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涼涼
幼兒正身處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幼兒學前教育階段中,加強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與鍛煉,不但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對促進幼兒認知發展同樣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小班幼兒的年齡相對較小,這就使絕大多數的幼兒在實際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自身年齡與思維能力發展的局限,難以實現深度學習與高效學習。這不但會嚴重限制小班幼兒語言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對幼兒語言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造成打擊,致使幼兒的語言學習能力下降,難以實現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因此,針對當前小班幼兒語言學習中所存在的這一問題,積極探究與探索有效語言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與關鍵。鑒于此,本文將以思維導圖為例,從分析思維導圖在小班幼兒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出發,對思維導圖在小班幼兒語言學習中的有效應用方法與策略展開探索,旨在提高小班幼兒語言教學質量,促進與推動小班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一、思維導圖的內涵
思維導圖是一種應用圖表工具來實現發散思維表達的工具。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思維導圖可借助圖文結合的優勢,將各級主題之間的隸屬、層級等相關關系,以層級圖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此促使學習者建立起合理的關鍵詞與圖像、顏色與圖形等的記憶鏈接。隨著近幾年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學創新與教學改革已然成為當今教育界中最為熱點的話題,這就使思維導圖這一優良學習工具在我國現代教育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在學校課程教學中合理應用思維導圖展開教學活動,不但能有效激活學習者的左右腦機能,促使學習者在分析與總結記憶、閱讀、思維規律的過程中實現科學與藝術、想象與邏輯的平衡發展,同樣也有助于促進學習者思維的形象化,提升學習者的思維水平與邏輯能力。但就目前的思維導圖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其普遍被應用于中小學等教育學段中,在目前的幼兒學前教育中其應用尚未實現全面普及。這就使絕大多數幼兒教師對其的應用意義、作用與應用策略等方面仍存在認識不明確等問題,致使其優勢難以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揮。因此,為確保思維導圖的應用價值能在小班幼兒語言教學中最大限度發揮作用,身為教學活動組織者與幼兒發展促進者、引導者的小班幼兒教師,在實際的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就必須加強對思維導圖的深度探究與探索實踐,結合小班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與認知發展水平,開展合理的語言教學活動設計和組織,以此來有效提升小班幼兒的語言教學效果,促進小班幼兒語言學習水平與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思維導圖有助于促進幼兒思維發展
依據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所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小班幼兒的思維發展尚處于逐步擺脫直覺行動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發展的轉化階段,這就使幼兒在實際的認知學習與思維活動中往往僅能依賴于已知的知識進行問題的思考、歸類、排序、判斷以及推理。而幼兒語言的學習是一種建立在思維發散、活躍基礎上的思維活動,這就使絕大多數的小班幼兒在實際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自身年齡特點與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而難以實現深入。這不僅不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發展,對幼兒思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的提升同樣也會帶去不同程度的阻礙。而萬幸的是,幼兒在進行語言學習時,往往會在思維活動中進行多種心智操作,如分析、比較、概括等,這與思維導圖繪制時所需進行的思維活動高度一致。在小班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合理應用思維導圖去引導與組織幼兒展開語言學習活動,便能以此為教學切入點有效鍛煉與提升幼兒思維的邏輯性、條理性以及抽象性,從而在促進幼兒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提升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語言學習水平與效率。
