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學 淮陰師范學院
油畫源自15 世紀的歐洲,作為彩蛋畫之后的新繪畫形式,在16 世紀到19 世紀這段期間尤為風靡。歐洲文藝復興以前,油畫創作分為南北兩派,北歐作品側重細節,意大利等南部歐洲國家則喜歡呈現出明麗色彩的效果,裝飾性色彩在這兩類油畫作品中均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而到了意大利錫耶納拍與羅馬派的幾個畫家那里,光與影的營造讓裝飾性色彩的功能性得到了進一步凸顯。實際上裝飾性色彩就是通過技巧讓畫作的色彩、布局更加理想化,簡練的處理中有著夸張、浪漫的表達,讓畫作中的形象被賦予顯著的象征性,是油畫表達情感、形成視覺沖擊的不可或缺的藝術處理手段,油畫創作者可通過加強對此環節的把握向人們呈現出油畫獨特的藝術美感。
油畫進入中國的時間不算長,但卻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成為中國繪畫的重要構成部分。相比于其他繪畫形式,油畫更依賴于色彩的表達,除了對繪畫基本技術的強調,油畫利用色彩表現情感、形成風格也是其作品創作的重要特點,所以色彩之于油畫可以說是靈魂一般的存在。色彩在油畫創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三點:其一是表現油畫的主要手段。縱觀油畫藝術發展史,色彩的運用一直是物象構建的主要方式,且隨著油畫家的不斷探索,油畫對色彩的使用也越來越多樣,如色彩純度、明度的對比可讓畫作的感染力得到加強。其二是賦予油畫以生命力、語言。油畫的魅力主要體現在其色彩的構建與搭配上,往往人們遠遠看到一幅油畫就會被其豐富的色彩搭配吸引目光,而那種昂揚的生命力與視覺沖擊則全賴色彩這種視覺語言,因為色彩能夠直達人的心理,所以人們很容易在其吸引下達成與作品乃至畫作作者的 “交流”。其三是繪畫作者情感表達的載體。油畫上富有沖擊力的色彩語言都經過作者的巧妙布置,明暗、虛實的對比是畫作者內心的表達及呈現,如果作者要讓觀者對畫作產生共鳴,就需要通過對畫作色彩的處理吸引觀者視線。因此,色彩是油畫技法的體現,也是畫作者對情感的自由抒發,是油畫技術性與藝術性得到體現的關鍵。
裝飾性色彩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色彩(寫實色彩),首先,基于其字面表達,裝飾性色彩在油畫中主要作為裝飾“物品”而出現,對整個作品起到裝點作用;其次,裝飾性色彩不再是利用顏料單一的呈現畫面,它需要遵循美學法則,以讓畫作者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傳達與體現,因而從這一角度來看,裝飾性色彩還能營造油畫作品的氛圍感;最后,裝飾性色彩還包含了畫作者濃烈的主觀創作情感及審美風格,其通過對點、線面,以及光影的處理統一了畫作材料與模式,讓原本單一的色彩布置以一種極具理想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有效增強了畫作的立體感。因而裝飾性色彩也被稱作表現性色彩。與寫實性色彩相比,裝飾性色彩不過分追求色彩應用的真實性,在對自然的借鑒方面也沒有過多要求,可以說是油畫源于自然又脫離自然的一種體現。
油畫的裝飾性色彩作為一種色彩表現形式,在油畫創作中具有形象固有色、高純度色彩表現、象征性、布局均衡性和對比性等語言表現特征。從色彩形象固有色角度進行分析,裝飾性色彩的固有色即是指事物本身就具備的色彩特征,它不因外界因素干擾而發生改變,體現在油畫創作中主要是不受光源及其他環境色的影響,能夠帶給觀賞者一種穩定的感覺。作為形象固有色的裝飾性色彩一般以客觀色彩為基,要在展現出固有色本質特點的同時達到對畫作主觀色彩的烘托。油畫裝飾性色彩作為固有色,其在19 世紀之前的歐洲油畫界比較流行,在《延禧攻略》中,“出圈”的莫蘭迪色就是當時裝飾性色彩作為油畫形象固有色的一種體現,莫蘭迪的繪畫選材多是單調甚至無聊的瓶瓶罐罐,裝飾性色彩在其中的表現也趨于隱性,但正是因為裝飾性色彩作為固有色,才讓看似平淡的主題散發著生命的律動氣息。
