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顧江鴻
(阜陽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課程思政”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教學內容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使后者成為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2]。可見,課程思政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體現了高校立德樹人的宗旨。
《環境科學概論》是本學校針對科學教育專業大三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內容涵蓋環境科學的各個方面,包括環境概述、環境理論基礎、環境污染控制、環境管理與實踐等。 課程從最基本的環境概念和環境問題引入,按照環境因素,分別介紹大氣、土壤、水、生物等環境領域的基本知識,相關環境問題以及最新的治理技術,還包括環境規劃和管理、環境法規政策等內容。《環境科學概論》課程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各類思政元素,如生態文明建設、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精神、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唯物辯證法方法論、職業素養和科學素養等。因此,有必要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歸納整理、深度挖掘和充分凝練,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提高育人質量。
通過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內容的梳理,發現該課程中蘊藏了各種類型的隱形思政元素,通過挖掘和凝練的思政點主要如下:
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內涵體現為“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深邃歷史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共贏觀[4]。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基本涵蓋了《環境科學概論》課程中的大部分思政元素,可為該課程提供極好的思政素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道法自然”“仁民愛物”“民胞物與”“天人合一”質樸睿智的自然觀,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提倡循環利用資源、尊重自然萬物和順應自然規律的觀念,向我們傳達了古人的生態智慧,為當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搭建了智慧之橋[5],這些思政元素都與《環境科學概論》課程內容相吻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學生們可通過在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中筑牢文化自信。
近年來,我國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和固體廢物污染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新科技、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環境污染的控制或修復。根據《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顯示[6],2021年中國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實現了空氣更清新、水體更清澈、土壤更安全、生態更優美,這些成績會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增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根據環境熱點事件,如碳達峰碳減排、全球氣候變暖、福島核電站泄露、土壤污染修復、水體污染及凈化、大氣污染控制等,深入剖析各種案例事件產生的背景、原因、潛在影響等,揭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作用規律,引導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樹立大局觀念、全局意識[7]。在課程的專業實習和企業參觀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目前工藝流程存在的技術性難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作為環保人才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才能更好的治理環境污染問題。
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也是職業內在的必然要求[8]。通過課程講授,讓學生掌握職業素養的內涵、環境保護專業從業人員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素養體現在政治素質、專業知識和技能、實踐經驗、環保意識、學習能力等方面。如在環境監測與評價的課程內容中要求學生養成精益求精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作風,確保監測方案科學合理,采樣和監測操作符合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從而確保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和準確性。環境污染的修復治理需要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此外,還讓學生們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更加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論中包括: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矛盾分析法看問題、用實踐來檢驗認識正確性等[9]。以水體污染與防治為例,解決好水生態問題需要考慮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從根本上解決污水收集、輸送和處理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處理好水里和岸上、排口和管網、污水收集率和處理效能的關系。在污水攔截方面,可以運用系統思維充分把管網工程和科學截污相結合,就會大大提升截污的效果。在污水源頭控制方面,采用系統思維,把污染源和“清水”源的控制相結合,就會更有效的減少污水的源頭排放,減輕污水處理壓力[10]。
本課程采用隱性滲透式教學、案例教學、翻轉教學、混合式教學、研究型教學、啟發式教學等方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所有過程[11-14]。表1是本校《環境科學概論》課程中思政元素融入點的教學設計。
通過挖掘和凝練整理出《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主要思政元素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傳統文化的認同中筑牢文化自信;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和職業素養;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采用隱性滲透式教學、案例教學、翻轉教學、混合式教學、研究型教學、啟發式教學等方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所有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提高育人質量。
【相關鏈接】
阜陽師范大學(Fuya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安徽省阜陽市,是安徽省屬普通高等學校,入選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安徽省高校綜合改革首批試點單位、安徽省第一批省級創業學院。
學校是在1956年阜陽高師速成班的基礎上,歷經阜陽中學教師進修學校、阜陽專區師范專科學校、安徽師范大學阜陽分校發展階段;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阜陽師范學院,獲學士學位授予權;201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19年6月,更名為阜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