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文 中央民族大學
阿拉善喀爾喀蒙古族最早可追溯到鐵木真成吉思汗時期,他們作為游牧民族,曾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后代統治下建立的一個軍事帝國。明末時期為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六萬戶之一,其為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孛羅忽濟農巴彥蒙克之子,汗號赫赫有名的“達延汗”。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喀爾喀蒙古人不斷受到俄羅斯帝國和滿族女真人建立的帝國之間的壓迫。清代喀爾喀蒙古族分為喀爾喀西部和喀爾喀東部諸集團,也就是今日所稱的內喀爾喀與外喀爾喀。人數較少的內喀爾喀向滿族俯首稱臣,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定居于今阿拉善右旗一帶。清入關以前,喀爾喀蒙古的三大汗——土謝圖汗、扎薩克圖汗、車臣汗與清朝統治者建立聯系。順治十二年,清朝在外喀爾喀設八個札薩克,分成左右兩翼,促使外喀爾喀與清朝政府的關系更加緊密,以確保邊境和平。但在此后的幾十年間,三個汗部之間的紛爭不斷。最后于1691 年,清朝康熙帝與蒙古各部落首領在多倫諾爾會盟,并宣布保留喀爾喀三部首領的汗號,實行札薩克制。
近代,在沙俄的策動下,蒙古王公和上層喇嘛宣布“獨立”。20 世紀20 年代以來,喀爾喀西部諸集團受到蘇聯影響,在1921 年爆發人民革命,并在同年7月11 日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1924 年11 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46 年承認蒙古國獨立,1949 年10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在1949 年10 月16日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當前蒙古人民共和國中80%的民眾均屬于喀爾喀蒙古人血統。
喀爾喀蒙古人自古以來就過著游牧宿營的生活,他們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也有一些是農業種植業。薩滿教是喀爾喀原住民普遍信仰的宗教,直到13 世紀初期,喇嘛教傳入蒙古地區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國師八思巴向忽必烈及其他王公貴族宣揚佛法,因此當時蒙古貴族階級主要信奉喇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的地位。16 世紀后半葉,喇嘛教在民間普遍流傳開來。現如今,阿拉善喀爾喀蒙古族人民普遍信仰藏傳佛教,也有少數信仰薩滿教、土著黃教和伊斯蘭教。當地居民每年定期都會舉行阿拉騰特布希廟會、祭敖包、那達慕、馬背文化節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動。
阿拉善喀爾喀長調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及額濟納旗少部分地區。阿拉善喀爾喀長調主要分為艾吉木歌和沙斯惕爾歌兩大類別,調式以宮調式為主,其次為羽調式。音域一般在11—14 度之間,如《金色的圣山》《汗山之顛》《博格多汗山的頂顛》等。演唱方面多以雙波折式顫音和柴如拉嘎、查初拉嘎等傳統演唱技巧為主。襯腔方面結合了陽性元音交替和陰性元音交替。曲風緊湊、輕盈,且又飽滿、深懷眷戀。
阿拉善喀爾喀長調音域寬廣,旋律以跳進為主,并伴隨級進,音調高亢嘹亮。與其他地區長調音樂不同,喀爾喀長調的曲調格外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自由悠長。以喀爾喀長調代表作《金色的圣山》為例,全曲貫穿長連線,并未出現斷奏或跳音,因此該曲風格婉轉深情、連綿悠長。全曲最低音為小字一組d,最高音為小字三組的c,整首民歌跨度為十四度。曲中多次出現四度、五度、八度等大跳,演唱難度較高。另一首喀爾喀蒙古人家喻戶曉的民歌《北杭蓋家鄉》也是如此,全曲跨度為11 度,并在曲中多次出現八度跳進,旋律起伏較大,充分表達了創作者對于家鄉的眷戀與思念之情。