裝飾性色彩在油畫作品中多體現的是一種高純度的色彩,它們純凈、明亮且鮮艷,符合繪畫的一般審美要求,而高純度色彩之間的搭配、碰撞也能讓油畫的畫面風格、特點更為突出。比如挪威畫家雅昌愛德華蒙克的作品《橋上的小女孩》就充分體現了油畫畫作中裝飾性色彩的高純度特征,作品用黃、紅、藍色將道路、房屋、女孩和樹木均衡地“放置”于畫框中,讓人物與風景實現高度融合;又如馬蒂斯在其成熟時期的畫作《紅色中的和諧》中也著力表現了裝飾性色彩的這一呈現特征,其借助裝飾性色彩的純潔性特點,讓紅色與綠色形成對比,很好地構建出室內與室外空間的交匯景象,這在很大程度上營造了畫面的氛圍感。
正如上文介紹的那般,油畫的裝飾性色彩不僅要遵照一定的美學原則,還要傳達出畫作者的審美和情感,所以其在油畫創作中要能充分圍繞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展開,以更好地連通畫作的欣賞者。而這就造就了裝飾性色彩的象征性特征,不同的色彩在人的視覺接收當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性,它們能使人產生聯想,如綠色會讓人聯想到綠樹,并帶給人清涼甚至冰冷的感覺;藍色象征著藍天或大海,人們看到淺藍色會感覺開闊,深邃的藍色總能帶給人以沉穩、憂郁的感覺。而這種體驗能帶給畫作欣賞者以豐富的視覺享受,能夠幫助他們了解油畫作者要傳達的情感。裝飾性色彩的象征性沒有具體的范圍,其與人們的生活經驗、喜好和審美相關,因此有著文化差異的人們總能對同一個油畫作品有不盡相同的解讀,這就是裝飾性色彩的這一特點。
裝飾性色彩在油畫當中還發揮著均衡布局畫面,讓畫作整體色彩協調的作用。基于形式美的要求,價值高的油畫作品一般會強調整體色彩、色調的均勻、協調,而整體畫面的協調往往要根據畫作者對裝飾性色彩運用來實現,且其中的色彩均勻布置并不是指色彩面積上的平均,而是指色彩之間的銜接、碰撞帶給欣賞者以視覺、心理上的平衡體驗,即對稱的重量感。例如深色調可以帶個人以沉重的感覺,淺色調則能讓人感到輕松、輕快,如果畫作者在創作油畫之時調濃色調,就需要輔以淺色調布局在周邊,調和這種沉悶的感覺,當然一切的調和都要建立在完整表現畫作者創作中心與情感的基礎上,在此之上的色彩調和才是合理且值得深度品味的。如野獸派的馬蒂斯很擅長用大面積的平涂,這種粗獷而率性的繪畫手法能夠帶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而要在這一基礎上讓畫面保持色彩平衡,則要借助畫布的底色和其他顏料的囤積,這種處理方式讓整個畫面看著均勻而又不呆板,自成意境。
色彩對比是裝飾性色彩的另一個表現特征,強調將差異性較大的色彩放到一起進行拼接對比,其作用在于使油畫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進而對欣賞者產生視覺沖擊。色彩的對比與色彩的協調是相互對立的兩種特征,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比如合理的色彩搭配能讓油畫作品既具有視覺的沖擊性,同時又在整體上保持協調感。因而在裝飾性色彩的語言應用中,色彩的協調與對比就是其語言表現的核心,在差異性與相似性的同時,油畫的魅力才能有效生成。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發展逐漸走向頂峰,在意大利羅馬派等畫家的深入研究與實踐之下,裝飾性色彩深化了光與影的表達,而這一色彩運用方式也為后世油畫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較多思路與借鑒。