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山超,劉建國
(1.廣東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0000;2.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濟南 250000)
考慮到城市道路交叉口多、車道機非混行等特點,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對不設超高的圓曲線平面半徑的規定值較JTG D20—2017《公路路線設計規范》略大[1],但在實際工程中,城市道路兩側一般為建成區,建筑物標高及街道景觀已定型,在城市道路新建或快速化改造時,仍有部分城市道路因平曲線半徑不滿足需要設置超高,超高緩和段排水是否通暢將直接影響道路行車安全,且極大地影響了路面結構層的使用壽命,通過縱斷面控制、加強其他排水措施成為解決超高緩和段排水的重要技術手段。
排水坡度和排水徑流長度為影響道路排水的最直接因素[2],排水坡度為道路路面合成坡度,與道路設計縱斷面、道路橫坡、超高漸變有關,道路縱坡不宜設置過小;同時考慮到城市橋梁下部往往設置有輔道,過大的縱坡將引起梁底凈空變化過大,道路縱坡又不宜設置過大,超高過渡段有必要進行合理的縱斷面設計。
縱坡與超高或橫坡度組成的坡度稱為合成坡度。合成坡度按照式(1)計算:

式中,jr為合成坡度;is為超高橫坡度;j為縱坡度。
在超高漸變段范圍內,因道路表面超高漸變會產生超高漸變附加縱坡jf,選取任一車道截面,超高漸變附加縱坡jf與道路縱坡度jd位于同一平面,該平面垂直于道路橫斷面,縱坡度j為道路縱坡度jd與超高漸變附加縱坡度jf的合成縱坡,縱坡度j與道路縱坡度jd夾角為θ1,縱坡度j與超高漸變附加縱坡度jf夾角為θ2,根據矢量計算規則:

因θ1、θ2非常小,或幾近于180°,故有:

則有縱坡度:

距離旋轉軸某處超高附加縱坡jf即為該處縱坡超高漸變率Pb,得出:

式中,jr為合成坡度;is為超高橫坡度;jd為道路縱坡度;b為距離超高旋轉軸的距離;Lc為路線長度;Δi為路線長度范圍內橫坡差;Pb為距離超高旋轉軸距離為b時的超高漸變率(即該處超高附加縱坡)。
根據合成縱坡公式可知,在保持道路縱坡和超高漸變附加縱坡一致的前提下,超高橫坡越小,對應合成縱坡越小,超高橫坡為0時,合成縱坡越小,路面排水越不利。對于超高緩和段,特別是S形平曲線設置超高的情形,必然存在路面橫坡由外傾到內傾的過渡,在超高過渡段內也必然存在一段橫坡很小的路段。
根據以上分析,超高橫坡為0的斷面即為超高緩和段范圍內最不利排水斷面,此時合成縱坡:

即最不利合成縱坡:

超高附加縱坡jf和道路縱坡jd均為存在方向和大小的矢量。當超高附加縱坡jf與道路縱坡jd同向,即都為上坡或都為下坡時,合成縱坡為兩者疊加,對排水是有利的;而當超高附加縱坡jf與道路縱坡jd反向,即一個上坡,另一個為下坡時,合成縱坡為兩者差值,是一個削減了的不利組合,對排水是不利的[3]。對于S形反向曲線的超高緩和段而言,在超高橫坡為0的前后路段,必然是一側為有利組合,另一側存在不利組合。
綜上分析可知,在考慮排水情況下進行縱斷面分析及設計時,超高橫坡為0的橫斷面下,超高附加縱坡jf與道路縱坡jd反向時對排水最為不利。
根據某點超高附加縱坡計算式可知,同一橫斷面上,最大超高附加縱坡位于距離超高旋轉軸最遠的點上,因此,在分析最不利排水條件時,可選擇位于超高橫坡為0的斷面上,且距離旋轉軸最外側的點,此時該點超高附加縱坡即為超高漸變率Pb。當最不利排水條件下的縱坡滿足排水要求的組合縱坡時,其他特征點也能滿足。
根據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的相應要求,考慮到城市道路通常低于兩側街坊,兩側街坊的雨水排向車行道兩側的雨水口,再由地下的連通管到雨水管道排入水體,因此,道路最小縱坡應是能保證排水和防止管道淤塞所需的最小縱坡,其值為0.3%。若道路縱坡小于最小縱坡值,則管道的埋深必將隨著管道的長度而加深。為避免其埋設過深所致的土方量增大和施工困難,規范規定城市道路的最小縱坡不宜小于0.3%。
規范規定的最小超高漸變率1/330,即路面最外邊緣的超高附加縱坡約為0.3%,這與規范中對最小縱坡不宜小于0.3%的規定要求一致,其目的均從利于排水的角度考慮[4-5]。
因此,為保證超高緩和段和全路段排水的順暢,要求最不利合成縱坡不應小于0.3%,即要求:

可知,為保證排水順暢,道路縱坡需滿足如下條件:

綜上,在實際工程應用時,為保證最不利條件下超高緩和段排水順暢,建議道路設計縱坡值不小于0.3%+超高漸變率Pb。
一些既有道路平面或縱斷面已無法調整,道路擴建拼寬后匯水面積增加,徑流路徑加長,或設計階段條件受限,存在道路設計縱坡值小于建議值(0.3%+超高漸變率Pb)的情況,為避免排水不暢,在超高緩和段積水或形成水膜,影響行車安全,可采取其他措施增強排水,保證道路行車安全。具體技術措施如下。
為提高道路行車安全,在道路超高即超高緩和路段增設豎向減速標線、振蕩減速帶等交安措施,通過行車速度控制減少因路面積水、路面水膜生成而發生的打滑事故,同時路面振蕩標線凸起會形成排水通道,減少路面積水[6]。
在排水不利的某些超高緩和段范圍可采用透水瀝青、超高性能排水磨耗層等透水鋪裝,路面水通過路面結構空隙匯入路面結構排水通道,避免路面積水和水膜形成。
采用專用刻槽機械,在路面開槽,形成截水溝,再采用透水型混合料對截水溝進行回填。路面積水能通過截水溝表面下滲,再經由路面連通槽體向路面兩側匯集,進入兩側積水管,進而減少路面積水。
防滑鋪裝是將一種特殊的高分子黏合劑涂抹于路面,并敷上耐磨骨料,以精確的數量鋪設而形成的防滑鋪裝。該類鋪裝具有一定的透水型,且摩阻力大。
中山坦洲快線(一期)工程起點位于金字山互通,由北往南利用城桂公路、沙坦公路線位展線,終點接龍塘互通。途徑中山市東區、五桂山街道、三鄉鎮和坦洲鎮(見圖1)。在舊路上進行快速化改造,實現主線快速化功能,同時對地面道路進行改擴建,實現城市道路功能。項目全長27.597 km,主線采用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兼顧城市快速路標準建設,主線設計速度為80 km/h,高架橋斷面寬度26 m(見圖2),輔道采用城市次干路標準,設計速度40 km/h,全線快速化道路以橋梁為主,主線橋梁占全線長度77.9%。

圖1 項目地理位置圖

圖2 標準橫斷面設計圖
因項目周邊路網、城鎮布局已經形成,走廊帶空間有限,且沿道路兩側大部分路段已經完成了修建性控制規劃,項目建設利用舊路平面線形進行快速化改造,只對局部半徑較小處做了優化,最小半徑360 m。
考慮到項目設置高架橋路段較長,部分路段穿越城區,為提高橋下行車舒適性,減少司乘壓抑感,過城區一般路段主線路段縱斷面按照橋下凈空7 m控制。
主線對應超高值選取原則見表1。

表1 主線對應超高值選取原則
項目K15~K16路段位于中山市三鄉鎮城區路段,兩側房屋密集,為減少征拆,該路段維持既有道路線形,存在連續S彎,平曲線半徑360 m,最大超高5%,緩和曲線段長140 m,半幅車道寬12.25 m,橋梁段主路設計高程及超高旋轉軸位于中央防撞墩邊緣處,經計算,該路段超高橫坡為0路段,超高漸變率1/233.2。
同時該路段至項目終點設置長12.7 km長連續橋梁段,加之該路段輔道地面縱坡較大,且與主線縱坡走向相反,為控制橋下輔道凈空及主線縱斷面線形,主線段不能設置較大縱坡,設計縱坡取值0.3%。
珠三角地區濕熱多雨,項目建成通車一段時間后,在經歷強降雨時,該典型超高緩和路段存在雨水消散慢,易產生水膜附著現象。
該路段在設計階段建設條件受限,設計縱坡取值小于0.3%+超高漸變率Pb,即0.73%,排水狀況不利。
為保證項目運行安全,針對該典型超高緩和段存在的排水不利情況,主要通過增加設置交安設施予以改善,具體改善措施如下:
1)超高緩和段加密、疏通中央分隔護欄橫向過水通道;
2)該典型路段設置限速60 km/h;
3)完善該典型路段豎向減速標線、振蕩減速帶。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多雨區城市道路超高設置路段會不斷新增,超高緩和路段排水問題將愈發凸顯。本文系統地分析了超高漸變路段最不利排水條件,各類組合坡度與路面排水的關系,為保證城市道路超高緩和段排水順暢,建議采用的關鍵技術措施如下:
1)建議超高緩和路段道路設計縱坡值不小于0.3%+超高漸變率Pb;
2)道路平面、縱斷面條件受限時,可采用增設交安設施、透水防滑鋪裝或透水型截水溝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