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忠
在深度學習理念中重點關注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通過促使新舊知識形成聯系而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點滿足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的實際特征與基本要求。落實深度學習,能為培育學生英語素養、發展學生英語思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也與深度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結合此教學背景,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以深度學習為基本路徑出發所展開的教學將更為有效,教師應結合深度學習的實際優勢對此問題需要進行持續性的探究。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
1976年首次提出深度學習一詞,提出此概念的教育家認為深度學習具體指的是學生在展開學習活動時將學習重點放在關注內容間的聯系,強調意義、注重理解方面上。經過不斷的發展,深度學習一詞在新時代的教育體系中也得到了新的詮釋。國內外學者在經過深入研究之后提出,深度學習,主要指的是以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學習者能夠根據所掌握的思維知識作出批判和質疑,并通過進一步研究之后將其納入認知結構中,在多種思維知識間形成聯結、進行決策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滲透與傳統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有所不同,對緩解學生學習壓力、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方面發揮出一定的價值,也為核心素養教育的貫徹與落實提供了奠基作用。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以深度學習為主導,促使學生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內,為學生搭建適合其學習、探究、思考的環境,供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的解讀,進而為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做出有效輔助。
二、深度學習的基本特征
根據深度學習的概念與內涵,對深度學習加以研究可以發現,深度學習中存在著這樣的一些特點:一是聯想和結構,具體所指的就是深度學習并不是單一、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將處于認識結構中的知識被喚醒并被合理使用的;二是意識活動與感受活動,具體是指以學習者為主導的活動感受,如學習者在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內在感受;三是實質與變式,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抓住教學內容的實質歸屬,從而充分了解知識點間的內在關聯性,并且結合知識推出若干變式,最終對所學內容進行內化、生成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四是遷移與應用,具體解決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知識轉化為個體經驗的整個過程,學生通過完成學習活動,將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當中,并且根據知識的實際特點嘗試著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外化處理;五是價值與評判,在此特征中深度學習有助于學生建立合理的價值觀,在發展學生核心素質的同時又輔助學生更有根據地評價學習知識內容。
三、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
通過觀察初中階段閱讀教學的實踐情況可以看出,在現階段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某些問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品質,在發展學生綜合能力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束縛性。經過實踐分析后,發現具體問題為以下幾點。
(一)教學模式單一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中,考慮英語閱讀教學作為重要的教學板塊,對培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信息分析能力、閱讀能力都有著非常關鍵的價值,教師要把握好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整體方向,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從而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但是部分教師未能重視這一點,在設計教學課堂時依舊運用平鋪直敘的方式講解知識點、為學生搭建閱讀的平臺。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閱讀英語文章、解析閱讀文本變成了一項單一、乏味的任務,很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陳舊的教學模式也會讓學生認為學習英語知識、進行英語閱讀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愿意保持一定的探究性參與到閱讀學習活動中,在此教學課堂內所獲得的教學效果自然無法達到理想的標準。
(二)缺乏對學生閱讀學習的指導
初中生在基礎知識方面基本可以達到標準水平,但是因為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學習積極性或閱讀能力,導致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效果也各不相同。此時,教師必須給予學生針對性的閱讀指導,幫助學生突破閱讀的壁壘,并切實感受到讀書的真正價值。但由于部分教師并沒有注意這一問題,在進行教學時也沒有對學生的閱讀練習進行正確引導,從而出現了學生閱讀學習的效果不佳、彼此閱讀學習水平存在著差距這樣的問題,最終在影響學生正常讀寫學習的同時,也會為學生整個英語學習留下隱患。
(三)學生學習興趣匱乏
從初中階段學生的角度來講,對某一事物擁有較強的興趣,是其對此事物保持探究熱情的重要動機,在初中英語閱讀學習過程中則更是如此。而經過實際觀察后發現,部分學生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中的表現并不是十分積極,對學習缺乏一定的興趣,導致學生在遇到閱讀困難時便非常容易放棄,尤其是在閱讀一些有深度的英語文章時,學生解析文章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此時對學習英語知識、進行英語閱讀學習也存在著抵觸情緒,這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四、聚焦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一)加強文本解析,拓展學習廣度
結合教學模式單一這一問題,教師一定要加強重視,改變傳統教學中為學生帶來的束縛性,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英語知識、進行英語閱讀的樂趣。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加強文本解析的形式設計教學課堂,以此方式拓展學習的廣度,使學習者接觸到更多且興趣十足的英文知識點。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也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英文這門語言的魅力,為學生在后期主動進行教學活動也奠定下了扎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An Invitation to the Cinema”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本模塊主要以討論飲食為主題,以邀請、建議作為主要功能目標,通過完成本模塊的學習,培育學生閱讀這類文體的能力,學生也可以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掌握發出邀請以及提出建議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解讀本部分內容的文本,一邊解析文本,一邊對學生的學習做出指導與啟發,帶領學生加強對功能性句型would you like...?/That's a good/great idea.的理解,并且可掌握重點句子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Let's go in the evening .It's at the camera .It's on Sunday.通過有側重點地解讀文本,輔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這樣的過程將更為有效地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同時,教師也可以針對我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方面存在的不同,展開拓展性的知識講解,為學生展示提前收集的飲食差異習慣文章,帶領學生進行解讀與分析,從而以此形式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也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僅僅圍繞著教材角度出發設計教學課堂的單一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生動靈活的學習空間,完成閱讀學習。
