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真華, 鐘利軍, 鄭蜀云, 杜賢明, 王軍文, 姚金寶, 尹志亮, 江亮輝
(1.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江西省經濟作物研究所/江西省蠶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西 南昌 330202; 2.江西井岡蠶種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 330200)
【研究意義】目前栽桑養蠶仍是很多農村的支柱產業之一,特別是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家蠶人工飼料育是具有時代變革意義的養蠶新技術,改變了幾千年來的傳統蠶桑產業生產模式,革新了傳統的“先栽桑,后養蠶”的生產模式,使養蠶生產擺脫了季節與自然條件的限制,可實現全年連續養蠶,開辟了一條顯著提高養蠶生產效率的新途徑[1-3]。推廣人工飼料養蠶是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蠶桑生產的必然之路,對保障絲綢業原料繭供應極其重要[4]。家蠶對人工飼料的適應性是制約現代蠶業人工飼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家蠶品種對人工飼料飼育方式的適應性及飼養效果,對桑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進展】有研究表明,家蠶對人工飼料的攝食和適應性因家蠶品種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5-7],家蠶人工飼料及其飼養技術正逐步向實用化轉變[2],但仍存在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如通過審定的人工飼料適應飼育蠶的品種較少,大蠶飼料成本相對較高,影響該技術的推廣應用。2019年在江西蠶區開展了兩廣2號和桂蠶5號的人工飼料育技術研究,取得了初步成功[8-9]。【研究切入點】不同家蠶品種對人工飼料攝食和適應性差異較大,探究江西省生產上應用的菁松A、菁松B和皓月A等12個家蠶品種對人工飼料飼育方式的適應性及飼養效果。【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探明菁松A、菁松B和皓月A等12個家蠶品種對1~2齡、1~4齡和全齡人工飼料育的效果,以期為生產應用及育種提供技術支撐。
1.1.1 家蠶品種 12個家蠶品種分別為江西省生產應用的菁松A、菁松B、皓月A、皓月B、秋豐A、秋豐F、白玉B、白玉C、芙蓉、湘暉、932和7532共計12個家蠶品種(各品種依次用代號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和212表示),由江西井岡蠶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1.2 人工飼料 粉狀人工飼料,購自重慶正佳飼料有限公司。
1.1.3 桑葉 強桑一號桑葉(樹齡12 a,中低干樹型養成,株行距為0.50 m×2.30 m),采自江西省蠶桑茶葉研究所桑樹品種園。
1.2.1 飼育方式 飼育方式共設3個處理,處理1,1~2齡人工飼料育、3~5齡桑葉育;處理2,1~4齡人工飼料育、5齡桑葉育;處理3,全齡人工飼料育;菁松A、菁松B和皓月A等12個家蠶品種(201~212)共計36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
1.2.2 人工飼料的制備 收蟻前1 d,將粉狀人工飼料倒入已消毒容器中,按飼料重量1.7倍左右比例加入涼開水充分攪拌均勻,調制好后裝入38 cm×80 cm塑料保鮮袋,每袋重量約6 kg,裝袋后搟平封口。將調制好飼料塊放入蒸氣蒸飯柜內,每格放1塊,蒸煮60 min后使其自然冷卻,即為熟化后的濕體飼料,濕體飼料可置于4~5℃冰柜(冰箱)中冷藏,冷藏期限為10 d左右。飼喂時根據蠶齡將濕體飼料切成條或塊:1齡蠶,切成寬0.5 cm、厚0.5 cm、長1 cm的小方塊飼喂;2~3齡蠶,切成寬0.6 cm、厚0.6 cm、長3~5 cm的長條飼喂;4~5齡蠶,切成寬1 cm、厚1 cm、長10 cm的長條飼喂。
1.2.3 收蟻 蠶種于2021年4月1日出庫催青,4月11日收蟻。蠶種黑暗時用綿紙包種,收蟻時采用紙包法收蟻,即將有蟻蠶的一面朝上平放,撒上飼料即可。