阿拉善喀爾喀長調節奏自由而悠長,節奏運用方面較為復雜,除去常規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節奏型外,還加入附點節奏、前十六、后十六、切分節奏等非常規節奏型,曲中較為常見附點連接十六分音符的形式。喀爾喀長調突出特點為無固定節拍,通常由幾個大連線樂句組成全曲,長短不一,任憑演唱者無拘無束的拖腔或即興填詞來擴充旋律,表達出一種自由自在的內心情感。
裝飾音方面,阿拉善喀爾喀長調優美婉轉,淳樸莊重,絕大多數曲目裝飾音的運用次數不多,僅僅起到簡單點綴的作用。曲中常常加入與被裝飾主音相同的裝飾音,一般以倚音形式出現,使得旋律更加無拘無束,悠揚自如。但少量長調民歌中,裝飾音出現次數可達數十次之多,如《金色的圣山》,該曲多次出現倚音裝飾音,演唱時以雙波折式顫音和柴如拉嘎、查初拉嘎等傳統演唱技巧出現,風格優美婉轉、高亢嘹亮。
阿拉善喀爾喀長調中以五聲音階為主,較多運用徵調式、羽調式和宮調式。阿拉善喀爾喀長調民歌曲調優美、婉轉,既高亢又深情,體現出一種憂郁的美感,這點從喀爾喀長調中廣泛運用羽調式可以充分體現出來。《汗山之巔》是阿拉善喀爾喀蒙古族三首宴歌之一,其為A 羽調式,旋律中I、IV、V 的骨干音占主要位置,其他音伴隨骨干音上下波動,起伏不大。全曲多出現3—5 度跳進,并適當伴隨級進,使得旋律連綿起伏。此曲是贊頌阿日寶格達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長調,哲布尊丹巴活佛是佛教格魯派三圣之一,是喀爾喀蒙古最高級別的轉世活佛,在內蒙古稱之為“阿日寶格達”,意為北部的活佛。因此曲調莊嚴肅穆,優美柔和。
阿拉善喀爾喀長調大多為多個樂句構成的單一部曲式結構,每個樂句之間通常根據歌詞的長短進行劃分,通常樂句長短不一。除去二句體和四句體構成的方整性樂段結構外,非方整性樂段結構也較常出現。上述《金色的圣山》《北杭蓋家鄉》等均為方整性樂段結構的長調民歌。
阿拉善喀爾喀長調可大致分為三類題材,分別是贊頌王爺和活佛、贊美故鄉、贊美駿馬。阿拉善喀爾喀蒙古人大多信仰藏傳佛教,在他們的長調民歌中,宗教歌曲占有很高比重。例如,舊時喀爾喀蒙古族的三首開宴歌《至尊無上》《齊福五愿》和《天空》,均為贊頌蒙古王爺和活佛時所唱的歌,因具有較高地位,所以過去只能由男人演唱,在過年、歡慶典禮等大型場合,全體起立,歌唱三遍。風格莊嚴肅穆,悠遠深沉。
贊美家鄉,表達游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也是喀爾喀長調中較為常見的題材。《北杭蓋家鄉》《山花爛漫的盛夏時節》等均為此類題材歌曲,風格較為輕松歡快,主要表達對故鄉美景的稱贊,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蒙古馬是蒙古族的靈魂,在蒙古人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同時蒙古馬也是阿拉善五畜之一,在喀爾喀長調中,描寫馬的歌曲占有絕大多數,通過這點可以發現在阿拉善喀爾喀蒙古族人的心目中蒙古馬擁有著極高的地位。《修長漂亮的栗色馬》《烏仁河的野馬》《細長的黃白馬》《走勢可愛的棗騮馬》等都是對蒙古馬的贊美與歌頌。蒙古馬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因此在喀爾喀長調中馬常常與活佛喇嘛、王公貴族一起出現。以《從遠方奔來的金鬃黃驃馬》為例,這首長調民歌是為尊情阿日寶格達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而創作的歌。在歷史上,這首歌莊重嚴肅,“所以只會向高貴的來賓或活佛呼圖克圖敬唱”。這首歌在阿拉善廣為流傳,“蒙古地區有這樣的一個傳統——每次從西藏尊請阿日寶格達坐床時,都要創作一首歌,而且必須是以黃驃馬為題材的歌。”整曲風格莊嚴肅穆,連綿悠長。
由于阿拉善喀爾喀長調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創作,因此大多具有較長的歷史跨度。每首歌曲在創作時都有與之相關的故事與傳說,舊時像一些特定的宗教祭祀類歌曲會指定特定的時間、場合、人物進行演唱,如果不遵守規矩,便會遭到懲罰。例如,舊時的三首開宴歌只能在重大節慶場合演唱,且只能由位高權重的男性長者進行演唱,一般時間為兩小時左右。但是,這三首歌曲不能在婚禮中演唱,更不能由女性演唱,傳說演唱者因此會折壽。
許多民歌在不斷流傳的過程中,歌曲的唱詞、傳說與故事會發生改變,一些傳承人也會根據自己小時候聽到的版本進行即興創作。例如,《善走的黃驃馬》是當地十分有名的一首悲情歌曲,切忌在婚禮等喜慶場合演唱。民間傳說版本不一。
