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民族文化是指同一個民族的成員憑借其特有的認知在征服、改造和利用生境,以創造所有成員的全部生存條件,維系該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黔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貴州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民族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以一定的社會文化氛圍為前提,以內化為民族心理結構的特定文化模式為基礎。在歲月的歷史長河中,各少數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繽紛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每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都是其所歸屬的并為之服務的人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的結晶,是民族生存與發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民族全部成員生活物質資料的根本內驅動力,是民族成員互相團結、增強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的精神力量。如果缺少了民族文化,人就喪失了精神的力量,也就把握不住發展方向,變成了一個沒有精神家園的、純粹的“自然人”。沒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沒有多彩的大千世界。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西南省份,貴州有著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據資料顯示,約有49 個民族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有1300 多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7.9%。歷史較悠久的世居少數民族有17 個,最為古老的世居民族分別是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境內早期族群的起源大多與中國古代西南地區的四大族群有關:白浦、百越、氐羌和南蠻。今天,貴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白族、毛南族、仫佬族、壯族和畬族都沿襲、分化于上述四個民族。
秦漢以后,貴州除上述少數民族和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逐漸從其他地方遷入。因此,在貴州發展史上,各民族的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和交流,極大地促進了經過多年洗禮后的貴州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既是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片多彩的大地上,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大歌、苗族的酒歌和蘆笙舞、神秘的水書文化、布依族山歌、仡佬族山歌等共同交織成了一幅多彩的畫卷。為世人認識貴州、了解貴州、讀懂貴州留下了重要的信息。
黔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貴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黔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正處于變異、衰退、消失的困境與現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群眾的審美觀念和興趣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其占領了人們大多數的業余生活,人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情感也在逐漸減弱,快節奏的生活導致了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群對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興致的缺失。民間藝人進城務工、民族民間音樂的人才培養、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樂器的制作與改良等方面目前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隨著外資的不斷涌入,國外的音樂也逐漸占據了國內市場,許多西方流行音樂錄音制品象洪水一樣席卷我國,并蔓延到了我國城鄉地區。許多外國流行音樂和現代流行歌曲通俗易懂,具有伴奏音色豐富、節奏明快等優點,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追捧。近年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以都勻壩固鎮為例,昔日的壩固鎮被稱為“蘆笙”之鄉。以悠揚清脆的蘆笙曲、剛勁有力的“木鼓舞”、莊重肅穆的“銅鼓舞”、婀娜多姿的蘆笙舞共同構成苗族音樂海洋的主旋律。例如,《打毽場上唱情歌》這首歌在格多苗寨是從老一輩傳下來的,這類情歌描述的是:在大年初一到十五之間,苗族的青年男男女女到苗寨坡上一個叫做打鍵場的地方去活動,具體活動內容有——打苗毽、吹蘆笙、吹木葉、對苗歌等,他們在這里向對方展現自己的才能,博得對方的欣賞,如果情投意合,女方會大膽地邀請男方一起打苗毽、跳蘆笙舞,以此傳達自己的愛慕之情。但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民間藝術特別是口傳心授的文化和非物質遺產正在逐步消亡。由于經濟的發展,迫于生活的需要,大量苗族青年常年外出打工,遠離家鄉,“打苗毽” 這類活動已不再是他們用來與異性溝通的工具,唱苗族情歌的人自然也越來越少。昔日那種苗族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歌善舞的場景已經越來越少,打毽場上已消失了往日那種充滿苗族風情的風采。
面對日益衰退的少數民族音樂的現狀,各縣市政府也在積極響應,他們在拯救和發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改進民間藝人的生活質量方面作出了部分成績。
各級政府逐步認識到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重要性,逐漸形成了保護與開發的良好氛圍。如:在2009 年4 月29 日,由黔南州委統戰部主辦、黔南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言獻策座談會”上,來自黔南不同戰線的專家學者都在對我州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開發、利用和文化旅游的策劃包裝建言獻策。他們認為當前我州弘揚傳統文化的大環境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不過還有許多傳統民族民間文化急需收集和搶救,我們應通過整理、調查、認定的方式,編制我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并對開發鄉村民俗文化、音樂、舞蹈、樂器等內容該如何與黔南旅游更好地結合來進行研究。努力推進和加強對水書的保護、搶救、破譯、出版工作,繼承水族文化遺產,促進民族科學的研究工作,目前,三都縣從立法的高度開展了水書文化的保護工作,將水書搶救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軌道。