1.2.4 家蠶飼養
1) 1~2齡人工飼料育、3~5齡桑葉育。1~2齡采用塑料飼育盒上覆蓋黑布暗飼育,其飼育溫度為84~86℉,相對濕度為85%~90%。1齡和2齡各喂食飼料1次。每齡期調換1次各區位置,以保證各區飼育溫度相同。2齡眠止桑時對蠶體和蠶座撒1層新鮮石灰粉進行消毒,讓眠中剩余飼料干燥,避免早起蠶偷食飼料造成發育不整齊。3齡起實行一日二回桑葉育。3齡采用塑料飼育盒上蓋薄膜防干育,飼育溫度為81℉,相對濕度為80%;4齡飼養溫度為77~78℉,相對濕度為70%~75%;5齡飼養溫度為77℉,相對濕度為65%~70%。3齡眠、3齡起各除沙1次,4齡眠除沙1次,5齡起蠶除沙1次,5齡后每兩天除沙1次,熟蠶用塑料折蔟上蔟結繭。
2) 1~4齡人工飼料育、5齡桑葉育。1~2齡采用塑料飼育盒上覆蓋黑布暗飼育,3~4齡采用半封閉飼育。1~3齡飼育溫度為84~86℉,相對濕度為85%~90%;4齡飼育溫度為78~79℉、干濕差60%~65%。1~2齡每齡各飼喂1次,3~4齡每齡各飼喂2次。每齡期調換1次各區位置,以保證各區飼育溫度相同。2齡眠、3齡眠、4齡眠止桑時對蠶體和蠶座撒1層新鮮石灰粉進行消毒,讓眠中剩余飼料干燥,避免早起蠶偷食造成發育不整齊。5齡開始每日給桑二回。5齡飼養溫度為77℉,相對濕度為65%~70%。4齡眠除沙1次,5齡起蠶除沙1次,5齡后每2 d除沙1次。5齡常規桑葉飼養,熟蠶用塑料折蔟上蔟結繭。
3) 全齡人工飼料育。1~2齡采用塑料飼育盒上覆蓋黑布暗飼育,3~4齡采用半封閉飼育。1~3齡飼育溫度為84~86℉,相對濕度為85%~90%,4齡溫度為78~79℉、相對濕度60%~65%,5齡77~78℉,相對濕度60%~65%。1~2齡每齡各飼喂1次,3~4每齡各飼喂2次,5齡每2 d飼喂1次。每齡期調換1次各區位置,以保證各區飼育溫度相同。2齡眠、3齡眠和4齡眠止桑時對蠶體和蠶座撒1層新鮮石灰粉進行消毒,讓眠中剩余飼料干燥,避免早起蠶偷食造成發育不整齊。4齡開始采取透氣育,在蠶座下平放一個方格蔟再喂,讓蠶兒爬到方格蔟上吃食,以利于蠶糞漏到方格蔟下面,避免蠶糞污染飼料。
1.2.5 指標調查與計算 參考家蠶種質資源數據質量控制規范[10]要求調查齡期發育經過時間(h)、幼蟲生命率(%)、死籠率(%)、全繭量(g)、繭層量、繭層率(%)和蟲蛹統一生命率(%),計算方法如下。
全繭量=(25粒雌繭質量+25粒雄繭質量)/50
繭層量=(25粒雌繭皮質量+25粒雄繭皮質量)/50
繭層率=(平均繭層量/平均全繭量)×100%
幼蟲生命率=(結繭蠶數/飼養蠶總頭數)×100%
死籠率=(死籠個體數/調結繭蠶數)×100%
蟲蛹統一生命率=[幼蟲生命率×(1-死籠率)]×100%
從圖1看出,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201~212,下同)的5齡和全齡經過存在差異。5齡經過:1~2齡人工飼料育,201、202和204的5齡經過比其余品種長15~19 h,其余品種的5齡經過均為152 h;1~4齡人工飼料育,203的5齡經過最短,為146.0 h;209、205和210較短,分別為155.0 h、156.0 h和156.0 h;202、206和201較長,分別為179.50 h、181.5 h和184.0 h。全齡人工飼料育,207的5齡經過最短,為126.0 h;204其次,為137.5 h;206和211較長,均為181.5 h,其中207較206短55.5 h。整體看,12個家蠶品種經不同人工飼料飼養后,其5齡發育經過之間差異明顯,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5齡經過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58.0 h。全齡經過:1~2齡人工飼料育,203和205的全齡經過最短,均為607.0 h,較其余品種縮短24.0 h左右;206最長,為631.5 h。1~4齡人工飼料育,205和212的全齡經過最短,均為635.5 h;210和201較長,分別為708.0 h和719.0 h;其余品種為653.5~696.5 h。全齡人工飼料育,205、211和212的全齡經過最短,均為633.0 h;206最長,為720.5 h,全齡經過最大相差87.5 h,其中,202與204間、201與209間相差不大。整體看,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全齡經過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113.5 h。