據阿拉善右旗女歌手阿尤喜老人講述:早先,有一個叫呼克那木吉拉的大富人,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正守護著馬群,突然出現一位美女,對他噓寒問暖,隨后把他帶到一座高山上。原來這里是美女的住處。兩人相歡幾日,呼克那木吉拉要回去時,美女送給他一匹馬。這不是普通的馬,而是長有兩只翅膀的神馬。在之后的日子里,呼克那木吉拉常常乘騎這匹神馬,騰空而起,飛躍來到高山上與美女約會。有一天,他的妻子發現了這匹馬的神翼,一氣之下剪掉了神馬的雙翼,結果神馬死了。呼和那木吉拉思念那位美女,實在無奈,只好騎上馱載貨物的駱駝,前往美女居住的那座高山。原先騎上神馬一夜間可以跑個來回,現在騎上駱駝卻足足走了3 年。當他走上那座山的山頂時,那戶人家已不見蹤影。郁悶萬分的呼克那木吉拉正在無奈低聲吟唱:“布谷鳥的幼雛,命運在那曠野上”,那位美女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她把手里的一根紅線搶緊又揪斷,然后說道:“你不要再來我家了。等你回到家時,你的妻子也不在人世了,你就再找一個相好,好好過日子吧!”當呼克那木吉拉回到家,妻子果然已經去世。于是,他悲痛不已,長歌當哭,就創作了《善走的黃驟馬》。
另外,阿拉善右旗女歌手、民間故事說唱藝人淖日吉瑪去講述了另一個版本:話說早先有一個名叫呼克那木吉拉的好歌手,歌唱得非常美。由于聲音特別優美動聽,天上下來兩個仙女,落在他的雙肩上,將他帶到天上的住處。三間房的最里邊,正躺著一條黃花蛇和黑花蛇。呼克那木吉拉聽從仙女的指點,叫了一聲:“父親可好?母親可好?”瞬間,兩條蛇變成身著黃緞蟒袍和黑緞蟒袍的老人坐了起來,并且賞賜他一匹長有翅膀的神馬,隨后吩咐他騎用時千萬不要把鞍韂撩起來。可是有一天,呼克那木吉拉卻忘了這件事,不小心把鞍韂撩了起來,他妻子發現了飛馬的翅膀,就給剪掉了,于是飛馬也隨之死去。呼克那木吉拉就用馬尾巴制作了一把胡琴,然后帶著馬頭來到一處三岔路口,從懷里拿出兩只碗,一個里盛了水,一個里盛了酒,供在地上。這時過來一位白發蒼蒼、銀須飄然的老人,教他拉馬頭琴。呼克那木吉拉給老人敬了酒,自己喝了水。白發老人說:“我教會你拉馬頭琴了,你要答謝,兒子、福分、妻子三個中哪一個給我?”呼克那木吉拉答應將妻子給他。于是三天之后,他的妻子就升天了,之后他創作了《善走的黃驃馬》這首歌。此外也不乏其他民間多種版本。
蒙古族長調音樂有其創作和流傳的即興性,每首長調歌曲背后的不同傳說與故事所展現出來的繽紛多彩也是喀爾喀蒙古族長調音樂的魅力所在。
喀爾喀部在成立之初是由多個部族構成的。附屬清朝以后,又有衛拉特及喀爾沁部遷入喀爾喀。20 世紀初,清朝覆亡后,蒙古漸漸走上獨立的道路。蒙古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又有巴爾虎、察哈爾、烏珠穆沁、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布里亞特等部族加入,使喀爾喀部落的文化傳統及長調音樂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從他們的長調民歌中可以搜尋到這個部落發展的軌跡,他們的先民用音樂記錄著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如有歌頌貴族王爺的歌曲《走勢可愛的棗騮馬》,這是為額濟納土爾扈特旗的烏立巴達拉呼王爺及其夫人的歌曲。也有關于記錄宗教地理相關的歌曲《蘇布爾干溫都爾》,據說是喀爾喀道格欣諾顏呼圖克圖丹森阿拉不杰所作,歌中出現的“蘇布爾干溫都爾”似指舊阿拉善八大寺廟之一的阿貴廟或羅奔欽布山洞所在的山。同時,也可以從舊時的三首開宴歌(《至尊無上》《齊福五愿》《天空》)變遷為新的三首宴歌(《連綿的杭蓋遠景》《山花爛漫的盛夏時節》《汗山之巔》)過程中,探索到喀爾喀蒙古族人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現代化進程的到來,從宗教音樂向世俗音樂過渡,表現在思想上更加開放自由,包容平等。生活生產方式更加先進,之前牧民們常常在一年中要遷移四至五次,到不同的春、夏、秋、冬各草場,他們居住在易建造、可拆卸的蒙古氈包之中。后期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當地政府開展游牧民定居工程,許多牧民便離開蒙古包,住進樓房之中,他們的性格、習俗和表達情感的方式也在逐漸改變。因此,阿拉善喀爾喀蒙古人通過長調民歌記錄他們的歷史變遷過程,教育著自己的子孫后代。他們的長調音樂不僅僅優美動聽,同時包含著自己獨有的文化內涵。
