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奕
(廣西法治日報社,廣西 南寧 530000)
新時代,新媒體、全媒體視角下的新聞逐漸呈現出密集化特點,各類信息以爆炸形式呈現在公眾眼前,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也變得五花八門,報紙不再是傳遞報刊信息的唯一介質,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等,都成為傳播新聞信息的渠道。新聞以影音的形式被傳播,在給大眾帶來更加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的同時,也滿足了廣大群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多樣性需求。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法治新聞報道越發受到關注,也承擔著重要的宣傳使命和普法功能。但是在“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閱讀標題成為讀者的首要選項,可以說“讀題時代”已經到來。新聞標題是整篇新聞的核心內容與中心思想的點睛之處,其自然就成為了傳遞新聞內容的重要途徑,所以法治新聞標題的制作既要講究法言法語,又要蘊含法理,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法治新聞一般都是經過實踐創作的,因此編輯需要遵循法治新聞標題制作的基本原則,結合法治新聞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特點,在標題中注入新的元素。標題的制作不是簡單的文字編排,而是一門藝術。法治新聞的標題制作要求媒體人不斷探索與創新,精心編排,畫龍點睛。
全媒體時代培養和造就了“全媒體人”。所謂的“全媒體人”,一方面包括數以億計的網民和廣大的讀者,他們不僅通過媒體獲取新聞,而且還可以通過新媒體發布新聞。另一方面,“全媒體人”也包括專業的新聞從業者,這就要求專業的媒體人員及時有效地掌握全媒體時代的輿論的發展動態,及時關注廣大網民和讀者的閱讀需求,高度重視新聞標題所具有的作用。
新聞標題制作永遠在路上,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在全媒體時代下,需要重點做好新聞標題工作。新聞標題的第一作用就是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當一個標題成功吸引讀者的眼光后,整篇新聞就會形成強大的競爭力。精辟的新聞標題以精準、凝練、生動作為基本標準,當讀者讀到這一標題時,就可以了解整個新聞稿的大致內容,其最佳效果是標題能夠讓讀者過目不忘。新聞標題需要明確新聞的中心、主旨內容,與此同時標題還需要反映出新聞作者的感受與新聞內容的實質,突出的新聞標題會引起讀者的高度關注,同時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幫助新聞得以有效傳播。
2021年上半年我國發生了許多大事,其中袁隆平院士的離世震驚國人乃至全球。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享年91 歲,消息傳出,震驚全國。袁隆平院士是一位埋頭苦干的科學家,被國人譽為“中華拓荒人”,他的離去對于我國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對于這種消息,新聞標題不需要進行過多華麗的修飾,“袁隆平院士去世”成為眾多新聞的關鍵詞,人們通過這些新聞了解到信息,自發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來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
新聞標題固然要有吸引讀者的作用,但最重要的還是尊重事實,尊重事實主要體現在將某一事件的關鍵詞提煉出來,可以進行適當的修飾,但修飾需要把握分寸。對于袁隆平院士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而言,修飾的詞語可以采用他的人生格言與夢想,如“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禾下乘涼夢,覆蓋全球夢”,這樣做不僅可以保證文章標題的嚴謹性,還可以確保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并且這樣的新聞標題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新聞在實際編排的過程中,有不少新聞工作者認為新聞標題在擬題上相對困難,更有甚者,在新聞編撰完成后還沒找到恰當的標題,更遑論讓讀者眼前一亮的好標題。為盡可能地發掘優質的標題,新聞工作者需要細致把握新聞事實,切實遵循新聞標題制作的規律,從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新聞標題樣式非常多,有單主標題、主題與副題組合標題、引題與主題組合標題,以及引題、主題與副題組合標題。不同的形式其宣傳效果不同,但制作的前提都是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為新聞報道在客觀評價事實的基礎上注入鮮活的靈魂。尤其是法治新聞標題制作,更應該嚴謹、權威,杜絕個人情感或者提前蓋棺定論的現象發生。
