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智
(廣東白云學院)
黨中央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依舊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將“三農”問題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為持續解決好“三農”問題,提出了鄉村振興這一重大戰略,以期在長遠和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其中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鄉村生態振興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
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要把“雙碳”目標納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作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鄉村一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署區,是“兩山”理念的重要踐行地,在鄉村生計脆弱區與生態戰略區一般具有較高的重疊度,所以在建設鄉村、改善農民生計的過程中,需要以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為原則,實行綠色低碳發展,完善當地生態保護制度,優化區域生態補償機制。2021年,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組織召開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進會,落實中央精神,強調農業農村領域同樣是固碳減排的重要領域,是完成“雙碳”目標的潛力所在,能夠在碳達峰碳中和這場戰役中作出積極貢獻,需加快完善相應實施方案、重點任務和重點工作,并推動其各項措施的實施落地,為農業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更好支撐和更大貢獻。此外,2021年6月施行的《鄉村振興促進法》,為農業農村固碳減排等提供了法律依據、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
因此,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肩負著落實完成“雙碳”目標的使命和擔當。落實“雙碳”目標與鄉村生態振興戰略協同推進,農業農村充分發揮減碳和碳匯潛力,多維度完善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一直以來,固碳減排主要聚焦在能源消耗較大的領域,對農業農村固碳減排問題的關注較少。但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數據,發現農業用地釋放出的溫室氣體超過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三成,其中有八成可以通過農業生態系統抵消,而我國農業用地釋放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農業總排放量的12%,暫位居全球第二,農業固碳減排空間巨大??梢娊档吞寂欧帕坎荒苤挥晒I企業承擔,農業也應是主力軍之一。
首先,農業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關注其碳循環的過程是必須的,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農業生態系統的碳匯/碳源效益、碳循環過程對全球碳排放的影響較大。特別是生態脆弱區域,頻繁的農業生產不僅會提升碳排放,還有可能改變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種類,破壞和惡化原有的生態系統。
例如寧夏地區種植的硒砂瓜,為當地農戶帶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實際問題。寧夏地區中部本就屬于干旱地帶,基本屬于種植禁區,當地人采用旱地壓砂的方法種植出了遠近聞名的西瓜珍品。但因為部分農戶追求高產,不合理施肥,連年重茬種植,導致出現硒砂瓜品質及產量逐年下降的同時,也導致砂地退化。更重要的是農戶不斷拋棄老砂地,繼續開墾新砂地,導致大面積的土地資源被浪費,加劇土地荒漠化,有損生態修復,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后果。當地已意識到這一問題,要求部分連年種植硒砂瓜的地區逐步停止種植,并且有學者發現,在被停止種植的壓砂地上嘗試種植黨參、金銀花等耐旱作物,既能保護土壤環境,也能實現經濟豐收。
農業生態系統既可以是碳源,也可以是碳匯。碳源主要體現在農業廢棄物、土地能源利用、農田、生物燃燒等,碳匯主要體現在土壤和農田作物中。因此,一方面降低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量,另外一方面,可以加強農作物的固碳能力,以此雙向達到固碳減排的作用。比如通過保護性耕作、有機施肥、農業管理等手段和措施提高耕地和農田的固碳增匯能力,降低農作過程中碳排放量,推進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污染處理、環境整治等,既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還能保護環境,有效利用土地,發揮鄉村天然有效的減碳固碳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農業生態系統因為土地管理方式或利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從碳匯轉化為碳源,所以一定要規范種植并且作好監督。據研究發現,目前中國整體的農業生態系統還是能發揮較好的碳匯功能,田云等通過調查發現,1998-2010年期間,中國農業生產碳匯量和凈碳匯量保持增長趨勢,但據部分研究者推算,未來中國農業生產年碳排放量也會逐年增長,碳匯壓力較大。此外,農村生活和建設也增加了碳的排放量,比如農村能源燃燒、排污、家畜糞便等,均需要納入管理完善中。
鄉村本身就擁有農地、林地、草地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是鄉村振興最珍貴的養料,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固碳增匯最好的資源。
比如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十分巨大的碳儲庫,在碳循環和碳匯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調控作用,森林固碳具有碳匯量大、成本低、生態附加值高的優勢。森林的碳匯過程主要是森林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以此減少大氣中的碳含量。因此,做好森林經營,將為固碳奠定堅實的碳匯基礎。據國家林草局統計,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92億噸,未來預計將以每年2億噸的碳儲量增加,折合碳匯7-8億噸,2012年至2021年間,全國累計完成森林覆蓋面積12億畝,其中的50%左右是在“十三五”期間完成的,有效改善了我國森林覆蓋落后的情況,森林植被的潛力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固碳能力顯著增強。此外,因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未來碳匯也將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需加強人工造林,加大森林儲備,例如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壩就是人工造林的典范,經過50年的努力,森林覆蓋率提升到了80%,穩穩地守護著京津冀。
