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婷
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普及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應發揮兩個作用:一是成為立足當下、贏得未來的戰略重器;二是成為國家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銳實力的戰略引擎。如今,我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從數量上看,學生總數為4002萬、居世界首位;就質量而言,高等教育體系實力全球排名第八。然而,高等教育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身子雖邁進普及化,腦子卻停在大眾化,習慣仍留在精英化。各校亟需思考如何在已有經驗上更科學地選拔人才,更全面地培養人才。
美國榮譽教育于1920年開始出現,二戰后形成榮譽學院的組織形式。我國于1980年進行探索于1990年設立了榮譽學院,之后取得蓬勃發展,其最初的組織形式是創辦的各種特殊班級。
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首開“少年班”之先河。這是我國最早的榮譽教育模式;1984年,原國家教委會頒發文件,同意北京大學等12所重點大學成立少年班。后來,由于“少年班”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天才少年”的創造力,除中科大和西安交大以外,其他高校相繼撤除了少年班。
1990年,教育部在蘭州開展了全國高教研討會,以改變大學學科結構失衡而導致的理科人才招生與就業難的情況。通過會議討論,決定在國家重點理工科大學選擇一批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專業點,逐步將其發展為培養國家科研和教學人才的基本平臺。蘭州會議后,在蘇步青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倡議下,國家開始設立專項資金,建設“理科基地”;1994年,又建立了51個“文科基地”。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榮譽教育在模式上有了新進展。
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實行擴招,這一舉措使我國高等教育邁進大眾化階段,對原有的精英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有鑒于此,2000年浙江大學成立竺可楨學院,這標志著榮譽教育在我國正式形成。之后,各大高校紛紛成立專門學院對優秀本科生進行重點培養;如南京大學成立了匡亞明學院;北京大學成立了元培學院等。
2009年,教育部與中組部聯合實施了“珠峰計劃”,在北京大學等重點高校的數、理、化、信、生5個學科開展了試點;2010年,“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在國內194所高校開始實施;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頒布了“拔尖計劃2.0”,2020年取消自主招生,實施“強基計劃”。
經過40多年的摸索,不難發現,雖然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榮譽教育模式,但成功的榮譽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通常學院的選拔流程為自主招生加進校后二次選拔,選拔時間多確定在學生入學前一年內即大一時期。考查內容不僅有學生成績,還重點考察其綜合素質,特別是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多元化考察,來保證選拔的人才有足夠的科研能力。
拔尖人才培養與高校教學改革密不可分,其中課程與教學改革是重中之重。一些高校參照一流大學的課程設置,開設了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大類課程和個性化課程;還有高校專門為優秀本科生設計了特色課程,如科學探究課、創新實踐課等,其中通識課程是重點。此外,要兼顧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初期鞏固基礎知識,后期深化專業學習,運用啟發式、探究式、實踐式等方法,以促進學生發展。
高校通常依照“一制三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一制是導師制,榮譽學院會聘請卓越的科學家、教授作為導師。按照導師人數可分為單導師、雙導師、多導師、集體導師四類。按照導師職責可分為學業、科研、職業規劃導師,[1]既有交叉又各有側重。三化之一是小班化,高校應在一定的招生規模內選拔出符合標準的人才,假如不達標,即使有空額學生也不能進入榮譽學院。學校實行“末位淘汰制”,達不到培養要求的學生會被轉回普通班。[2]三化之二是個性化,榮譽學院堅守“一切為了學生”的人才培養理念,實行“一人一套”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通常情況下,在第一、二學年不區分專業,先對學生進行基礎課程和通識課程的培養;在第二學年,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確定主修專業。[3]在學生選擇所讀專業后,學院或導師將與學生一起制定個人培養方案。三化之三為國際化。榮譽學院與國外頂尖大學進行聯合培養,將學生送到暑期學校,或者邀請國外教授在校授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國際平臺。
1.雙院制管理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為了培養精英人才,榮譽學院通過借鑒國內外書院的形式,努力實現榮譽學院與新型書院相結合的辦學模式。作為學生的“第一課堂”,書院重點培養綜合型、學術型精英人才,并為學生創設國際交流平臺。榮譽學院實行書院制管理模式,目的是增強本科生的養成教育。在書院里,榮譽師生一起生活,一起學習,有利于健全學生品格。