這里我們討論一下《廣西法治日報》的一個標題。2021年7月29日A3 版刊發《建房導致鄰居樓房開裂該由誰擔責》一文,初看標題并無大礙,就是一起鄰里建房糾紛,但是經過仔細推敲,不難發現標題有蓋棺定論的嫌疑。既然標題以問句形式出現,那應該是有可爭辯、不確定性,但事實上表達相對清楚,是因為建房導致了鄰居樓房開裂,那還需要誰擔責,肯定是誰建房讓鄰居樓房開裂誰擔責,難道還能是樓房開裂的戶主自己擔責不成?不過文章也交代得很清楚,法院審理后確實做出擔責判決。只是制作標題的時候可以避免問句的形式,直接把事實講清楚。
新聞行業從產生的那一天到如今的“讀題時代”,新聞標題和作品的關系都是十分密切的,在制作過程中可以運用多種技巧使標題簡潔明快、生動傳神、引人入勝,但是歸根結底,想要文章有價值,標題一定要嚴謹,不能出問題,否則就會引起負面效應,不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
好的法治新聞標題要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不僅要向讀者普及法律常識,還要用生動優美的詞語加以修飾,吸引讀者停留閱讀。同樣以《廣西法治日報》為例。2020年7月2日A4 版刊發的稿件《記者探訪賀州市強制隔離戒毒所——(引題)人間不一定是天堂,但毒品一定是地獄(主題)》,這個標題由主題和輔助題兩個部分組成,引題清晰地告訴讀者,新聞事實發生的地點,主題又采用文字對仗的形式,使用映襯手法,將吸食毒品的后果加以敘述說明,增強了語言的鮮明性。讀者讀完這個標題能夠想到兩個反差較大的畫面:一個是遠離毒品靠努力奮斗享受著美好的幸福生活,一個是吸食毒品后肉體和靈魂被侵蝕,生不如死的戒毒所生活。這種映襯,既能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又有一定的警示意義,達到了普法的效果。
又如一篇寫退伍老兵告別軍營,新兵正式下連隊的稿件,主標題“退伍不褪色 紅門添新綠”(2019年12月24日《廣西法治日報》8 版)中,一個“褪”字,不僅有動詞原本的褪去、脫掉的意思,還與“退伍”的“退”同音,起到了一語雙關的作用。而“添”字,不僅與“褪”形成呼應、互動,還十分生動形象地傳達了新兵下連隊這一信息。
2020年11月14日,《廣西法治日報》3 版刊發《疑似酒駕司機竟對著酒精測試儀“憋氣”》一文,陳述一名疑似酒駕司機在遇到交警檢查時,企圖通過對酒精測試儀憋氣來逃避檢查。于是編輯在制作標題時,將司機“憋氣”這個動作運用到標題中,十分形象生動。
標題是整篇文章的眼睛,因此要具有靈動特性,從而才可以有效地牽引讀者。巧妙的措辭、合理的詩詞引用,都可以使新聞化靜為動,具象化變抽象化,為新聞注入更多生動活潑的元素,從而進一步增強新聞的可讀性。
在我國法治化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忠誠履職、敢于拼搏、無私奉獻的政法英雄模范,他們為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貢獻了力量,有的甚至以身殉職。在這類正面宣傳報道中,標題制作尤其重要,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弘揚社會正能量。此外,還要巧妙引用名言名句,做好潤色,為新聞添彩。
博白縣公安局民警賓業福,忠于職守、甘于奉獻,長期奔忙在接待服務工作一線,時刻站在群眾的角度,為民辦實事、好事,最終因公殉職。賓業福的事跡感動了當地群眾,感動了政法戰線的戰友,也感動了當班編輯。在這篇先進事跡報道中,編輯引用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來贊揚賓業福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最終,這篇新聞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追記因公殉職的博白縣公安局民警賓業福”為題,在《廣西法治日報》7月14日1 版刊發。
法治新聞標題不可以為了標新立異而偏離時代的走向,而是要在制作上堅守道德底線,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堅持法律規范,堅持依從時代的走向確定工作方針。這就不得不說一下令人深惡痛絕的“標題黨”。
