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芬
廣西演藝職業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6
社交化電子商務是基于人際關系網絡,利用互聯網社交工具,從事商品或服務銷售的經營行為,是新型電子商務的重要表現之一[1]。社交電商時代,電子商務已不再是簡單的網上買賣交易關系,人們更注重社交化的多元素體驗,如討論、分享、關注、溝通及互動的體驗。對于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而言,掌握社交化的電子商務技能已成一種新的衍生技能。高校實施課證融通對復合型人才培養和電商行業發展所具有重大意義,電子商務專業加強“雙師”建設,實踐書證融合,做好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創新,對培養高質量的新型電商人才具有重大作用。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商務應運而生。2000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設置電子商務專業,2012年底,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2012年)》中,電子商務可授管理學或經濟學或工學學士學位。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中,將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兩個??坪喜殡娮由虅諏I,屬電子商務類專業。
電子商務專業是一門交叉性較強的學科,學習電子商務專業需要學生掌握計算機、互聯網、管理學、經濟學等相關的基礎知識,高職院校的學生還需要掌握電子商務相關的實操技能,如網店推廣、電商運營、店鋪裝修、網頁設計等。電子商務專業應加強“雙師”建設,實行校企合作,聯合企業資深專家共同培育人才,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電子商務專業開設以來,各大高校為了培養出合格的電子商務人才,提升本校電子商務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盡力完善相應的教學設備設施。然而,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在實施電子商務專業教學中尚存在諸多問題。
1.課程設置不科學
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符合職業標準的要求,所以學校開設的電商課程要與企業的崗位要求相銜接。現階段,大多高校在電商課程設置中,專業課程和主干課程占比很大,職業培訓占比較小,即便是選修課程也沒辦法顧及所有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職業需求進行設置,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學習。在課程內容上,職業培訓比較靈活,注重的是企業的產出效能,而學歷課程相對刻板,注重課程教學過程,兩者無法實現有效融通和滲透,導致學生學習質量較低,不能滿足職業標準對學生培養所提出的基本要求[2]。
2.師資隊伍薄弱
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質量。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在聘用教師時偏向于注重教師的學歷,忽略了教師的能力,存在“輕技能”“重學歷”的傾向,從而導致電子商務專業師資隊伍薄弱,缺乏有電商企業豐富從業經驗的人加入教師行業。部分高學歷的教師由于沒有社會實踐經驗,授課過程中注重理論講解或是“照本宣科”,所講授的內容、知識與職業崗位脫節。所以,學校亟須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師資隊伍的建設思路和建設方法、構建出社會經驗豐富、專業基礎扎實的雙師型隊伍[2]。
3.校企合作不深入
學校和企業各自追求的目的有差異,學校重育人,企業重效益,有些校企合作只停留在簽約層面,形式大于內容。電商前沿運營的新技術模式難以進入學生的學習項目,導致專業人才培養無法與行業前沿對接,技術技能型人才無法實現。育人載體單一,成長渠道不通暢,學生很難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來選擇職業發展;企業無法滲透到專業課程和培養方案中,學生無法真正深入企業學習實踐,導致學生培養與職業等級證書脫軌[3]。
1.教學軟件更新快
電子商務專業和網絡時代、信息時代、數字時代緊密相關,所以相應的教學軟件需要實時更新、維護升級,如果更新升級不及時則會造成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過于陳舊,跟不上企業用人要求。
2.實訓軟件費用高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電子商務專業需要用到的教學軟件,少則幾十萬元人民幣,多則上百萬元人民幣,甚至幾百萬元人民幣。此外,市場上部分電子商務軟件種類繁多,更新時還需要重新收取更新費,維護成本較高。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沒有購買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軟件,所以有的任課教師不但自己帶店鋪“真槍實彈”操作演練,而且要求學生同步開店操作。下面簡單列舉學生真實開店面臨的風險:
1.法律風險
網上開店除了熟悉平臺的眾多規則以外,還要熟知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在校學生法律意識淡薄,而真實開店就意味著要上架商品真實銷售。學生銷售的商品標題、頁面描述、產品圖片都有可能涉及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如頁面描述虛假夸大宣傳而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圖片素材及制作涉及侵權等。另外,在校學生真實開店很容易踩雷,尤其是食品類店鋪面臨的風險更大。例如,有的職業打假人購買食品,收到后以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要求而申請退款不退貨,并上訴法院要求10倍的賠償。所以,任課老師除了加強相關知識的傳授外,還需要進一步評估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
2.貨源風險
