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飛
(南京曉莊學院濱河實驗學校,江蘇南京 210000)
縱觀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課堂上,教師講的是口若懸河、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學生聽的是昏昏欲睡、東倒西歪、無精打采。課堂上師生狀態的強烈反差,讓我們深感教育的悲哀,這樣的教與學哪有什么質量可言。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與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大有關系,但教師的課堂語言趣味性的缺乏想必也是其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原因。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能使人的精神和思維迅速進入佳境,從而產生清晰的感知、活躍的思維、穩定的情緒及堅定的意志,從而有利于學習的成功。因此,要想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產生濃厚的興趣,離不開教師幽默的語言。幽默不僅是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更是一種高超的表達智慧。它往往用諧趣的手段來表現言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激發聽者的愉悅感、舒適感。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幽默的語言,能夠打破死氣沉沉的局面,最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相聲語言往往通俗易懂、幽默滑稽,既能令人捧腹大笑,又能引起人的反省深思。它通常以幽默通俗的語言形式,將抽象、深奧的人生哲理形象直觀地表達出來,讓人在開懷大笑中受到教育、得到啟迪。相聲語言通常用曲解、示錯、包袱、夸張或荒唐怪誕、自嘲等形式來表現主題。另外,相聲還通過各種語言聲調的變化、豐富的情態語、適當的體態語來表現生活。這些都是值得教師借鑒的地方。
教師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故意曲解,能夠產生妙趣橫生的效果,也能讓學生的記憶得到強化從而輕輕松松地記住這個知識點,還能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比如,教師在講解古詩詞時,可以這樣介紹李白:“在唐朝詩人中,誰的皮膚長得最白?”學生一定會面面相覷,一時很是驚詫,覺得問題荒誕。這時,教師可以說:“肯定是李白呀。因為他的字叫太白嘛。”學生聽了哄堂大笑。字叫“太白”,并不說明皮膚長得白。在這里,教師就是借鑒了相聲中的故意曲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我們在古文教學中講到唐宋八大家時,學生會記漏或者記錯。所以,教師在介紹唐宋八大家的時候,可以有意每次說錯一個,把說錯的代替為某個明星,這樣,學生在哄堂大笑的同時記住了那個被換掉的人。比如,教師可以這樣說:“唐宋八大家有柳宗元、歐陽修、韓愈、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蔡徐坤。”學生聽到后會哄堂大笑,并趕忙糾正,教師假意致歉,師生會心一笑,在輕松風趣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這里就是借鑒了相聲中用示錯來組織包袱的方法。有時候,教師故意說錯往往會起到強調的作用,比正確地表達出來效果更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發現錯誤后馬上查找資料或調動記憶來糾正錯誤,既強化了記憶,又強化了學習,正所謂“有意示錯反難錯,假假真真認其真”。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好夸張或荒唐怪誕的方式就能生動、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從而增強課堂的吸引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教師在講解魯迅的文章時,通常都會這樣介紹魯迅:“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希望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采用荒唐怪誕的表現手法,這樣說:“昨夜我和玉皇大帝通了電話,玉皇大帝對我說,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這是中考和高考都常考的內容,叮囑大家一定要記住,還說這是內部消息千萬不要外傳。”顯而易見,第一種介紹方法一般化,效果也一般;第二種方法新奇有趣,能夠刺激學生的大腦神經,使他們印象深刻,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如果教師自始至終板著冷臉用平平淡淡的語調講課,就很難吊起學生的“胃口”,很難引起學生對作品的共鳴。相聲在聲音方面千變萬化,從而產生無窮的妙趣。教師在語文課堂的表達上,可借鑒和學習相聲的特點。比如,在讀無關痛癢的文字時,教師可以采用“貫口”手法,快如三峽開閘之水,一瀉而出,一氣呵成。這樣既節省時間,又別有情趣。當然,我們還可以采用螞蟻爬路的速度讀,故意拖長聲音讀,既可以由慢變快,也可以由快變慢,既可以由大變小,也可以由小變大,還可以故意讀歪字音。即使是學生不感興趣的話題,一旦用相聲手法包裝起來,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相聲要求演員進入故事情境,進入人物內心,抓住人物的特征和語言特點,能表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以情感人,給觀眾真實的感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借鑒相聲以豐富的情感激趣這方面的技巧。教師應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情感聲情并茂地講解課文,以此感染學生,引發學生的喜、怒、哀、樂、愛、懼、憎,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只有“披文入情”,才能深入理解課文。
相聲要求演員根據演出的需要靈活表現,特別是臉部表情要千變萬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相聲以適當的體態語激趣這方面的技巧。許多時候,教師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這種無聲的語言如果運用得好,可以與有聲的語言相得益彰,有時可以勝過有聲的語言。比如,學生答對了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微笑著點頭,也可以輕摸一下學生的頭,給學生一種感覺:我被老師贊揚了,老師對我厚愛。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有選擇地即興表演,通過形象而夸張的體態語言加深學生的理解和領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此外,相聲總能抓住生活中的熱點、趣味點說明道理,抨擊時弊。我們的語文課堂也要善于抓住學生生活中的“熱點、疑問點、趣味點”。當講到學生身邊生活時,學生往往喜歡聽,他們感到那么親切、樸實、有趣,仿佛有一種不知疲倦的感覺,也使他們認識到語文真是一門微妙的、有趣味的學科,認識到語文的作用。這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語文專業知識,善于理論聯系實際,而且要更多地了解其他學科知識。教師應將知識點與生活趣味點有機結合,做到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讓每一節課都成為一件傳授知識、陶冶情操的藝術品。
總之,教師要像相聲演員一樣,在課堂這個大舞臺上,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自帶幽默感,做到科學與藝術的高度融合。教師要有角色感、現場感,讀到動情處讓人蕩氣回腸,說到詼諧處讓人捧腹大笑,議到不公處讓人義憤填膺,誦到豪邁處讓人信心百倍。學生的情感和思維與教師的課堂語言密切互動。
相聲語言博大精深,可供語文課堂教學借鑒之處遠不止這些。恰當地借鑒相聲語言的長處,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但是,教師在借鑒時不要一味“拿來主義”,要注意科學取舍,決不能單純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牽強附會、東拉西扯,更不能為了討好學生致使語文課堂華而不實、低級趣味。點燃學生心中興趣的火花,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學習,這才是讓他們學好語文的內在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