阿拉善喀爾喀蒙古族長調民歌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獨特色彩。阿拉善的喀爾喀蒙古人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中部,巍峨的額日布蓋山(龍首山)和阿拉騰特布希山(桃花山)北麓,綿長的雅布賴山擁抱著神奇的巴丹吉林沙漠。這片廣袤富饒、古樸厚重的土地就是“秘境阿拉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生態環境決定著他們以自己特有的草原、戈壁精神,通過長調音樂訴說著他們的人文歷史、文化習俗和生產生活中的感受與感悟。阿拉善地區有其著名的五類牲畜,分別是阿拉善雙峰駱駝、雅布賴白絨山羊、綿羊、蒙古馬、牛。而喀爾喀長調音樂中有80%都是與馬相關的,可見他們的日常是與蒙古馬分不開的。例如:《善走的黃驃馬》《痣斑棗騮馬》《細長的黃白馬》等都是當地人耳熟能詳的歌曲,他們常用馬來寄托自己的情愫,就像《修長漂亮的栗色馬》的歌詞中寫的那樣“修長漂亮的栗色馬,遙遠的征途上顯耐力。與難以忘懷的您,總是相隔遙遠的距離。”這首歌也是當地人廣為傳唱的一首民歌,是阿拉善地區非常有名的一首思念歌曲。可見喀爾喀長調的生存與發展與自然環境和牧民的生存狀態分不開。筆者在阿拉善右旗調研期間采訪過多位喀爾喀長調傳承人,正如這些蒙古族牧民所說的那樣“小孩子能走路便會騎馬、能說話便會唱歌”。只有長調民歌才能讓當地人體味到草原的氣息和獨有的激動,以及那份深邃和蒼涼,長調民歌是流淌在蒙古人血脈里的音樂。
喀爾喀蒙古人樸實善良,他們的長調音樂有關于歷史文化、思念家鄉、贊美自然或互訴感情等方面的題材,但幾乎見不到諷刺類的歌曲,這與他們的直率善良的性格、樸實無華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關。在歌聲中,他們或歌頌自己勞動的偉大和神圣,如:《蘇布爾干溫都爾》《至尊無上》和《齊福五愿》等;或歌頌愛情生活的甜美,如:《痣斑棗騮馬》等;或有感而發、直抒胸臆,如:《修長漂亮的栗色馬》《善走的黃驃馬》等。
喀爾喀長調音樂的這些主題既是喀爾喀蒙古族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心靈的自我張揚,同時也是蒙古族人民賴以生存、發展、鼓舞自己、教育后代的重要精神養料和動力。在他們的歌聲中,往往把長期在荒漠戈壁上那種孤寂的生活和嚴酷的自然環境化作美好的事物,加以歌頌。牧民們常常以天為蓋地為廬,與羊為伴,從他們的音樂中能夠充分感受出對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依賴、利用和崇尚,希望有一個和諧、安寧、富裕的物質生活,以及快樂、吉祥、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間。
蒙古族是一個善良、勤勞、堅毅、剛直的民族,這種品格也同樣表現在他們的長調音樂中,并且集中體現了他們祖祖輩輩追求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和愿景。
喀爾喀長調雖屬于阿拉善民歌種類之一,但與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科勃爾民歌不同,有著自己別樣的風采。長調音樂對于他們來說既是表達內心情感和交流思想的恰當方式,也是其音樂創造天賦的集中體現。長調音樂不僅僅反映出喀爾喀蒙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審美特征,同樣也代表著他們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目前,阿拉善右旗長調民歌協會每年定期舉辦長調比賽,選出優秀的民間歌手作為傳承人,工作人員對民歌傳承人所唱的大量歌曲進行反復錄音、校對和整理。除此之外,當地的長調傳承基地每年都會招收小學至大學階段的學生,學習和傳承喀爾喀蒙古長調音樂,并由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著名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老師親自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出許多優秀的長調歌手。可以說喀爾喀蒙古族長調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及工作人員、學者、非遺傳承人的付出與努力。截止目前,有關于喀爾喀蒙古族長調音樂的相關文獻資料和研究較少,需要不斷探索以填補此領域的空白。阿拉善喀爾喀長調音樂具有古老又頑強的生命力,它是在這一片富饒遼闊的大地上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瑰寶,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生態文化價值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與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