中互不相讓的對立方,然后對他們說:‘看,從這個角度看地球,看著它,究竟什么是重要的呢?’”
“藍色彈珠”面世之后18年,當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正接近太陽系邊緣將要遠離冥王星時,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和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建議,不妨讓“旅行者1號”轉一下身,以便最后能夠拍上一張太陽系的“全家福”。
這事辦成了,時間定格在1990年2月14日,場景同樣令人震撼。不過,這回地球不復是“阿波羅17號”(從近月球處)看上去那樣充滿整個鏡頭——遠在64億公里之外的它,只是懸浮在太陽系漆黑背景中的小小的一個點。
這張照片雖然沒有“藍色彈珠”那么靚麗,但因由薩根別有深意首創的一個命名——“暗淡藍點”(Pale Blue Dot),它也贏得了盛名:特指從太空中遙望所見之地球形象。薩根曾就“藍色彈珠”和“暗淡藍點”做過一番評述:這些照片有助于喚醒我們對行星的迷糊意識。它們提供無可爭辯的證據,表明我們大家同在一顆脆弱的行星上面。它們提醒我們,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是。我們有責任更友好地相處,并且要保護和珍惜這個淡藍色的光點——這是我們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園。
薩根在1994年出版的《暗淡藍點:探尋人類的太空家園》一書,“講述的是對我們的坐標、我們在宇宙中地位的一種新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仍然只是緩慢地為人們所接受。”書之最后一章“踮著腳穿過銀河系”,以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作者對人類未來太空家園的長遠設想,同樣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