如,分析指的是將腦海中的整體事物進行有條理的分解,再加以認識的過程。在小班幼兒語言教學中引導幼兒繪制思維導圖,幼兒便能根據自己的想法與認識按照一定的順序或屬性對語言內容進行分類。如此一來,幼兒的思路便會更加清晰,其思維也會更具條理性。綜合,指的是將個別屬性、個別方面進行結合,構成整體的過程。在引導幼兒繪制語言知識思維導圖時,幼兒能從主題出發,對圍繞主題的各個因素進行思考。比較與抽象指的是明確事物相同或不同之處的過程,并在比較的基礎上分離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在小班幼兒語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繪制雙重泡泡思維導圖的方式對語言知識進行對比與比較,以此來促使幼兒更清楚地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性與共同點。概括,指的是在抽象的基礎上將部分事物的共有本質特征結合起來,并合理地推廣到其他同類事物上的過程。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抓住語言知識的關鍵,通過聯想或想象的方式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在提升幼兒語言學習效率的同時,更為有效地鍛煉與提升幼兒思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具體化,指的是在概括基礎上,將對事物的一般認識合理地應用到相應的個別事物上。幼兒在繪制語言知識思維導圖時,其個性化特征便會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不僅充分體現了幼兒個體思維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其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也會在此過程中得到相應的提升與增強。
三、思維導圖在小班幼兒語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在文學作品理解中的應用
小班幼兒的年齡相對較小,這就使幼兒無論是在學習上、思考上,還是在認知上都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因此,為在滿足幼兒思維認識需求的同時,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獨立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小班幼兒教師在實際的幼兒語言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為幼兒提供一定的“教學支架”,來幫助幼兒理解與認識幼兒語言學習中一些文學作品的內容、意境以及情感,以此實現幼兒語言學習能力與效率的有效提升。在以往的小班幼兒語言教學中,絕大多數的小班幼兒教師往往會應用多媒體教學或圖譜教學的形式,將幼兒文字作品中晦澀難懂的文字,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雖然此類教學方式能有效深化幼兒對文字內容的理解與認識,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種教學手段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發散思維能力的發展,致使幼兒的獨立思維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和增強。而在幼兒文學作品教學中,合理地應用思維導圖,便能在很大程度上轉化與改善這一語言教學問題。
相較于以上兩種教學方法,思維導圖具有具體、簡潔、概括、發散的優勢。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以此為教學支架展開教學活動設計,不但能促使幼兒建立起良好的文字與圖形、文字與文字的聯系,同樣也有助于幼兒對文學作品結構感知與體會的深化,從而在引導幼兒深度感受與感知文學作品語言、詞匯、句式等細節的同時,實現思維能力的有效發散與活躍。這不僅有助于幼兒語言學習效率的提升,對幼兒思維、認知以及心智的發展同樣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
如在《太陽與月亮》這一詩歌教學中,小班幼兒教師就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展開教學活動設計,促使幼兒在思維導圖的引導與啟發下更為深入地掌握與體會太陽與月亮的關系,建立起形象的白天與夜晚的認識。
首先,教師朗讀詩歌,幼兒聽,“太陽出來了,小花醒來了,小鳥醒來了,小兔醒來了,白天真熱鬧。月亮出來了,小花睡著了,小鳥睡著了,小兔睡著了,夜晚輕悄悄。”并向幼兒提出具有引導性與啟發性的教學問題,“你們在詩歌中聽到了什么?太陽出來了,誰醒來了?白天怎么樣?月亮出來了,誰睡著了?夜晚怎么樣?”等,以此來促使幼兒在教師問題的啟發與引導下,自覺主動地對白天熱鬧場景與夜晚安靜場景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組織幼兒分別以白天與夜晚為關鍵詞,將太陽、小鳥、小兔、小花等事物的動作記錄下來,以此來為幼兒思維導圖的繪制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其次,則可引導幼兒繪制“雙重泡泡”的思維導圖,繪制“太陽”“月亮”的圖案,并將其粘貼在“白天”與“黑夜”兩個關鍵詞的下方,并按照詩歌的文字描述順序,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將小鳥、小花、小兔子在白天、夜晚中的行為表現表示出來,以此來更為有效地增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促使幼兒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驗與感知白天熱鬧與夜晚安靜的意境。在此之后,教師則要引導幼兒進行詩歌朗誦,促使幼兒在朗誦過程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結構,提升幼兒的語言學習水平與效率。