一批有影響力的少數民族文化品牌初步形成。如:2006 年6 月 “刺繡藝術的活化石——水族馬尾繡”“水書”和水族端節均來自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花燈戲在2008 年6 月被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好花紅”民族文化品牌也在進一步推廣,“唱響好花紅民族炫歌”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中。
一些少數民族文化的開發工作已開始顯現出了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如:平塘縣“自古貴族——毛南族”習俗的有序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都勻市韋幫粉剪紙藝術不僅給人們以美的藝術享受,同時還收獲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三都水族馬尾繡多次參加北京、深圳等地的展銷會,產品供不應求。
一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開發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2009 年6 月,省政府出資2500 萬對水族馬尾繡進行了系列開發。“水書”的保護、搶救、破譯、出版等工作已進行了多年,三都水族自治縣將水書保護工作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所需經費也列入了縣級財政預算,以確保水書搶救工作能夠正常開展。
1.開發不到位、缺乏系統性、長久性
如:2006 年在深河抗日民族文化園舉辦的獨山花燈節,主辦方邀請了國家民委、省政府、省民委、州委州政府等部門,由貴州電視臺、黔南電視臺共同報道,本次活動安排有序、盛況空前。我們向參與活動的領導、嘉賓展現了一場民族盛宴。我們本應該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以此次花燈節為契機,繼續深入開發、規劃、創作以花燈為基礎的獨山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和以花燈戲為基礎的民族音樂創作,不斷系統的豐富花燈旋律,使獨山的花燈成為我州向外界展示的一張文化名片。可惜,此項活動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延伸,無法將獨山花燈的民族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
2.個體開發、不成規模
黔南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多項藝術品是靠家庭作坊手工制作的。沒有集中的生產線,無法批量生產,無法做到有效傳承。少數民族音樂也是如此,以苗族樂器蘆笙為例:蘆笙是我國苗族地區非常重要的笙簧類樂器,在日常生活中、重大節日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蘆笙的制作仍然是由民間藝人進行制作和改良的,例如簧片的選擇、各種音調笙管的選擇等。這就造成了蘆笙市場較窄的現象,無法滿足市場的大面積需求,為蘆笙文化進校園和樂器的推廣和傳承方面帶來了嚴重的考驗。
3.政府缺乏投資和綜合規劃
嚴重缺乏資金是限制本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缺乏系統性、科學性是我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技術性障礙。目前,我州各市、縣盡管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和其他州市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
(1)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除新建的州體育館、市文化館外,沒有一個原聲音樂廳。對于民族歌曲演唱而言,原聲的音樂廳是可以最真實的還原演唱效果的,并且能夠做到與國內、國際接軌。目前,我州的歌唱活動只能在室外搭建舞臺,以2019 年4 月黔南州總工會的“五一歌唱”比賽為例,在都勻市文峰廣場搭建舞臺舉行賽事,所有參賽隊員都必須頂著烈日進行比賽,這除了能達到一定的社會活動宣傳效果外,并沒有真正的提升人們對民歌演唱的審美水平,更無法推進其演唱水平的提升。
(2)人才重視力度不夠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除了要依靠民間藝人的努力,還需要更多的通曉民族語言、熟悉少數民族民俗的專業人才來進行搜集、整理與創新。例如:云南省長期聘請的作曲家劉曉耕老師長年生活在云南地區,他通過不斷的采風、積累,創作出了多首佳作,并在全國范圍內宣傳推廣。其《水母雞》《月亮今晚要出嫁》《撒里羅》《回家》 等多部作品均被全國多所優秀的合唱團隊采用并進行了演唱,再一次讓觀眾聆聽到了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美。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需要在民族元素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的創作技法和審美,才能夠適應當下社會的需求,讓更多的聽眾會自覺地進行演唱,只有擴大傳唱的范圍,才有可能真正的將其傳承下去。
(3)沒有形成系統性推廣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具有長期性,它并非是在短期時間之內就可以完善的。從2005 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舞蹈大賽開始,從縣、市開始比賽到全省半決賽總決賽,全省的歌唱氛圍變得越來越濃烈。在舉辦多彩貴州大賽期間,多少優秀的作品、優秀的歌手脫穎而出,既豐富了貴州省的文藝作品,又彌補了人才的空缺。同時,多彩貴州大賽的影響力還可以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服務貴州、建設貴州。
黔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各少數民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本文在結合現代審美需求對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的嚴重困難做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之后,做出了如下構想:
我們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黔南少數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開發、保護,要求各級政府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功能、價值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并把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增設專職部門、選派專職人員、讓州財政列入專項經費對其進行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努力尋找縣域之間少數民族文化的聯系點,建立民族文化的演示和產業鏈,并在商業運作上合理布局,尋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建立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部門機構,協調和合理部署本地區民族文化的普查、保存和保護工作,招聘研究民族、民俗、考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舞蹈、民間社會的專家和學者。這些機構的具體任務是為修訂地區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計劃以及對評估項目提供專業的業務指導。走訪民間,走進民間藝人的生活,盡快開展全國民間傳統文化普查工作。以書籍、DVD、書面、音像和數字形式,系統、全面和三維地記錄少數民族的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圖像,以便最大限度地記錄和保存現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圖像。