因此,廣大鄉村應結合自身特點,反思現有發展模式,發揮鄉村優勢,優化固碳品種,將鄉村生態振興戰略與“雙碳”目標有機融合。
已經出臺的鄉村振興政策都提到了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路線,但政策的實施和完善需要時間,“雙碳”目標與鄉村生態振興融合是新思路和研究,未來還需較長的時間摸索與實踐。我國地域遼闊,各鄉村地區地貌地理特征、環境狀況、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建設基礎、農業過程等均不同,研究區域廣且復雜多樣,導致碳排放量計算及核定、碳交易模型及運作模式、政策制定及實施都比較難,體系未建立完整,路徑實施還不清晰。
現代農業體系尚未全面建立,較難實現規模化和結構化。我國農業仍以小規模的家庭經營模式為主,據第三次農業普查統計,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近七成,導致農戶的農業生產活動碳排放較難規范控制。比如養殖業的單位畜產品碳排放量較高,禽畜養殖業污染排放量超過了農業總污染源的50%,種植業氮、磷排放量分別占農業源排放量的51%和36%,化肥是農業面源污染最主要碳源。再加上農村土地分布較散,農業生產活動易受本地政策、環境、經濟、文化的影響,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現代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低,大力統一推行各項政策和辦法進行固碳減排難度很大。
首先是農村能源結構不合理。研究發現,2018年我國農村能源消費主要為煤炭、電力、石油、薪柴、秸稈,主要使用方式都是直接燃燒,利用率低,污染量大。然后是農村能源基礎設施、農村排污設施不夠完善,部分地區的高效清潔能源供應不足,或者是排放流程未達到減排效果等。最后是農村環境保護不足,如黃土高原地區因常年對人類遷徙、耕地勞作、砍伐樹木、采掘等活動監管不夠,導致原有生態環境被破壞,碳匯能力弱,修復難度高,也伴隨著農民生計困難等現象。
一是農民對生態污染影響機制和后果不清晰,認為自身生產生活對整體環境影響不大;二是對傳統能源有依賴,轉變能源方式成本高或需要技術支持,對能源使用方式受生活習慣影響,可循環再利用觀念不強;三是對固碳減排技術與研究不了解,較難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思考農業生產生活,再加上固碳減排技術的效果和成本都有待完善,導致在農戶中推廣和實施難度較大。
一是加快響應速度。農業農村部完成頂層設計后,各省、市、縣、鄉應積極響應及行動,落實適合本地區的鄉村生態振興及“雙碳”目標建設;建立相關考核激勵機制,激發各級參與單位和個人積極性。二是加大資金支持,資金進一步導向低碳發展,加強資金支持的精準度;大力發展農業農村固碳減排技術研究,提供資金支持。三是完善農業農村碳排放監測評估標準,搭建平臺,提供研究基礎,監控碳排放量。
一是利用規模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單位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碳排放量。對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進行整合、資金扶持、技術支持幫助小農戶進行產業轉型;推薦企業和農戶采用更為先進的農機設備,本地政府可聯合設備商提供政策優惠,加強研發和推廣各類高效高產農機設備;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網、互聯網電商銷售等。
二是利用標準化,規范農業生產過程,幫助企業和農戶規范生產,嚴格控制碳排放。比如現已推行的高標準農田就是非常重要且有成效的重要基礎性工程。
三是利用循環化,在長期和根本上改善碳排放。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結合的綜合經營模式,利用生態和物種之間的關系、科學技術,將多個行業串聯成整體生態鏈,達成良性循環,從碳源轉為碳匯。
四是加大推出農業碳匯生態產品。一方面推進綠色低碳興農,強化農產品的綠色低碳屬性,以此衡量產品的綠色生態水平,讓消費者吃的放心的同時也了解碳信息;另一方面與本地高污染高碳排放企業合作開發碳匯生態產品,利用綠色低碳帶動當地農產品和旅游等,宣傳鄉村綠色低碳產業。
五是鼓勵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技術創新。如2021年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發布會上發布的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十大技術模式,涵蓋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具有較好的推廣能力,對其他單位和組織開展減排固碳有一定示范和指導作用。
一是加強農村綠色低碳研發應用水平,利用科技特派員制度、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龍頭企業加快鄉村科技創新,將科技下沉到一線,為鄉村提供人才、知識、產業。二是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加大高效清潔能源供給,可根據本地情況發展高效清潔能源。三是加強農村污染的基礎建設,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強污染治理,推進污染物及垃圾循環利用。四是大規模開展綠化行動,適當退耕還林,關注水土保持,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本身的碳匯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各類傳播平臺傳播綠色低碳理念,增強農民的綠色低碳意識;二是鼓勵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加入到固碳減排項目,切實感受低碳生產的好處,并給予資金支持,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富民;三是打造綠色低碳小鎮,開展典型示范、評比評選等活動,積極宣傳綠色低碳完成較好的鄉村,共同努力形成綠色低碳的思維和習慣。
一是要加強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多因素分析。未來應該多關注不同農業生產及不同土地管理利用方式對碳源(匯)的影響,避免碳匯轉換為碳源,防止碳源加劇碳排放。但目前大多數的研究仍側重于單因素考慮,對多因素之間的聯系仍關注較少。
二是加強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長尺度研究。未來應結合新技術如遙感觀測技術拉長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尺度和時間,了解評估農業生態系統中碳匯和碳源的循環過程及布局。
三是加強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的技術支撐。目前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利用經驗數據放入模型中得出結果,但模型模擬具有很多不確定性,不易真實反饋農業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具體過程,因此需要加強研究的技術支撐,盡可能觀察到多因素影響下的定量結果。
鄉村振興戰略是第二個百年的重要任務,在“雙碳”目標下,發展鄉村生態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引領鄉村走綠色低碳之路,仍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