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無棣縣第三初級中學 王金蘭
伴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核心素養教育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新背景。本文由此出發,針對初中地理課程,對核心素養下的教學實踐路徑展開研究,在淺析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內涵基礎上提出了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重視地理實踐教學、滲透人地協調學科觀念等教學建議,旨在為初中地理教師優化課程活動、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帶來切實有效的幫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提出與持續推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逐漸被視為基礎教育重要目標。就初中地理學科來說,教材之內、課堂之上,處處可見核心素養蹤跡,要求教師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視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縱觀實際教學環境,由于對核心素養內涵認知不全面,對教學方法掌握不到位,部分教師在培養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教學工作中陷入了困境。因此,對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途徑展開進一步研究勢在必行。
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即初中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必須形成的品質與能力,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地理實踐與區域認知四部分,旨在培養學生更加理性、客觀、準確地認識并理解地理的能力,促進其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相處,對地理資源的科學運用。相較于傳統初中地理教學來說,將核心素養滲透在知識講解中,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與學生學習內容,還能突破“知識本位”教學桎梏,提高學科教學與學生思維全面發展、終身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適應性,將初中地理整體教學質量提升至新的高度。此外,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追求高成績”的壓力相對減輕,學習態度更加端正,也促進了課標任務的落實。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強調,應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使其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這決定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說,教師應正視學生主體地位,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活動中,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使其成為知識探究活動真正的主人。但是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學生能否在課堂上實現完全自主且有效的學習,與課前準備充分與否存在一定聯系。因此,教師為保證學生對課堂的主動參與,還應在課前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指導,以全面培養其地理學習能力,將核心素養滲透在教學中。
例如,湘教版七年級下冊“埃及”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根據教材內容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設計如下導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1.閱讀教材內容,了解埃及絕大部分的土地是 ,平原分布在
沿岸和河口三角洲,是名副其實的 之國。2.讀圖8-21,找出金字塔、獅身人面像等埃及文物的分布,感受其雄偉、巨大、壯觀等特征,了解埃及文化,分析其分布特點。3.埃及旅游業與經濟發展狀況是 。4.體會尼羅河在埃及發展中的作用。學生不僅可以在導學案指導下進行自主預習,還需要在完成導學案任務的前提下進行自主讀圖練習,其地理讀圖、識圖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鍛煉,很好地促進了核心素養的發展。并且將在預習中形成的問題帶到課堂,學生能夠在進行深度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向教師或同學適當提出學科問題,這有助于啟發、深化其學科思考,同樣有利于其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的發展。
而從教師角度來說,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在引導其自主預習知識的前提下,可以嘗試在課堂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教學趣味性、生動性,全面激發學生知識探究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出示“尼羅河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地區夜間燈火”“獅身人面像”“卡納克神廟”等照片,相較于教材圖片,多媒體照片色彩還原度更高、更真實,學生實現對埃及特殊地理環境與文化的更直接探索,對該國家的好奇與興趣顯著提高,學習主動性進一步增強,為核心素養教學創造了更良好的環境。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提前錄制的微課視頻等教學課件,組織學生對其展開自主學習。傳統“課堂灌輸”教學模式被打破,學生學習環境更積極、更主動,其綜合思維、學習能力在自主狀態下得到更多鍛煉,核心素養的發展隨之實現。
地理實踐力是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活動應具備的品質與能力,而以上培養目標的實現,需要以學生對地理實踐活動的親身參與為支持。因此,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教師應重視地理實踐,積極圍繞教材內容組織實踐活動,打造“在做中學”學習環境,指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地理、發現知識。
例如,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土地資源”教學,在講解完畢“中國土地資源類型齊全,擁有耕地、林地、草地多種土地類型”等概念性知識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實踐任務,使其在網絡或其他書籍中搜集與“中國的土地資源”相關信息,了解中國土地資源分布情況并形成調查報告。在此過程中,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與土地資源局等單位建立必要聯系,創造良好的學生實踐環境,為其調查實踐任務所需地理信息提供便利。以七年級上冊“認識地球”為例,在教材概念性知識學習完畢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借助舊足球等工具自制地球儀。為保障學生實踐效率與質量,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不同學習小組,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踐任務。根據教材知識制作并繪制地球儀,學生一方面鍛煉了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實現了對知識的及時運用與鞏固,提升其學科核心素養,能夠促進本文所研究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實踐活動中,教師還應注意組織學生圍繞實踐內容、現象、結論展開討論,將有效思考滲透在積極實踐中,啟發學生運用地理思維分析實踐現象。這樣一來,學生學會用地理眼光認知和分析地理環境,在根本上深化學科思維與情感,其核心素養必然能夠提升至新的高度。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也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與環境發展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地協調思想由此而生,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人地協調觀念至關重要。教師應將地理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態、資源環境、人類發展聯系在一起,讓“協調”觀念貫穿教學始終,指導學生以積極健康的態度對待地理,正確認識地理與環境、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