與傳統古典油畫對裝飾性色彩的運用形式不同,裝飾性色彩以光影表現畫面時通常不對畫面物品做細致的刻畫,而光與影的處理手法也不再停留于單純的輔助性,通過對多種色彩的運用,光影在畫面中也可以呈現出多種表達。比如法國著名作家莫奈的作品《阿爾讓特濃的帆船》,天空與湖水的顏色用了不同的藍,而莫奈又對天空與湖水的色彩做了基調之上的融合處理,使得整個畫面變得更為協調、統一,同時也讓作品整體的光影感得到凸顯,是油畫創作中裝飾性色彩功能性的良好體現。歐洲油畫史上還有一個畫家善于運用裝飾性色彩的光影表現手法,那就是倫勃朗。倫勃朗喜歡用光影處理方式體現物象之間的敏感關系,以至于如今的手機照相效果也將倫勃朗的這一慣用作畫方式納入其中,并稱之為“倫勃朗式鏡頭”。畫作者采用光影方式時需要對色彩進行反復的調整,以保證較佳的視覺效果,而要突出畫面光感,找準光源是一個前提,如今畫作者會將物象的體積減小到最弱,用大片的明暗處理烘托畫面氛圍感,而這一處理之下,畫面的光感也會有所增強。
油畫的造型作為畫面主體,以傳統現實主義對其進行處理和裝飾性色彩的處理效果有較大差異。現實主義色彩處理方式注重對物體本身的細致刻畫,追求的是畫面與實際物體的相似性;而裝飾性色彩對物象的處理則主要體現畫作者的創作情感與意識,目的在于激發欣賞者的共鳴,所以不會特別細膩地處理細節,甚至有些追求浪漫主義的畫派將畫作背景采用玄幻的處理方式。換言之,運用裝飾性色彩進行油畫造型時畫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色彩構建的基本原則,運用裝飾性色彩的平衡性、對比性和象征性等特點幫助畫作畫面保持和諧。
裝飾性色彩雖然具有較強的語言表現力,但多屬于抽象、夸張的表達,畫作者常常運用裝飾性色彩弱化畫面主觀形象以外的事物,如線條或陰影,并用具有沖擊性的色彩補足或增強原本以線條勾勒出的空間感,進而提升畫作的藝術層次。裝飾性色彩在油畫中的這一應用能夠讓畫面更具立體感,進而使欣賞者對油畫所要表達的內容、情感更加契合,是油畫體現其境界的重要方式,油畫創作者在創作繪畫時需要就空間感的搭建設計裝飾性色彩的布局。納比派的代表油畫家伯納爾在創作油畫作品時常會采用對比強烈的幾種顏色作為整個畫面基調,像是紅和綠、紫與黃,以通過這種大膽的用色對欣賞者的視覺產生刺激,并以此搭建一個富有空間感的畫面,讓作品在欣賞者眼中有立體感和動態性。一般來說油畫的創作中,裝飾性色彩在空間上削弱了三維構圖應具有的效果,將空間的距離不斷拉結,并利用色彩的組合對空間進行重構,其體現了油畫藝術的平面性,也讓畫作者的創作更加大膽、自由。油畫創作者應當加強對裝飾性色彩的這一使用,使自身的繪畫語言更加生動、立體。
畫作者在創作油畫作品時需要遵循美學法則,即便是對裝飾性色彩的應用,也要符合這一法則的要求,讓畫面的布局、效果更具韻律性和節奏感。韻律是油畫對畫面層次感追求的具體體現,因而利用裝飾性色彩表現畫作畫面的韻律性也是該裝飾性色彩在油畫創作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應用。畫作者可根據美學法則讓裝飾性色彩有序分布。例如:瑞士的畫家保羅·克利,他作品的最主要風格就是運用大小不同的色塊去堆砌、借助重復的色塊以及畫面點、線、面的融合將一幅靜態的畫作變為一個動態的音樂,而這種極富動感的對裝飾性色彩的運用,也能起到突出畫作視覺效果的作用。
倫勃朗是17 世紀荷蘭繪畫的領軍人物,被稱作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他的畫作題材以自畫像和《圣經》中的內容繪畫為主,油畫作品充分展現了他對古典意象的把握。倫勃朗善于運用光影效果處理畫面布局結構,常利用這一裝飾性色彩處理畫作中人物的內心表達,由于他對光線捕捉細膩,同時注意對人性與人心里的觀察,所以他所畫的人物總是能抓住其作為人的情感特點,并毫不掩飾地將其表現出來,如歲月留下的痕跡、隱秘的內心世界等。也正因為如此,倫勃朗的油畫作品被認為暗含著深刻的含義,而其對畫面單純化與平面化的強調,也使其畫作具有較強的韻律感。《牛肉》是倫勃朗的代表作之一,因為這一畫作創作之時倫勃朗正陷入窮困潦倒的窘境,在人生的低谷期,他急于用畫作來證明自己,所以他創作過程中沒有對細節進行較多的刻畫,而是直接以裝飾性色彩來呈現畫作背景,以求借助自己的主觀性表達多吸引一些慧眼識珠的人,以幫助他脫離窘境。可見裝飾性色彩的運用在補足細節中的重要性。