網上開店涉及的產品品類多種多樣,讓學生真實開店,學生就得面臨貨源的選擇。貨源的選擇渠道分為線下渠道和線上渠道,對于在校生來說選擇線上貨源比較理想,可即便是線上貨源,學生也面臨貨源品類多的選擇困難。以淘寶網店為例,一般情況下,學生是在阿里巴巴批發商城選擇貨源,然后一鍵鋪貨到自己的店鋪中。阿里巴巴批發商城商品琳瑯滿目,商家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線上貨源涉及的風險包括商家的真實性、誠信度、產品的可靠度、產品質量的可信度、發貨速度、物流保障等等。
社交電商運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領域高度契合,如社交電商信息收集與調研、頁面設計與發布、社群粉絲互動與管理、產品規劃、裂變與傳播、轉化與復購、數據分析與團隊組建等。高校實施“1+X”證書制度,不僅是積極響應職業教育號召,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學生能力和企業崗位標準接軌,還有利于部分高校規避“帶店”授課的風險。
電子商務專業本身的性質就是利用互聯網情景模擬企業實際的網上商務過程,而互聯網具備開放性的特點,真實“帶店”授課意味著師生的網店處于“在線開業”狀態。如果商品的標題或者詳情頁描述不當,輕則會受到平臺的處罰,重則會觸犯廣告法相關規定而被工商部門處罰,還極有可能遇到“職業打假人”而吃官司。而利用電子商務平臺軟件授課,則可以有效避免師生“帶店”授課風險。
學校實施開展“1+X”社交電商運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利于學校和企業深度合作,實現校企共贏。一是學??梢詾槠髽I提供長期的人才儲備,企業根據自身需求和發展戰略,在高職院校尋求適合的人才。企業介入人才培養的環節和過程,可以實現企業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二是學??梢詾槠髽I提供高質量的人才。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目標之一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獲得高質量的人才。企業參與協同育人,可以縮短畢業生與企業的磨合期,讓所招收的畢業生能迅速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電商行業;三是可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電商企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行業,企業參與協同育人,可以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全真環境,指導學生開展真實業務,提高實際解決電商交易問題的能力[4]。
電子商務專業實施“1+X”社交電商證書需要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設置科學的課程及學時,組建師資隊伍,尤其要加強“雙師”隊伍建設。
1.科學的課程設置
電子商務專業課程設置時要充分考慮是否和企業崗位銜接,要緊扣職業標準,在課程設置中專業核心課程和主干課程的比例可以適當縮減,增加職業培訓課程比例。在選修課方面,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職業需求進行設置,讓學生能主動接受學習。課程設置既要結合企業需求考慮企業的效能,又要結合學歷課程考慮教學的目標,把學歷課程和職業需求有效地結合滲透,提高教學質量。
2.注重師資團隊建設
職業教育要和職業需求相銜接,在師資隊伍建設中須提升“雙師”型教師占比,避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知識與職業崗位脫節。師資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電子商務專業在選拔教師時應當注重教師的社會經驗,尤其是在企業從事過相關工作的經驗,避免“輕技能”“重學歷”的現象。
3.強化校企合作
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性較強,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脫離了校企合作,而有些校企合作只停留在簽約層面,形式大于內容。在此鼓勵電子商務專業和“X”證書培訓組織之間展開深度的校企合作,避免校企合作只停留在簽約層面,學生參與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實踐,使企業滲透到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方案中,有利于校企合作共贏。
證書開展前期,學校或專業負責人需要組織相關教師參與對接企業開展的培訓課程并取得相應的合格證書,如“1+X”社交電商運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初級)、“1+X”社交電商運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1+X”社交電商運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高級)。此外,相關教師還需參加對接企業舉辦的考評員證書培訓,完成全部8課時培訓課程,取得考評員合格證。
社交電商運營職業技能證書的考試需要符合要求的網絡設備設施,尤其是機試部分對網速的要求較高,學校需要按照對接企業的要求升級設備設施。這包括場地、考試機、交換機、寬帶、作弊防控系統、身份認證系統、考試網上巡查系統等,專業負責人要實時和對接企業溝通,確保證書培訓順利開展。
社交電商運營證書(初級)主要面向社交電子商務應用企業和服務企業的社交電商產品運營、內容運營、用戶運營、社群運營、網絡直播運營、媒體營銷等社交電商專員崗位。社交電商運營(中級)主要面向社交電子商務應用企業和服務企業的社交電商產品運營、平臺運營、用戶運營、社群運營、數字媒體設計、網絡直播運營、媒體營銷策劃、數據運營等社交電商主管崗位。社交電商運營(高級)主要面向社交電子商務應用企業和服務企業的社交電商運營規劃、運營管理、團隊管理等社交電商經理崗位。
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電子商務專業積極實施課證融通教學改革,既能培養符合職業標準的人才需求,又能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應用能力。高校實施“1+X”社交電商運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積極完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建“雙師”隊伍,深入校企合作,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職業標準相互銜接滲透,對培養新型電商技能人才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