“標題黨”是網絡用語,泛指通過鮮明標題來吸引讀者的人群,一般指制造假消息、危言聳聽的“水軍”群體。“水軍”發帖標題通常夸張,內容和標題往往不會存在太大的關系,目的就是為了引起轟動效應,達到博眼球的效果,以此增加媒體的訪問量。在賣點就是看點,“一切為了點擊率”“一切為了閱讀率”“一切為了收視率”等理念的影響下,“標題黨”其實就是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的錯誤行為。這種行為浪費大家的時間,腐蝕大家的思想與靈魂,有一定的危害性,對新聞宣傳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進入網絡時代后,標題對新聞報道內容的提示作用依然沒有改變。如果要吸引受眾,靠在標題制作上動歪腦筋,效果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作為正規的報刊編輯人員,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重視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意識形態屬性,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必須遵循新聞傳播規律,用新聞工作者的良知和職業道德來規范標題制作,堅決杜絕“標題黨”的行為。而作為法治類新聞媒體編輯,在制作法治新聞標題時,要將社會對于熱點新聞的想法真實反映出來,并且對于社會輿論中備受關注的新聞與突發事件進行恰當的輿論引導,一切從事實出發,保護讀者,維護媒體形象,從而真正發揮全媒體視角下法治新聞標題的作用。
從網絡新聞、法治新聞的概念出發,將最新發生的“事件”通過互聯網傳播出來,這類信息的題目也就是網絡法治新聞的標題,主要承擔著法治新聞的初級發布任務,可以將重要的信息精準地傳遞給受眾。法治新聞要求內容充實,要素齊全,因為新聞的實質性內容才是受眾所真正需要的,對案件的審判是司法機關的職責,媒體只是對客觀事實進行陳述。因此,需要在標題中體現出來。
標題的分類方式多種多樣,不過對法治新聞標題文辭運用規范進行研究都是統一的。因此,對網絡法治新聞標題按照結構特點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單式題、復式題,因為網頁上可以顯示的新聞標題面積極其有限,所以標題長度要恰到好處。鑒于此,建議使用單式題。
網絡法治新聞標題的特點取決于結構,以實題作為主體,直接闡明觀點,而使用適當的修辭手法、寫作手法可以將法治新聞與其他類型的網絡新聞區分開來。網絡法治新聞標題雖然是最簡單的語言,但卻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強化法律意識,堅持內容法治化。網絡媒體在對法律新聞進行報道時必須強化法律意識,而不能隨波逐流娛樂化,要始終堅持法治新聞內容法治化,用好法言法語,消除歧義,防止法治新聞自身觸犯法律底線。例如,在法院沒有判決前,要用“嫌疑人”“在逃人員”等,而不能直接說“罪犯”“逃犯”。此外,也要強化網絡編輯的職業素養與能力。網絡新聞需要與時間賽跑,這就需要編輯具有專業且嫻熟的業務能力,可以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2019年11月4日,廣西法治日報社旗下的平安廣西網及微信公眾號發表一篇題為《村姑偷盜,鄰里“私了”事未了——警方提醒:刑事案件必須在司法機關的參與下進行和解》的文章,陳述一名農村婦女洪某入室盜竊8 000 元。案發后,她與事主私了,全額退回,但過后受害方認為太便宜她了,提出要1 萬元的精神損失費和封口費,否則就報警。洪某怕被抓,照付了1 萬元。結果,洪某被警方抓獲,事主也涉嫌敲詐勒索罪而落網。
細讀此文,推敲主標題,沒發現差錯,但副標題在法理上有不妥之處。乍一看,副題給人的印象是所有刑案都可以和解,這是違背法律規定的。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規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訴案件;二是公訴案件中的法定刑在三年以下的輕微刑事案件,例如輕傷害、交通肇事,數額不大的盜竊、詐騙、搶奪等。而涉及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及嚴重暴力性犯罪案件不適用刑事和解。據此,此文副題應在刑事案件加上“輕微”二字才準確。鑒于此,網站編輯及時做了修改,確保了新聞標題導向的正確。同時,網絡標題也要適時迎合網絡,新聞編輯在制作正確標題的基礎上,可使用網絡熱門詞匯。新聞標題中含有網絡熱詞可以增強文章的親和力,特別是可以讓新聞走進青年讀者的生活。
總之,在全媒體背景下,新聞進入“井噴”時代。新聞工作者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意識,堅持精確、客觀的新聞標題底線,不賣弄玄虛。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不斷深入,法治節目對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做好法治新聞節目也任重而道遠。標題是法治新聞的眼,寫好標題其實不難,需要法治新聞編輯人員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與嘗試,在法治精神、創新精神的基礎上打造好的法治新聞標題,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為推進全社會民主法治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