圖1 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5齡與全齡經過
2.2.1 幼蟲生命率 從圖2看出,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幼蟲生命率存在差異。1~2齡人工飼料育,204、211、209、205、210、208和201的幼蟲生命率較高,分別為98.78%、97.72%、97.34%、97.13%、95.16%、95.01%和93.69%;206最低,為72.96%。1~4齡人工飼料育,209、202和211的幼蟲生命率較高,分別為94.29%、94.08%和92.74%;201最低,僅13.64%。全齡人工飼料育,204和211的幼蟲生命率較高,分別為87.28%和85.94%;201、206和202較低,分別為54.12%、50%和38.05%。整體看,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幼蟲生命率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85.14百分點。

圖2 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幼蟲生命率
2.2.2 死籠率 從圖3可知,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死籠率存在差異。1~2齡人工飼料育,205的死籠率最高,為27.15%;203其次,為8.08%;204第三,為6.98%;202、210和209較低,分別為1.75%、1.34%和1.14%。1~4齡人工飼料育,204、203和208的死籠率較高,分別為74.35%、75.28%和50.11%;212和211較低,分別為5.01%和1.72%。全齡人工飼料育,202、201和206的死籠率較高,分別為15.38%、13.77%和12.63%,204和211較低,分別為4.79%和4.49%。整體看,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死籠率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74.14百分點。

圖3 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死籠率
2.2.3 蟲蛹統一生命率 從圖4看出,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蟲蛹統一生命率存在差異。1~2齡人工飼料育,209、210、211、208和204的蟲蛹統一生命率較高,分別為96.23%、93.88%、93.44%、92.15%和91.91%;205和206較低,分別為70.21%和68.78%。1~4齡人工飼料育,211的蟲蛹統一生命率最高,為91.15%;209其次,為77.52%;201最低,僅9.50%。全齡人工飼料育,204和211的蟲蛹統一生命率較高,分別為83.10%和82.09%;201、206和202較低,分別為46.67、43.68%和32.20%。整體看,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蟲蛹統一生命率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86.73百分點。

圖4 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蟲蛹統一生命率
2.3.1 全繭量 從圖5看出,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全繭量存在差異。1~2齡人工飼料育,202的全繭量最高,為1.57 g/個;201其次,為1.51 g/個;203、205和210較高,分別為1.40 g/個、1.38 g/個和1.36 g/個;212、209和211較低,分別為1.29 g/個、1.28 g/個和1.16 g/個。1~4齡人工飼料育,202、205和201的全繭量較高,分別為1.19 g/個、1.11 g/個和1.06 g/個;209較低,為0.81 g/個。全齡人工飼料育,211和204的全繭量較高,分別為1.04 g/個和1.03 g/個;209最低,為0.61 g/個。整體看,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全繭量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0.96 g/個。

圖5 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全繭量
2.3.2 繭層量 從圖6可知,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繭層量存在差異。1~2齡人工飼料育,202、201和203的

