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元斌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奎屯 833200
就業問題是人民群眾長期關注的一大焦點,該問題的解決效果與維護社會環境穩定、維持百姓生活安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教育改革以來,全國范圍內每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2021年畢業的高校學生約為909萬人次,預計到2022年畢業生人次會上漲至1076萬。隨著就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高職院校畢業生們由于學習技能知識相對特殊,在求職過程中往往難以獲得滿意的工作,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也不斷走低。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也為高校學生們帶來了全新的就業選擇,成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們面臨的嶄新機遇與挑戰。本文探索了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策略,以期能對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競爭力,提升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質量,最終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的課程教學目標[1]。
“互聯網+”指的是在數字時代技術革新的引領下,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社會經濟新業態,其核心內涵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我國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們可利用互聯網打在信息交互的新平臺,進而將傳統行業生產、銷售等的各個環節與互聯網平臺融合,運用互聯網技術改善傳統行業中存在的問題,為傳統行業探尋嶄新的發展方向?!盎ヂ摼W+”概念下形成的行業新形態是對傳統行業的優化改革,讓傳統行業更加符合時代特色,滿足市場需求,實現傳統行業經濟價值,最終推動我國社會總體經濟水平的上升。
“互聯網+”的概念在我國不僅被廣泛利用于企業改革,還被利用在如媒體行業等其他行業中?!盎ヂ摼W+”概念對我國經濟領域的改革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這一概念在教育領域的影響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盎ヂ摼W+”概念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在不同地區學生間的廣泛傳播,引導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在全國范圍內的不斷擴大,提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最終成效,為提升我國高等人才培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盎ヂ摼W+”概念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將改變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的格局,形成嶄新的教育模式、理念,打造更加符合我國教育行業現狀的新型教學平臺與課程評價體系,為學生設置更多更好的課程方案?!盎ヂ摼W+”概念讓我國的課程的教學主體發生了轉變,由原來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課程的上課形式也由原本教師一味灌輸學生單純接收,變成了師生間互動交流體驗更好的上課形式;“互聯網+”還使得我國的課程體系進入“線上授課”時代,課程評價體系也轉變為更加公平客觀的社會第三方評價。乘著“互聯網+”的駘蕩東風,我國課程改革風生水起,方興未艾[2]。
就業指導課程是針對高校畢業生職業知識學習的一門綜合性課程,這門課程的內容包含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理念,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對課程知識的時效性及課程內容實踐性都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們在進行就業指導課程授課時,需要保證課程內容的實時更新,根據當下我國社會環境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同時,教師們還需要擁有深度的專業知識與廣泛的社會學科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實際職場工作經驗,這樣才能保障課程的實用性,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但我國高職院校中的就業指導課程目前大多使用的是傳統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中教師集中于講解就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就業觀培養、就業形勢及政策的講解、求職簡歷制作方式與求職技巧的教授等,相關就業內容的教學停留在表層。教師過于注重理論教學,而忽略了實踐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的重要作用。這導致我國高職院校中的學生們大多缺乏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熱情,對就業指導不夠重視,進而使得就業指導課程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
我國發布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高校給予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程應保證至少38學時。然而,我國高職院校中就業指導課程能夠滿足38學時要求的學校僅僅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有部分院校直接取消了教學計劃中的就業指導課程安排。目前我國院校大多采用分散授課的形式進行就業指導課程的授課,即在學生大一的上學期為學生提供職業規劃講解的課程,待到大三上學期為學生再次提供就業指導課。部分高職院校為減少就業指導課程所需消耗的人力、物力資源,僅僅只為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安排幾次職業相關講座。由此可見,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為了符合國家要求與標準,將就業指導課程安排為學生的公共必選課程,但實際上對就業指導課程并不重視,只注重教學形式上的完善,缺乏對學生的真實就業教育。
我國目前高職院校中的教育模式大多為具有統一標準的公式化的共性教育,這是我國在長期教育中總結出來的適宜我國國情的教育模式。其中就業指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課程教育中必備的一環,該課程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方案設置等同樣具備高共性的特點。高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授課的方式使得就業指導課程只能夠符合大部分學生的需求,缺乏個性化課程設置。然而,每個學生個體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思考方式、概念想法、人生追求等,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個性。目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中缺乏對如何將興趣愛好或特長與職業結合的內容,以及專業相關職業的社會需求內容,顯然是無法滿足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的。與此同時,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中還存在著部分特殊情況的學生,如殘疾、患有抑郁癥、家庭經濟困難等。這些學生的個人情況相對于普通學生來說更復雜,對職業規劃與普通學生也存在極大差異,當下的就業指導課程對他們而言教導意義較少。