政府要提供專項資金保障。地方財政應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保護經費列為專項預算。政府應該將財政保障作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搶救和保護經費的主要來源,加大投入力度,并逐年增加。與此同時,更要加強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
1.注重人才培養,解決民間藝人青黃不接的問題
鑒于老一輩民間藝人、非遺文化傳承人先后辭世,年輕人又偏愛現代音樂,少數民族音樂人才的培養工作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這使得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工作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解決好民間藝人青黃不接的問題是其關鍵所在。造就一支事業心強、專業過硬、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專業人才隊伍是極為重要的。同時,政府應當主導外出務工的民間藝人返鄉創業,將口傳心授的民間音樂有效的保留下來,并進行開發和保護。
2.注重高素質專業人才引入,打造藝術精品
民族音樂的傳承,首先要傳唱,我們應該通過引入高素質專業人才,來組織創作者創作少數民族音樂作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黔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要做到健康傳承發展,必須要創造和匯集代表社會形象和領導當代文化的杰出作品,跟上時代的進步。如《飛向苗鄉侗寨》《醉苗鄉》等作品,他們都是在原有的民歌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的作曲技法,使作品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郎朗上口的感覺。當越來越多的聽眾開始自覺地傳唱少數民族音樂時,傳承工作才可以說產生了質的變化。
3.培養通曉民族語言的經營人才,提升適應市場能力
必須積極發展和引進掌握民族語言的創業和管理技能,并在民族文化領域積極發展展覽、商品和旅游市場的綜合性人才。同時積極擴大非政府資本對文化的投入,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將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時,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市場經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發展,利用和促進少數民族獨特的音樂文化,并將其作為經濟增長的新來源。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具有廣泛影響的獨特文化產業,以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品的品牌優勢,從而帶動我州發展與旅游有關的產業和民間手工藝等,既可以提升社會效益,又可以達到經濟效益。
推動我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展要緊密保持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效結合。一般而言,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不同趨勢往往會導致兩者之間出現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關系。例如:舉辦獨山花燈節不僅僅是實現經濟效益的一種手段,所以我們也要重視其社會效益,更要將其上升到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曲藝、推進文藝創作、向全世界推廣民族藝術和文化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創造出更好的效益,才能實現舉辦活動的真正意義,更加凸顯出民族文化底蘊的強大生命力,讓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創新能夠創造更大的市場。將多聲的民歌、特色的樂器、節日的慶典有效結合,營造出反映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品的趨勢,做到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轉化和利用,并基于此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真正的達到雙贏的效果。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之所以在現代發展中出現了衰敗的情況,就是因為其在發展中慢慢的失去了現代社會的認同感。因此,講究時效性、統一性原則是尤為重要的。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文化產品的命運與其他商品一樣,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的身份和觀念。這意味著,文化產品只有在得到更多的認可和接受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經濟價值,并獲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必然取決于一系列的因素,包括社會發展、資源結構、資源分配、主流思想和美學等。單一的音樂活動和民族音樂保護活動則會顯得力不從心。從政策制定到工作部署,從活動組織到參與,從社會效益到經濟利益聯結,都要形成系統的、統一的、長久的活動機制。我們可以借鑒三年一屆的多彩貴州歌唱大賽、舞蹈大賽的經驗,面向全州的市、縣開展民族民間音樂活動,讓更多的人才可以借此展露才華。同時,我們可以將其與經濟效益巧妙結合,確保活動的永久性和時效性,嘗試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模式。
黔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貴州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黔南少數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是黔南少數民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也是黔南藝術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對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倍加愛護、努力傳唱、努力傳承。復興黔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既是民族的復興,又展現出了一種文化自信的姿態,我們應該讓黔南少數民族音樂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讓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得到進一步的延伸,譜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