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紅梅
(德興市銀城第一小學,江西上饒 334200)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要求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培養,這對小學生的長遠發展,以及語文教學的長遠發展都極其有利。
很多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還沒有理解透徹,因此他們還是將教材作為教學的唯一依據,在教學時仍舊照搬教材內容逐一地進行講解。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學生具備較廣的知識面,而教師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長期下來就會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的培養帶來阻礙,極大地抑制學生人文精神與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在短時間內很難有較大的改變,他們仍舊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依舊以自身為主體,彰顯自己的權威形象,使得學生不敢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種比較單一的模式,使得課堂氛圍低沉,長此以往,學生會緩慢喪失質疑問題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對于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評價機制較為刻板,在評價時仍把成績當作唯一的指標,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綜合能力的考查卻不夠重視。如果將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方式,會使學生有種不被重視的錯覺,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使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落實受到巨大阻力。
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計劃的實施都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支撐,只有將教學內容設計得豐富多彩,才能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暢游,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了解還不夠充分和深刻,以致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仍舊以教材為主,對教材的延伸和擴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阻礙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蝙蝠和雷達》一課的內容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在質疑中挖掘問題,而學習貴在生疑,有疑才有問,有問才能激發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因此,教師可以采取提問式的方法引入教學內容,在課前為學生展示兩張蝙蝠與雷達的圖片,并提出問題:“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教材內容用了《蝙蝠和雷達》作為題目,它們兩者之間有什么關聯呢?”進而引導學生在課本中尋找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入課程內容,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了解到蝙蝠飛行時并不是靠自己的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科學家通過試驗后在蝙蝠身上受到啟發,進而發明了雷達。在此過程中,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找到答案,進而獲得學習成就感,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外延伸,列舉有關仿生學的例子。例如,人們從烏賊噴水原理中得到啟發,最后發明了噴水船。教師通過讓學生了解仿生學的概念和仿生科學技術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善于利用科學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從小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勇于探究問題的學習能力。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薄弱,對理論知識理解不夠透徹,學起來會感到比較單調乏味,導致他們缺乏學習興趣,更沒有積極主動學習的熱情。而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對語文教師有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在教學時融入趣味性教學方法,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化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進而提升語文課堂的趣味性,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獲得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盤古開天地”的動畫視頻,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神話故事的導入使得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動畫的形式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就可以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進入語文課本中進行朗讀,并要求學生將文章中的新詞匯找準讀音,標記重點詞匯,并提煉中心思想。然后教師帶領學生細讀品味,感悟盤古精神。首先,學生找到與“開天辟地”相近的詞語,如“掄斧猛劈”,學生通過重點詞匯懂得宇宙成形時天與地的不同,以及盤古開天辟地的艱難和決心。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多媒體設備播放的圖片來理解“頂天蹬地”的意義,還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頂天蹬地”的動作,進而使學生感悟盤古的頑強意志。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對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讓學生感悟盤古無私奉獻、執著付出的高尚品質。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能有效地理解教學內容,并感受神話故事中豐富的想象力,進而產生熱愛祖國燦爛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整體表現給予多元化評價,構建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日常語文學習中有效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和語文素養。教師在制定評價機制時,首先要擴展評價主體,將傳統的教師評價轉化為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其次,要以學生學習過程為評價出發點。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習態度、合作交流能力、課堂回答問題的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教師還要著重關注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實際參與情況,對于表現良好或者進步較大的學生要給予及時的肯定,有效結合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確保評價方式的科學合理。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都不盡相同,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也有著很大的差別,所以教師在評價時,應該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對于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價。同時,要結合個性化評價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對教學方式、課堂規劃、教學策略、教材內容、課后作業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給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條件,使得小學語文教學知識面的拓寬、教學途徑等更加多樣。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革新教育手段,整合教學資源,為小學語文教學趣味性、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助力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落地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