梵高是荷蘭19 世紀的后印象派作家,他早期畫風寫實,輾轉到巴黎后認識了許多印象派畫家,同時接觸了一些日本浮世繪作品,這改變了他的畫風、思想,后來他在法國南部認識了高更,但兩人在結交不久后遇到了理念上的分歧,很快結束合作,幾經坎坷,梵高最終因為疾病時常陷入瘋癲,然而即便遭遇挫折他也沒放棄繪畫。梵高尤其對麥田、向日葵等題材有著強烈的執著,同時也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常將有關情感投射于油畫創作中,透過對裝飾性色彩的使用,讓畫作中的情感呈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他處于瘋狂狀態的那幾年、他畫作上明艷的色彩奔放而夸張,為當時的繪畫領域帶來了一種別樣的時尚感。如今我們評價梵高,必須要承認的一點就是他的繪畫對色彩的運用,尤其是裝飾性色彩為其作品的情感表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那種不追求作品真實感的繪畫創作方式也讓其作品在一眾作品中獨樹一格。如《向日葵》中大面積的黃色(土黃、檸檬黃)的疊加,就讓欣賞者們產生了五彩繽紛的視覺體驗。
保羅·塞尚是與梵高同一時期的法國油畫家,與梵高同屬于印象主義畫派,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對色彩和明暗內容的深入分析,顛覆了以前認定的視覺透視點,他讓繪畫領域出現真正純粹的藝術,因而他也被稱作現代藝術的“教父”。而塞尚的成功與其對色彩的執著息息相關。他反對印象主義忽視素描,同時重視繪畫的形式構成,無論是遠景還是近景,他都要素描勾勒,并通過大膽的用色讓簡單的線條豐富起來。如《水果盤、杯子和蘋果》這一作品,物體都勾勒著簡單的線條,但是在畫面布局上,塞尚采取了畫面扁平化的處理方式,減少了物體虛實的表現,同時讓畫作的主體——桌子及物品得到了充分凸顯,也算是對裝飾性色彩應用的一種體現。
馬蒂斯是20 世紀法國著名的油畫家、雕塑家,作為野獸派的代表人物,他善于用裝飾性色彩表達畫作的情感與節奏感,用簡單的色彩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態度。起初他刻苦實踐野獸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后經深入的研究,他終于能夠對油畫的野獸派風格有一些突破,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個人繪畫風格。以其代表作《舞蹈》為例,馬蒂斯在創作過程中使用了紅黃藍綠等明艷度較高的顏色,相比其他油畫家的畫作,馬蒂斯這一對裝飾性色彩的使用顯得有些粗獷,但卻也在簡單的色彩對比碰撞上帶給人以豐富的視覺刺激,畫作中的人物猶如被某種原始而又強大的力量所控制,他們的身體在裝飾性色彩的構建中近乎瘋狂的扭動著,顯然蘊含著濃烈的個人情感,而馬蒂斯也因此在新時期獲得了人們的認可與追逐。
油畫的裝飾性色彩即是按照美學及畫作創作者主觀意識對物象進行創作的一種表現形式,強調構成形象的有序性和規范性,也側重用簡單、質樸的藝術語言來刻畫復雜、多樣的精神內涵。裝飾性色彩在油畫發展的幾個世紀中為各個派別的畫家提供了創作靈感,同時其也在幾位現實主義畫家、印象派、野獸派等派別畫家的影響下拓展出了多重的表現特征與功能,為后世油畫創作者的繪畫運用做出了良好的鋪墊。油畫創作者在創作油畫過程中可從光影的運用、造型刻畫、空間布局和韻律體現中深化對裝飾性色彩的使用,并在梵高、馬蒂斯等優秀畫家的作品中總結出更多裝飾性色彩應用與表達方面的經驗,以對自身畫作不斷完善。