我國當前的高職院校將畢業生的就業率看作評價就業指導課程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教師在進行授課時也更加注重課程中的就業相關知識,院校為提升就業率還會為學生們開展求職相關的活動,如職業講座、職業規劃大賽等。在此情況下的就業指導課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們的就業率,但過于注重就業也導致了學生們在創新上的不足。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規劃大多還局限于求職就業,對創新創業的概念與計劃等都還并不清晰,對于職業的了解也相對片面。近年來,我國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目前的就業指導課程已無法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們對于創新創業知識的學習需求。
互聯網技術引領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改革應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向信息化、數字化道路發展。
傳統就業指導課程中,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注重理論教學而忽略了實踐教學,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绑w驗化教學”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與進度,通過聯系實際社會情景,對教學內容進行再還原的教學方式,目前大多教師會在課堂中設置一個較為新奇有趣的場景,引導學生以體驗的方式解決場景中出現的問題,進而讓學生能夠在體驗實踐中真正理解學習到的知識并加以利用。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們能夠進行學習的平臺更多,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高校學生們的視野也逐漸放眼于全球。因此,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師應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就業指導課程中應用體驗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通過體驗了解學習就業知識,自主思考職業規劃。在實際課堂中,首先由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收集相關資料,設定課堂中假設的企業背景、招聘要求、職業信息等,并安排學生自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課前準備;其次,在正式開展就業指導課程后,安排學生自行進行課堂分享與展示,并設置情景面試或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鍛煉學生能力;最后,對課程情況進行記錄,并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感受與意見。這一環節是體驗化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教師應通過這一環節及時幫助學生調整個人職業規劃和求職方向,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具有更加清晰的認識[3]。
高職院校也應在就業指導課程中發揮領導作用。首先,在進行獲得規劃時,高職院校應積極舉辦職業面試大賽等能夠切實讓學生體驗求職過程的活動,發揮高職院校畢業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在學生寒暑假期間,高職院校應為學生安排在假期進行網絡職業調查的任務,并盡量為有意愿的學生聯系實習單位,讓學生在實際實習中了解目前該職業的就業情況、工作內容等,輔助學生找尋畢業后的求職目標。
個性化教育是新時代學生為實現個人志向的需求,應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具有個性化特征的就業指導課程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ヂ摼W引導下,新時代的教育行業新產物之一就是“智慧教育”,這種教育產品是利用現代數字化技術與信息技術引導教育模式更新和優化,進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智慧教育”的特點是信息開放、資源互享、師生互動、校企協作。這種學習形式能夠為學生提供可以感知的知識相關學習場景,并能夠在長期使用中總結學習習慣與特點,對學生學習期間的測試與過程、作業等進行記錄,進而為學生提供根據個人特色的學習資源與方法,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同時兼顧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智慧教育”是構建個性化就業指導課程的最佳渠道之一。為實現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個性化改革,應將“智慧教育”理念引入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課程中添加興趣愛好、特長與職業相結合的內容,教導學生了解專業相應職業信息與社會需求量。教師可通過互聯網技術查閱資料文獻,為學生提供可靠的具有專業性的職業傾向測評平臺,讓學生根據個人個性、愛好等對自身的職業傾向進行預估,為畢業后的職業選擇提供參考;
2.輔助學生制定個人職業規劃,幫助學生設置職業目標。教師可通過網絡資料搜集等方式了解各行各業當下的職業需求率、職業工作內容等職業相關信息,同時通過多方面了解社會經濟形式與社會實況對就業形勢進行預估,并將這些內容在就業指導課中向學生進行全面的講解,幫助學生能了解畢業后的就業形勢,從而引導學生針對目標職業制定職業規劃,培養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競爭力;
3.引導學生獨立進行思考,幫助學生養成自主思考的優良習慣。在高職院校教學共性較強的情況下,畢業生們只一味聽從老師、家長的意見,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但互聯網時代下,網絡上的信息參差不齊,大量思想與觀點未經篩選就呈現在學生們的眼前,若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較弱,則容易被信息的表面現象迷惑,做出錯誤的選擇或判斷。因此,教師應在就業指導課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輔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與就業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在我國愈發重視創新性的背景下,就業指導課程不僅要積極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還應提高畢業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加入創新創業大潮。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應添加適當的創新創業知識講解,為學生在畢業后的創業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
“互聯網+”概念引領著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向著全新的方向改革。盡管新教學模式的誕生勢必會對傳統教育造成影響,但新教學模式能為學生們帶來更高的教學品質與更好的教學內容。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開展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是提高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提升我國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一大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