圖6 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繭層量
繭層量較高,分別為0.30 g/個、0.29 g/個和0.28 g/個;206和208其次,均為0.26 g/個;211較低,為0.19 g/個。1~4齡人工飼料育,202、203和205的繭層量較高,分別為0.23 g/個、0.20 g/個和0.20 g/個;209和211較低,均為0.15 g/個。全齡人工飼料育,204和203的繭層量較高,分別為0.19 g/個和0.18 g/個;202和209較低,分別為0.09 g/個和0.08 g/個。整體看,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繭層量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0.22 g/個。
2.3.3 繭層率 從圖7看出,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繭層率存在差異。1~2齡人工飼料育,203、202、201、206和204的繭層率較高,分別為19.98%、19.31%、19.12%、19.07%和19.02%;205和211較低,分別為17.96%和16.33%。1~4齡人工飼料育,203、204和202的繭層率較高,分別為20.20%、19.79%和19.33%;211較低,為15.79%。全齡人工飼料育,204和203的繭層率較高,分別為18.45%和18.18%;210其次,為17.39%;202最低,為9.78%。整體看,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繭層率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10.42百分點。

圖7 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的繭層率
從表1可知,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各指標的變異系數存在差異。1~2齡、1~4齡和全齡人工飼料育家蠶死籠率的變幅均最大,變異系數分別為120.68%、93.99%和40.68%;繭層量、蟲蛹統一生命率和蟲蛹統一生命率其次,分別為12.00%、47.66%和24.51%;全齡經過的變幅均最小,分別為1.49%、3.86%和4.98%;其余指標間變異系數分別為4.94%~10.15%、6.54%~27.99%和10.36%~23.08%。

表1 人工飼料不同飼育方式12個家蠶品種各指標的變異系數
程洋等[6]研究表明,新中·中廣04×日廣03·日廣04、新中·菁松B×R皓月A·R皓月B等8對家蠶雜交組合對人工飼料的適應性存在明顯差異,不同雜交組合在不同方面表現出優勢,綜合篩選出人工飼料適應性和經濟性狀表現最好的雜交組合1個(新中·中廣04×日廣03·日廣04)。劉艷偉等[11]報道,廣西家蠶品種兩廣二號、桂蠶2號和桂蠶N2對1~2齡人工飼料育3~5齡桑葉育的攝食性及適應性好,其中桂蠶N2的適應性最好。曾曉英等[12]對15個家蠶資源種(中系品種5個,日系品種10個)進行人工飼料育適應性篩選試驗,綜合評分前5位的品種依次為RCA、D-2、秋白、皓月和872A。張國政等[13]比較了蠶品種原種的人工飼料適應性,以中系的C27、895、2A、891、菁松和日系的皓月、明珠、7532、1A適應性較好。韓益飛等[14]研究表明,皓月×菁松和優食一號對1~2齡和1~3齡飼料育的適應性均較好,且優食一號的蟻蠶結繭率、良蛹率、粒繭絲長和鮮毛繭出絲率等均高于皓月×菁松,說明不同家蠶品種對同一種人工飼料育或不同人工飼料育的適應性及飼養成績存在明顯差異。研究結果表明,1~2齡、1~4齡和全齡人工飼料飼育后菁松A、菁松B和皓月A等12個家蠶品種的5齡和全齡經過均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58.0 h和113.5 h;幼蟲生命率、死籠率和蟲蛹統一生命率也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85.14百分點、74.14百分點和86.73百分點;全繭量、繭層量和繭層率均差異明顯,各品種間最大相差0.96 g/個、0.22 g/個和10.42百分點;人工飼料不同家蠶飼育方式間死籠率的變幅均最大,變異系數分別為120.68%、93.99%和40.68%,全齡經過的變幅均最小,分別為1.49%、3.86%和4.98%。對人工飼料適應性較好的飼育方式是1~2齡人工飼料育,其次是1~4齡人工飼料育,全齡人工飼料育較差。與姚金寶等[8,14]的研究結論較一致。
1~2齡、1~4齡和全齡人工飼料飼育后菁松A、菁松B和皓月A等12個家蠶品種的齡期經過、生命力、全繭量、繭層量和繭層率等均表現出明顯差異,不同家蠶品種對同一種人工飼料飼育成績也表現出較明顯差異;對人工飼料適應性較好的飼育方式為1~2齡人工飼料育,其次是1~4齡人工飼料育,全齡人工飼料育表現較差;不同人工飼料育家蠶品種均以死籠率的變幅最大,變異系數均>40.00%,全齡經過的變幅最小,變異系數<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