例如,湘教版八年級下冊“貴州省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教學,教師可以逐一推進以下課程活動:
活動1——讀圖思考
通過多媒體出示“貴州石灰巖”分布圖,引導學生對受其影響形成的特殊地貌展開分析,組織他們探索此特殊地貌對地表起伏狀況與當地環境的影響。
活動2——讀圖討論
在多媒體中呈現貴州河流分布圖,先指導學生找出圖中主要的貴州河流,如烏江、清水江等,再引導他們觀察圖中河流的大致流向、分析其對當地水資源的影響。隨后,根據“貴州降水豐富,但省內許多地方水資源非常短缺”事實,組織學生根據河流讀圖收獲討論其該現象出現的原因。在學生討論結束后,設計演講、辯論等自由表達活動,學生圍繞“如何解決貴州省內多地水資源短缺問題”闡述想法創造機會。
活動3——自由表達
學生自由選擇表達方式,結合“活動2”感受與收獲,將對運用地理手段改變貴州個別地區水資源短缺現象的觀點表達出來,在思考中感受人地協調觀念,在表達中運用人地協調觀念,自然而然地能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合理運用自然資源”“積極保護地理環境”等認識,切實增強核心素養。
教師應基于互聯網社會背景把控初中地理核心素養教學方向,同時應認識到發展學生思維遠比讓其掌握知識更加重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思考能力,逐漸發現地理知識并增強對其內涵的理解,進而在全面掌握知識本質的條件下提升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對學生綜合思維的合理訓練,關注學生思維結構與發展需要,根據其思維發展規律培養思維。問題互動意義由此凸顯。教師既可以在教學中向學生提問、啟發他們思考并解決問題,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將學生思維培養融于“質疑教學”中。學生思維在學習、互動中不斷被激活,綜合思維持續發展,核心素養能力由此提高。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綜合思維核心素養,教師便可以將以下問題融合在課堂活動中:1.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政治體制、經濟狀況與人口、陸地面積之間存在哪些差異?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地理分布特點是怎樣的?3.目前,國際間的經濟交往與合作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別帶來了哪些積極、消極影響?4.發展中國家想要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可以運用哪些地理資源優勢?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改變?5.哪些事件、舉措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想要繼續保持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地理角度,我們國家需要重視哪些工作?學生或獨立、或合作探究問題,在問題指引下對地理環境、國家經濟、國際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展開綜合思考,綜合思維由此得到鍛煉,促進了核心素養的發展。此外,教師可以在講解“發展中國家以資源性和資源加工型工業為主”“發達國家以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為什么發展中國家會在發展先進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受阻?這與其地理環境存在哪些聯系?”等展開質疑。學生一邊提出質疑,一邊在合作思考中釋疑,綜合思維持續得到鍛煉,核心素養自然能夠實現持續提升。
值得強調的是,生活與地理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新課程標準要求地理課程向學生提供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這意味著,教師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活動中還應將生活與課程內容結合在一起,靈活運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探索身邊的物理,使其在生活經驗遷移下感悟地理學習與應用價值。
例如,湘教版七年級上冊“海陸變遷”教學,教師在講解教材知識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火山爆發”“地震”展開討論,分析其對地球表面形態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同時,對學生發言進行點撥和總結,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分析生活常見地理現象體現出怎樣的海陸變遷特點、趨勢。而在“認識地球——地球的運動”教學中,可以直接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晝長夜短、晝短夜長”的自然現象分析地理與生活的關系。生活資源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中得到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與情感被充分調動,既實現了對地理知識內涵的高效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了更正確的地理學習意識,有利于核心素養發展和培養。
學生受地理學習興趣與習慣、地理生活經驗、思維結構和性格的影響,經常會在綜合思維方面表現出一定差異,這既會影響其基于綜合思維的物理學習,又會對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制約整體教學有效性。而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有助于很好地解決此問題,讓教學突破學生思維差異阻礙,提高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針對性與協調性。教師可以先對學生差異展開調查,再根據調查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處理,最后結合分層情況鋪設分層課堂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學習。
例如,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教學,首先,根據學生學情與特點調查結果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即初級層次、基礎層次、高級層次,分別對應綜合思維與學習習慣略顯遜色、較為一般、明顯突出的學生。其次,將教材內容按照難易程度進行分層,合理鋪設“探究復雜多樣的氣候”“說明不同氣候特點與影響”“說明地形、降水對氣候的影響”“探究季風氣候與多變的特殊天氣”“了解氣象災害與預防措施”等分層任務,以任務為引領,組織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展開分層學習。最后,對處于初級層次的學生來說,可以更多地選擇基礎性任務,并以教材語言匯報任務學習成果。而處于基礎層次的學生,可以在教師啟發下嘗試一邊反饋任務、一邊獨立表述學習想法。此外,高級層次的學生,可以在獨立小組探究全部任務的基礎上,為其他層次小組的合作學習提供適當幫助。這樣的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分層合作學習效果良好,能促進核心素養教學的培養。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需保證學生對課程活動的主動參與、對學科知識的積極探究與實踐探索,應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優化教學方法,完善核心素養教學體系,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人地協調觀念的培養,同時將生活中有價值的地理教學資源進行靈活運用,以切實增強教學成效、培養學生綜合學習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