最后,幼兒教師則可引導幼兒自由發揮自己的聯想與想象,結合詩歌的結構形式進行自主創作,并將自己想象到的事物在白天、夜晚中的表現合理地填到對應的思維導圖中,從而在實現幼兒語言教學拓展與延伸的同時,更好地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
(二)在文學想象創編中的應用
在幼兒語言教學中,大部分的幼兒文學作品都具有想象豐富、生動形象、結構整齊的特點,這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影響。然而,在以往的小班幼兒語言教學中,大多數的幼兒教師往往會將語言教學目標定位在復述、朗誦上,而忽視了幼兒對文學作品的創編、仿編等,致使幼兒的語言學習難以實現深入。這不僅不利于幼兒詞匯量的豐富,對幼兒的認知發展與思維能力提升同樣也會造成消極影響與阻礙。因此,為確保幼兒能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實現更為深入的文學作品認識,為幼兒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持續發展與提升提供更為堅實的教學保障,小班幼兒教師就必須借助思維導圖的優勢與功能為幼兒立體、形象地呈現文學作品整體結構,以此來更好地深化幼兒的語言學習感受,促使幼兒在深刻把握詞匯屬性、句式結構、文學想象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生成良好的文學創編欲望和興趣。
如,在教學《布谷鳥》一文時,小班幼兒教師就可應用思維導圖引導幼兒進行文學鑒賞與創編。首先,欣賞作品,體會文字的意境之美。“布谷鳥是怎樣叫的?布谷鳥叫后,什么來了?什么青了?什么長了?什么開了?布谷鳥的叫聲和什么詞語相似?什么像春天里的鮮花?”以此來促使幼兒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深入理解與體會作品的內涵,體會作品的意境與情感。其次,出示思維導圖,引導幼兒看著思維導圖朗讀作品內容。并提問:“為什么布谷鳥一叫,山青了?花開了?小苗長了?”促使幼兒在朗讀中感知與感受春天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最后,出示小草、小樹等圖像卡片,引導幼兒根據卡片內容,結合詩歌結構創編詩句,并提問:“除了這些,你認為在布谷鳥叫后,還有誰會發生變化呢?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促使幼兒發揮想象與聯想進行自由創作。在這一活動中,幼兒教師雖未利用思維導圖對幼兒進行直接的思維引導,但在實際的語言學習過程中,幼兒仍可依據教師教學問題的設置與在思維導圖的啟發進行自主想象與合理聯想,然后再進行詩句創編。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幼兒實現對文學作品內容的深入理解與感知,對促使幼兒思維實現立體化、想象實現可視化同樣也有著積極作用。
(三)在口語語言表達中的應用
在小班幼兒教學中,組織與開展幼兒語言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鍛煉與提升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但由于小班幼兒的思維能力與認知能力存在一定的發展局限性,因此絕大多數的幼兒往往難以在具體語境中有組織地進行語言表達。因此,小班幼兒教師在組織語言語言教學活動時,便要針對幼兒所存在的這一認知發展水平,合理應用思維導圖去幫助幼兒梳理想法,為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語言表達機會與講述空間,以此來更好地梳理幼兒的語言表達思路,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在教學《打招呼》一課后,小班幼兒教師可組織情境模擬的語言表達活動,讓幼兒在具體的語境中結合思維導圖的提示,掌握和別人打招呼的正確方式,并積極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說出更多的打招呼禮貌用語,以此來促使幼兒在一問一答、一言一語中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鍛煉與提升。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引導幼兒將更多的打招呼用語補充到思維導圖中,并合理劃分不同招呼用語的正確應用語境,以此來有效鍛煉幼兒的語言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班幼兒語言教學中有效應用思維導圖,不但能借助思維導圖的思維引導優勢鍛煉小班幼兒的思維能力,促進幼兒獨立思維、抽象思維以及發散思維的發展,對提升小班幼兒語言教學質量、增強幼兒語言學習能力、鍛煉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同樣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身為新時期下的小班幼兒教師,在組織與開展幼兒語言學習活動之時,必須重視起對思維導圖的合理應用與有效實踐,從而在充分發揮其語言教學優勢與功能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小班幼兒語言教學形式,優化語言教學內容,以此來確保小班幼兒能在語言學習中獲得豐富的語言經驗,實現能力與素質的綜合提升與身心的健康成長。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