(二)實現多維研讀,增強針對性指導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加深思維感受和生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是十分關鍵的,對實現理想的學習目標也將奠定更堅實的基礎。因此,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實際特點,教師便可以設計多維研讀教學,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認識。在具體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What?Why?How?這三個維度去進行思考與探究,從而以深度學習的形式強化學生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Education ”的相關知識點時,正式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著進行多層閱讀,并且通過閱讀完成下列相關活動:
(1)Help poor children go to school;(2)Talking about education;(3)Describing life for poor families。當學生完成閱讀之后,教師提出問題邀請學生解答:Why can't some children receive education?通過問題進行輔助,可發揮問題的啟發性作用,促使學生更深入地展開學習活動,并精準地掌握文章的重點和要點,幫助學生了解文章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寫作內涵。這樣既能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厚度,也能通過問題予以學生針對性的指導,解決部分學生不知如何閱讀或難以掌握閱讀方向這一問題,讓學生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對所閱讀的文本產生新的閱讀體驗,也為學生獲得理想閱讀成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文化滲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以深度學習形式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要重點關注的一個基本目標,只有對所學知識內容產生足夠的興趣,學生才能結合深度學習的引領完成高質量的學習活動,同時也能為發展學生綜合能力、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提供幫助。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課堂時便可充分發揮英語這門語言學科的獨特優勢,以加強文化滲透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創設深度學習的良好空間。
例如,在設計延伸主題,帶領學生探討“Protection of wild animals”這一問題時,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準備一篇同主題的文章“Investigation Report on Wildlife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在正式講解知識內容之前,為了促使學生產生新思考、展開深度學習,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和圖片,一邊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和圖片,一邊以語言引導的形式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學習:“Our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in protecting wild animals. So what is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wild animals?”教師的引導和視頻圖片的視覺刺激,將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將會結合之前所了解過的知識與內容展開分析與探究,進而對教師準備的拓展文章進行閱讀與解析。教師可提出問題:“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protecting wild animals?”由此方式深化研究這一問題,共同解讀同一問題的不同起源。在此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來講,超出課本以外的內容將非常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讓學生認識到了世界的多樣性,響應本課主題的同時為學生奠定了堅實的閱讀基礎。為了實現對此教學課堂的延伸,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收集與此部分內容相關的文章信息,整理成一篇英文報告,在后期展開教學時讓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閱讀彼此設計的研究報告,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解析,這也將充分突顯閱讀學習的實際能效、升華整體教學質量。
(四)合理調整閱讀流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展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合理的閱讀流程主要包含讀前、讀中和讀后這三個部分,通過細化調節這三個部分的教學形式,可有效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同時,滲透深度學習理念也與這三部分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在正式展開閱讀教學之前,教師首先可以通過設計who-question和how-question引導學生進行分組,使其了解閱讀文本中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以及經過和結果,于此過程中充分表達個人意見,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各個小組學生互相補充各小組的發言內容;而在閱讀過文本以后,教師則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小組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記錄。
例如,在講解“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知識內容設計下列幾個問題:
1)What are your family rules?
2)What can/can't you do after school?
3)If? you can't do what you like, will you be happy?
4)Can teenagers decide what clothes to buy?
5)Should I be allowed to make my own decisions ?
在進行辯論的過程中,雖然各組學生可以通過辯論得出相應的答案,但關于第五個問題的發言卻極易產生矛盾。原因主要在于,第五個問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分歧性。有的學生提出應該“同意”,有的學生給出的結論是“不同意”,還有的學生給出的結論是“不確定”。表示認同的學生大多認為,人類在青少年階段已經形成了獨立意識,對于各類事物也產生了較為明確的認知,因此應當擁有個人的權利對問題作出選擇;而表示不同意的學生則認為,青少年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能力,但是閱歷過淺,很難預料到自主選擇之后容易產生的多種問題,所以青少年不應該對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承擔主導權;而一些給出不確定說法的學生則認為,需要結合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重要事情要依靠家長作出判斷,購物、穿衣這類小事是可以自己決定的。經過設計此種分階段的閱讀流程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既能給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空間、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同時通過具有分歧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也能促進學生展開更有效的深度學習,為發展學生多方面能力、提升整體教學質量帶來實質幫助。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當中,為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使學生通過英語閱讀學習擁有更多收獲,教師要切實把握傳統英語閱讀教學所帶來的束縛性,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對英語教學課堂展開優化,將深度教學的理念真正貫徹落實至初中英語教學中,并且以深度學習為引領培育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輕學生學習的難度,進而為實現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奠定更堅實的基礎。要達到此教學目標,也需要教師在今后展開教學活動時進行持續性的探究,真正融合學生的自然需求,讓英語閱讀教學助力學生獲得更理想的學習成效。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