2.學位制度管理
一些榮譽學院實行了學歷和學位一體化制度,在榮譽學院學習期間,只要榮譽學生達到了學院畢業要求,就能畢業并獲取榮譽學位。還有一些榮譽學院將畢業要求和學位要求相分離,進入榮譽學院且達到畢業要求的學生不代表能獲取榮譽學位,榮譽學院會在畢業要求的基礎上,對最為優秀的學生授予榮譽學位,激勵學生不斷超越,勇攀高峰。[4]
國內大學一直在積極探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但由于辦學歷史較短,缺乏實踐經驗,各校榮譽教育發展水平不一,一些地方高校的榮譽教育仍處在探尋階段,面臨諸多困難,尚待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
首先,對學生的評估不合理,選拔標準成績占比較大,而對從事科研的志向、興趣、創造力等方面占比太小;其次,選拔流程較為繁瑣;再次,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預測性較弱。[5]如何通過短暫的面試了解學生的學術偏好、科研興趣、能力潛質、道德修養?如何檢測其從事某項科學事業的堅定性和長期性?[6]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究。
第一,我國榮譽教育必修課時偏多。當前,沒有一所大學能承諾,只要學生進入實驗班,就不必依照傳統課程去達到學分要求;[7]第二,課程體系冗雜,缺乏整合性,課程、教學安排也不夠科學;第三,課程建設沒有完整、統一的課程標準,審核制度不完備;第四,課堂教學與外部環境的分離導致教學過程間斷,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和生活中去;[8]第五,缺少課程亮點,輕視思維養成。
第一,培養目標和最終效果不匹配;第二,“階段性”明顯,銜接性尚待增強;第三,我國榮譽學院的人才培養成果無法獲得統一認證,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四,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脫節,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相分離,對實用技能、道德修養等關注不夠;此外,很少有院校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職業規劃和指導的服務,學生的發展需求得不到滿足;第五,人才培養機制追求短暫的功利主義,導致產生異化學習問題;[9]第六,學生缺乏學習動力,進入拔尖人才培養項目后,學生將面臨極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和競爭激烈的環境,容易引起“大池小魚”效應。如何幫助學生平穩實現在能力、心理等方面的跨越,是我國拔尖人才教育實踐應重點關注的問題;[10]第七,培養拔尖人才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如何檢驗培養效果?假如沒有顯著的成效標志,就很難維持實驗的動力,這是當前拔尖人才培養所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
一是在學生分流淘汰管理過程中,過分注重成績占比;二是榮譽學院的制度改革與原有運行體系存在著矛盾;三是榮譽學院與專業學院的協同管理問題。
通過分析榮譽教育面臨的困境,我們不得不深思,我國高校榮譽教育未來應該如何發展?發展的著力點應該在哪些方面?本文主要從選拔方法、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
第一,選拔要重視學生興趣和潛力,選拔標準要多元化,制定科學的考核方式;第二,確保選拔流程的公平性,簡化認證程序,建設認證平臺;第三,注重本科教育與高中、研究生教育的銜接關系,建立學生發展的跟蹤評價體系,正確看待拔尖人才培養的長期性、連貫性與可持續性。
首先,加大課程宣傳力度,轉變原有觀念,獲得學生認同;其次,減少必修學分,調整選修占比,設置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多學分榮譽課程;再次,從“提高素質、增強能力、拓寬視野”三方面進行課程設計,重視實踐教學,創新課程體系;最后,深化課程內容,提高課程要求,滿足拔尖學生的科研需求;此外,還應創建跨學科課程體系,加強文理融合;突出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11]開展專題研究,控制規模和學科范圍。
在培養目標上,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和國際化發展的培養目標,重點幫助學生樹立學術理想;培養內容上,深廣并重,提質創新,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獨立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術素養的提升;在培養模式上,從興趣導向轉為志趣導向,明確學習動機;加強個性化培養,完善人才成長機制;創設自由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生心理輔導,關注分流學生身心健康和后期教育,[12]打消學生對未來發展的擔憂;打破院系界限遴選和培養學生,促使各學科共享優質師資、課程和實驗室等資源;學生管理上,堅持嚴進嚴出,建立人性化的分流淘汰機制。[13]
第一,要關注并推動教育體制的根本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等多種力量的作用;[14]第二,要統一思想認識,形成學校上下聯動,實施“雙院管理”,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第三,堅持以貫通培養和多種類型高校的培養機制,發展高校的自主性;第四,健全社會支持體系,加大校園環境的支持力度;第五,加強制度建設與管理,結合實際情況建立機制,提供組織保障,建立相應的決策機構;第六,注重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育人機制;第七,教育主管部門應優化管理方式、資源配置方式和評價考核方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